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中药制剂“芪苓汤”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试验

时间:2022-02-16 09:07:57

复方中药制剂“芪苓汤”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试验

摘要:为了观察复方中药制剂“芪苓汤”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以大肠杆菌O78株人工感染12日龄海兰褐公雏致其发病,于接种后灌服不同剂量的复方中药制剂。结果表明,分别按每只0.05、0.10、0.20mL“芪苓汤”的剂量给药,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各组治愈率分别为70.00%、83.33%、90.00%,中、高剂量组与氧氟沙星组疗效相当。同时可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提高病鸡的增重,但与健康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上述结果表明,“芪苓汤”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疗效显著,其作用优于或相当于氧氟沙星。

关键词:复方中药制剂;鸡大肠杆菌病;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1)09-0013-02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传染病,不仅可单独发生,而且可与慢性呼吸道疾病、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及传染性法氏囊炎等混合感染。近年来,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再加上其血清型众多,给防制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给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迄今尚无有效的疫苗用于防控,临床常用抗生素和其他化学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但因目前病原耐药性日趋严重,药物残留危害人体健康而受到强烈关注与质疑,因而,寻求新的防治药物已成当务之急[1-4]。

经参考各种资料[5],组成中药配方,制成了复方中药制剂并命名为“芪苓汤”,为观察其治疗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有效性,本试验采用大肠杆菌O78菌株人工感染12日龄海兰褐公雏致其发病,然后在其饮水中加入不同剂量的复方中药制剂,观察该药治疗人工感染性鸡大肠杆菌病的效果。该研究成果将为临床上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大肠杆菌病的诊治提供理论支撑。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复方中药制剂由黄芪30g、茯苓20g、香附20g组成。将以上中药烘干后,准确称取组方配伍中所需剂量,加入蒸馏水(1∶10,M/V)浸泡30min煎煮,煮沸后文火煎1h,用4层纱布过滤,药渣加入沸腾蒸馏水(1∶8,M/V),煎煮1h,过滤,合并两次药液用旋转蒸发器浓缩至药液中生药含量为1.0g/mL,置于4℃冰箱保存,备用。

1.1.2菌株及标准血清大肠杆菌O78株与大肠杆菌O抗原定型血清,购自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1.1.3试剂LB培养基、肉汤培养基购自青岛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1.4试验动物未经鸡大肠杆菌疫苗免疫的1日龄健康海兰褐公雏210只,饲喂无抗生素添加剂的饲料,自由采食与饮水。

1.2方法

1.2.1大肠杆菌感染液制备将冻干的大肠杆菌O78于室温下融化,无菌条件下划线接种于LB培养基上,37℃培养24h后挑取生长良好的单个菌落接种于肉汤培养基中,37℃培养24h。用倍比稀释进行计数,使细菌浓度为1.0×109CFU/mL,4℃保存备用。

1.2.2试验鸡分组与处理将供试鸡随机分为7组,每组30只。至12日龄时,除健康组外每组鸡只均胸肌注射大肠杆菌培养液0.2mL/只(1.0×109CFU/mL)攻毒,各组动物分别进行处理,为准确把握给药剂量,采用灌胃方式给药,各组不同剂量的药物稀释成同体积灌服。其中,A组为健康对照组,隔离饲养,不攻毒,不用药;B组为感染对照组,攻毒不给药;C、D、E组分别为中药低、中、高剂量治疗组,攻毒感染发病后,分别按每只0.05、0.10、0.20mL复方中药制剂的剂量给药;F组为氧氟沙星组,攻毒感染发病后,按每1kg体重0.1mL氧氟沙星的剂量,以温开水溶解后灌服,每日1次,连续5d。

1.2.3结果记录分别计算各组的发病率、感染死亡率、治愈率、增重率等。计算公式如下:发病率=组内发病数/该组试验鸡数×100%;感染死亡率=组内死亡数/该组试验鸡数×100%;治愈率=组内治愈数/该组试验鸡发病数×100%;增重率=组内最终平均体重-初始平均体重/初始平均体重×100%。

1.2.4统计分析试验数据以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试验数据以(x±s)表示。

2结果

2.1人工感染发病情况

试验鸡攻毒2h后,各组鸡开始陆续发病,最初出现精神沉郁,活动减少,蹲伏或拥挤扎堆。4h后除中药预防组仅有少数鸡只发病外,其余各组全部发病。病鸡精神萎靡,闭目呆立,或扎堆而卧,羽毛蓬乱,食欲减退,排黄色或黄绿色稀便;部分鸡呼吸困难,张口伸颈,气促喘粗;有的鸡站立不稳,腿翅无力或瘫软卧地。攻菌8h后开始有鸡死亡,10h后死亡数增加,24~48h后达死亡高峰,72h后死亡明显减少。各组鸡发病和死亡情况见表1。

