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时间:2022-02-16 09:37:12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各39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小切口髓核切除术, 实验组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的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 评分)高, 且总有效率(84.62%)显著高于对照组(61.54%),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049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腰椎间盘突出症开放性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是对神经根进行解压, 并对突出椎间盘髓核进行解除。采用开放性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的效果较好, 但是也具有一些难以突破的局限性。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改变, 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的上升,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刻不容缓。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目前已在临床获得逐步推广, 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手术方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在2014年3月~2015年6月来本院就医的患者中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各39例。经CT或MRI检查, 全部患者均已确诊且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2 治疗方法

1. 2. 1 实验组方法 实验组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患者俯卧, 进行常规消毒及局部麻醉后, 在椎间孔镜下操作。不同类型腰椎键盘突出的患者要选取不同部位进行穿刺, 在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棘突中线旁2 cm处经皮穿刺;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棘突中线旁10 cm 处经皮穿刺;在旁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棘突中线旁12 cm处经皮穿刺。穿刺步骤成功后将针芯拔除并注入对比剂, 对突出的具体部位进行确认。插入导丝及扩张导管, 通过椎间孔镜的显示摘除病变的椎间盘髓核组织。行椎间盘消融减压术, 对切口进行缝合、消毒等相关处理, 将无菌敷贴贴好, 不放置引流管。

1. 2. 2 对照组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小切口髓核切除术。患者俯卧, 为患者铺巾并实施消毒及全身麻醉等处理。通过C臂X 光机对病变部位进行定位, 选取患者脊柱中央部位, 切开长4 cm的纵向切口, 逐层切开肌肉组织, 建立手术通道, 在椎板间隙起始处, 使用咬骨钳将椎板缘与关节突内侧的1/3咬除, 明确病变部位, 彻底切除髓核后, 将患者切口逐层缝合并根据实际需要放置引流管。

1. 3 观察指标 手术时间、切口大小、住院时间、疗效(以JOA为依据进行评判);对患者进行JOA评分具体时期包括:术前、术后7 d、术后30 d及术后180 d。

1. 4 疗效评判标准 JOA评分满分为29分, 分数越高表示腰部功能越好。评分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29-治疗前积分)]×100%[1]。疗效标准:痊愈:患者评分改善率为100%则为痊愈;显效:患者评分改善率在60%~99%;有效:患者评分改善率在25%~59%;无效:患者评分改善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切口(2.1±0.4)cm小于对照组(5.3±0.7)cm, 手术时间(72.9±11.6)min短于对照组(81.5±14.5)min, 住院时间(3.1±0.8)d短于对照组(6.9±1.1)d,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JOA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7 d、30 d、180 d, 实验组JOA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实验组痊愈、显效、有效即无效患者分别有13、20、5、1例;对照组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患者分别有7、17、9、6例。实验组总有效率(84.62%)高于对照组(61.5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发病率较高的骨科疾病, 下腰部疼痛的患者中约有5%都是由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策略是阶梯治疗, 首先要确定患者椎间盘突出的部位, 确定患者病程,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在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微创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临床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较多, 主要包括牵引、针灸、理疗按摩等非手术治疗的常规疗法, 这些方法疗效较差, 且存在复发率较高的缺点[3]。目前开放性手术治疗也未能被患者及家属接受, 主要原因在于其效果虽然较非手术治疗明显, 但是存在创伤大、术后恢复慢等弊端, 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则是一种微创手术措施, 具有疗效较好、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目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4]。

本研究表明, 应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较好, 且患者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速, 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

综上所述, 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高效,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拥军, 叶乐, 王祥瑞.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的近期疗效.上海医学, 2012, 35(6):473-475.

[2] 杨林, 马学龙, 石立刚, 等. TESSYS 技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36): 49-50.

[3] 徐宝山, 马信龙, 夏群, 等.椎间孔镜TESSYS 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分析.天津医药, 2014, 42(5):470-472.

[4] 钟红发, 陈荣春, 卢志军, 等.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实用临床医学, 2013, 14(8):30-32.

[收稿日期:2015-12-03]

上一篇:分析不同骨髓检查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下一篇: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肾髓质钙质沉着症中的应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