淄川区“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探讨

时间:2022-02-16 09:53:33

淄川区“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探讨

【摘 要】 文章介绍了淄川区“农家书屋”的发展现状,并对“农家书屋”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 农家书屋 可持续发展 淄川区

近年来,由国家八部委联合发出的“农家书屋”工程,作为一项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地方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农家书屋建设已成为淄川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大事,全区上下紧紧抓住制度保障、资金投入、资源整合、业务管理、活动开展等关键问题,积极进行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为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迈出了可喜一步。然而这项“惠泽民众、功在千秋”的宏大工程能不能长期发展下去,真正起到服务“三农”的作用,实现国家建设农家书屋的初衷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淄川区农家书屋的现状和问题做了大量调查,并就其建设与发展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

1 淄川区农家书屋建设的现状

淄川地处齐鲁腹地,隶属淄博市。辖区面积960平方公里,辖9个镇,3个街道,1个开发区,458个村居,65万人。近年来,淄川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建设文化强区的宏伟目标,全区城乡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推进,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而日新月异,“农家书屋”从无到有到“村村有书屋”,“农家书屋”工程已成为服务“三农”的新亮点,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1.1 完成情况

在调查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截至2012年底,淄川区已经圆满完成了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全区所有行政村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

1.2 选址及面积

淄川区文化旅游和新闻出版局领导亲自带领局机关工作人员,下到基层与各镇分管领导协调书屋建设事宜,严格按照书屋场所选址规定,农家书屋大多数设置在村委会或村文化活动中心,少部分建在文化大户家中,平均可使用面积达30平方米。建成的农家书屋,每个配备有图书1500册(1200种)以上,报刊20种,光盘100张,书橱3个,条件好的还配有电脑、电视机、影碟机等设备。区里结合实际情况,统一制作了《农家书屋图书借阅管理制度》、《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职责》等各类制度的电子模板,要求各镇统一制作,使“农家书屋”做到了规范管理。

1.3 管理人员

从实际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淄川区各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情况大致相同,文化程度高中居多,也有大学生但数量极少,多由村干部兼职管理,只有极少数的书屋由专职人员管理,管理员中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居多。

1.4 借阅及使用效率

据统计,条件较好的农家书屋每周开放时间能达到30小时,每天能接待读者5~8人,借阅书刊均在20册左右,解答农民咨询达10余人次。但多数书屋不能实现固定开放,而且书屋服务方式单一,以阵地服务为主。

2 农家书屋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目前淄川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实践来看,确实对提高当地农民群众科学知识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本区的“农家书屋”尚有如下忧虑:

2.1 认识问题

部分镇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认识,认为只是一阵风、不会长久,存在消极应付思想,对农家书屋建设的可行性本身持怀疑态度,有的认为是出于“做秀”,不得不做,也不得不去敷衍。

2.2 经费问题

一是书屋经费问题。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公益性的文化工程”,建设时主要由政府投资,建成后由农民自我管理,没有资金再投入,仅靠社会捐助是难以维持下去的。二是图书管理员补偿问题。农家书屋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除了无偿提供房屋之外,还要列支包括水、电、卫生等费用。更重要的还要有专人管理,势必花去大量的时间,他们不能外出务工挣钱,甚至还要耽误自家的农活,这就使得书屋管理员顾虑重重,不能花全部心思去管理书屋,影响书屋正常运行。

2.3 管理员问题

农家书屋工作要正常开展,必须落实好管理员。人员落实到位的,工作做得一般较好,人员落实不到位的,基本上无法开展工作。我区农家书屋有专职管理员且坚持每天开放的农家书屋只占极少数,这就造成书屋在开放时间上不经常。另外,个别镇存在图书损耗、丢失,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2.4 图书种类配置问题

如何配置书籍既是吸引读者的关键,也是书屋长期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书屋开放较好的村,群众反映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图书种类配置不合理。由于读者年龄、职业、目的不同,需求也大不相同。从调查结果表明,光顾书屋的群体分三类:即老年人、中青年人与学生群体。有的要求多配置科技、生活、实用类的书籍,有的要求及时更新娱乐类书籍,有的要求补充教辅类书籍等。

3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争取财政支持和社会力量支持,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要办好农家书屋,经费保障是重点。经费不能作为制度落实下来,农家书屋的一切工作和活动的开展都将成为一句空话。各级政府要强化领导,真正重视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把农家书屋工程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和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中,并作为评价地方政府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因为农家书屋建设不像其它工程,它需要长期投入,需要定期更换新书才能维持发展。其次,要想方设法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可引导鼓励社会各界人士、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捐建农家书屋,支持农民自己筹建农家书屋,逐步增强书屋自我发展的能力。

3.2 配送好书,突出特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图书是农家书屋的生命之源,农家书屋能否发挥实效、让农民真正受益,关键在书。因此,为农家书屋配送的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等,要根据农民的需要,内容上贴近农村实际情况,而且是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书籍。虽然图书配送原则上要按照指定目录,但农村地域广阔,各地情况也千差万别,全部按照采购目录模式化配置往往会忽视各地的特殊性。为了图书种类的配置更加合理,应适当减少统一配备的比重,留一部分资金,作为地方自选图书书目的经费,以满足不同群众的多样化阅读要求。

3.3 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农家书屋作为一种微型图书馆,其生存和发展需符合图书馆的一般规律,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参与。较之“农家书屋”,各级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丰富,从业人员业务能力较强,因此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农家书屋”的业务指导和多方位支持,来更好地为农村经济服务,为农村文化建设服务。

3.3.1 文献资源城乡流通循环利用,提高利用率

由于我国公共图书馆一般只设置到市(县)一级,其读者绝大多数来自城市居民,所以很多图书馆农业技术方面的书刊查阅人次少、流通率低,而这些书刊恰恰是农民最为需要的。图书馆应整合此类书刊资源,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看、看得懂、用得上的优秀读物,以丰富书屋的藏书,增加书刊的利用率,增强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3.3.2 加强辅导、培训,规范“农家书屋”业务管理

优秀的图书管理员是农家书屋生存的基础,但目前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大部分没有图书管理经验,这就需要公共图书馆发挥中心作用,承担起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的辅导、培训工作,指导书屋管理人员做好相应的业务管理,甚至由公共图书馆统一加工所有农家书屋的图书,建立本地区农家书屋数据库,为各书屋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打好基础。

3.3.3 以书屋为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

公共图书馆开展读者活动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协助“农家书屋”开展各类活动是扩大书屋社会影响,增加人气的主要手段。比如说,采用现场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一些农民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各类知识讲座;再比如说,结合当地农民结构特点,举办适合农村的专题展览;还比如说,把农家书屋作为“三下乡”活动平台,利用城市资源优势,联合举办系列服务宣传活动等等。通过活动开展,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同时提高了群众对“农家书屋”的认识度,大大增加“农家书屋”的人气。

参考文献:

[1]钟云.农家书屋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图书馆论丛,2008(4):25.

[2]张明芳.试论公共图书馆如何为农家书屋建设服务[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4):63.

[3]韦艺芬.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之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6):41.

上一篇:浅析如何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加强财务监督 下一篇: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与职业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