2.2剖检变化

病死鸡鼻腔及口腔存有泡沫状液体,及其周围羽毛粘附粪污,早期死亡鸡剖检仅见急性败血症病变。中后期死亡病鸡出现典型的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病变。心包腔积有淡黄色浑浊渗出液,心包壁增厚,不透明,附着纤维素性渗出物,严重的可见黄色干酪样物质;肝脏肿大,表面覆盖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容易剥离,肝实质偶有灰色坏死区;气囊壁混浊,不均匀增厚,呼吸面被覆干酪样渗出物;嗉囊内容物充实,酸臭气味浓烈;腺胃、肌胃内容物有酸臭气味;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等黏膜出血、脱落,肠系膜充血、出血;肾脏肿大充血。

2.4“芪苓汤”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作用

雏鸡接种大肠杆菌发病后,“芪苓汤”治疗组分别按每只0.05、0.10、0.20mL的剂量稀释成同体积灌服给药,使病情很快得到控制。8h后,病情逐渐趋于缓解,病鸡精神渐显活泼,活动增加;24h后饮、食欲明显好转;48h后病鸡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饮、食欲基本恢复正常。各治疗组疗效均极显著优于感染对照组(P<0.01)。其中,低剂量治疗组疗效显著低于氧氟沙星治疗组(P<0.05),其余各治疗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表1)。试验期间没有发现试验鸡对复方中药制剂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2.5“芪苓汤”对试验鸡增重的影响

试验鸡体重变化情况见表2。

由表2可见,各组鸡在12日龄时平均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在17日龄各组鸡停药后,感染对照组增重率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芪苓汤”高剂量组增重率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中剂量组增重率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氧氟沙星治疗组(P<0.05),同时极显著高于感染对照组和低剂量治疗组(P<0.01);低剂量治疗组增重率极显著高于感染对照组,同时极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1)。

3讨论

(1)研究证实,黄芪对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A、B、C及金黄色、柠檬色、白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流感仙台BB1病毒及口腔病毒的致病作用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无直接灭活作用[6]。黄芪可促进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茯苓多糖具有增强免疫的作用,既可增强细胞免疫,又可增强体液免疫。羧甲基茯苓多糖还具有免疫调节、保肝降酶、间接抗病毒、诱生和促诱生白细胞调节素等多种生理活性。茯苓具有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绿脓杆菌、甲型链球菌、大肠杆菌、乙型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7]。香附提取物对由变形链球菌引起的龋齿有预防作用,对念珠菌性腹膜炎有治疗作用,香附根茎提取的总黄酮类和乙酸乙酯提取部分对肠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有显著抑制作用[8-10]。

(2)人工感染鸡发病后,按每只0.05、0.10、0.20 mL的剂量灌服“芪苓汤”,每日1次,连用5d,可使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其治愈率分别为70.00%、83.33%、90.00%,表明复方中药制剂“芪苓汤”对鸡大肠杆菌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每只0.20mL的高剂量“芪苓汤”内服也没有引起明显的不良反应,表明该制剂具有较高的临床用药安全性。

(3)试验鸡感染大肠杆菌O78后,其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芪苓汤”内服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大肠杆菌感染对鸡生长发育的影响,与感染对照组相比,可极显著提高病鸡的增重率(P<0.01),其中以高剂量组增重效果最明显,其增重率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进一步从体重变化角度证明了复方中药制剂“芪苓汤”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甘孟侯.中国禽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陈守彬,陈晓霞.禽慢性呼吸道病并发鸡大肠杆菌病的防制[J].畜牧与兽医,2005,37(2):42-43.

[4]孙鎏国,蒋锁俊,姚德法.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监测[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4(5):18.

[5]贺常亮,付本懂,韦旭斌,等. 防治鸡大肠杆菌病方剂统计分析[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8(3):74-76.

[6]阴健,郭力弓.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M].北京:京苑出版社,1995.

[7]孙博光,邱世翠,李波清,等.茯苓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7):394.

[8]YU H H,LEE D H,SEO S J,et al. Anticariogenic properties of the extract of Cyperus rotundus[J]. Am J Chin Med, 2007,35(3):497-505.

[9]DUARTE M C,FIQUEIRA G M,SARTORATTO A,et al. Anti-Candida activity of Brazilian medicinal plants[J]. J Ethnopharmacol,2005,97(2);305-311.

[10]KILANI S, BEN SGHAIER M, LIMEM I,et al. In vitro evaluation of antibacterial, antioxidant, cytotoxic and apoptotic activities of the tubers infusion and extracts of Cyperus rotundus[J].Bioresoarce Technology,2008,99(18):9004-9008.

上一篇: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的诊断与防治... 下一篇:“3+1”教学模式下的书法课堂陈芝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