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好基层人大代表在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作用

时间:2022-02-15 01:16:21

发挥好基层人大代表在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作用

一、目前基层人大代表履职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政治文明进程的加快,社会和民众对于代表及人大工作的期望与要求越来越高,就现实而言,基层人大对于充分发挥代表作用让代表充分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认识高度还不够,代表自身职责意识与社会现实需要和民众期望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代表履职倾向于“个人化”。县区级人大代表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代表选区选民行使民利。然而实际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代表与选民之间缺乏有效的和合理的沟通渠道,选民的意见常常得不到反映,绝大多数代表在参加会议和开展活动中常凭借个人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有的则干脆当起了“哑巴”代表,鲜有选民的声音,使得本来具有汇集各方建议意见,反映基层意愿要求的代表履职行为变为个人舞台,使得建议缺乏代表性,决策缺乏科学性,工作缺乏严肃性,影响了人大各项工作应当体现的效果。

二是选民利益诉求渠道非正常化。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公民利益诉求日益增多,但作为选民利益诉求代言人的基层人大代表,却与选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传达方式,使得本来可以由代表代替选民反映的正常问题,变为选民直接寻求越级上访等非正常诉求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导致代表与选民之间的关系“疏远”,选民对代表不信任,两者之间严重脱节,使相对简单的问题更加复杂化,无形中增加了工作压力,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谐。

三是常委会日常工作领导化。代表法第四十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是代表执行代表职务的集体服务机构,为代表执行代表职务提供服务保障。”然而在现实工作中,许多常委会组成人员,特别是在人大机关的专职人员,在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以领导者自居,有的还为代表制订了诸如《代表履职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性”文件,以管理者自居,对代表履职进行“监督管理”,而广大代表由于受认识水平和多种因素的叠加,甘心接受常委会“领导”,牵着“鼻子”干工作。这样的运行模式,违背了法律明确的以选民为单位的监督主体,使本应由代表自觉行使的履职和管理国家事务的行为变为被动的工作应付,本末倒置,长此以往很不利于人大自身的发展。

四是代表履职行为表面化。代表法、监督法中对于代表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方式方法都十分详细地进行了规范和明确,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召开和闭会期间的活动都有法定的方式和方法,这是代表应当严格遵守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大事归党委管,人大对此不闻不问,重大事项决定权长年“搁置”。人事任免走程序,认为在人大是“办手续”。行使监督权只限于搞搞视察,听听汇报,到事先安排好的现场看一看,提出的问题也是抓小放大,无足轻重,有的工作则受代表的专业化知识水平的影响,如在针对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决算审议中,很多代表往往感慨,干了一届代表还没看懂报告,监督就更无从谈起。

五是代表工作经费缺乏保障。代表法明确规定,代表的活动经费,应当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专款专用。代表经费是保障代表依法履职的必要经济保障和前提,代表工作涉及代表的培训、代表的会前视察、专题调研、代表参加各种会议的组织保障等等。但由于法律和相关规定没有对代表工作经费的数额予以明确,使得代表工作经费标准不一,少的仅人均百元,许多乡镇级人大在年初预算安排中根本就没有代表活动相关费用。这使得无论是进行代表培训还是开展活动,多是走马观花式地看一看,听一听,了解问题不透彻,发表意见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许多乡镇一级的代表除了每年参加一次例行会议外,人大主席团很少组织代表活动,履职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对做好基层代表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多,各类矛盾交织,给我们稳定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考验。社会各团体和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并要求充分表达。作为人民利益和意愿的代表者,社会民主与政治权力的行使者,人大代表应当在这一关键时期,充分发挥其权威性和法定性的优势,充分表达人民意愿,认真行使管理和监督权力,让问题和矛盾通过法治的力量疏导化解,从而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平台上展示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通过培训提升代表思想认识和能力水平。当前县乡两级人大换届刚刚结束,许多社会新成员加入到了人大代表的行列,他们素质能力强,履职积极性高,各级代表工作部门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迅速对代表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同时在培训内容上多用心组织,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与发挥人大代表职能作用结合起来,把履职方式方法与老代表和优秀代表的“传”、“帮”、“带”结合起来,把枯燥的机械理论与实地调研和亲身体验结合起来,以经常化、多样化、持续化和实效化的培训方式与内容,让新代表明确所肩负的职责和历史使命,认识到做好自身工作对促进发展和维护稳定的重要意义,使他们通过培训,履职有新气象,工作有新作为。在做好代表培训工作的同时,也要注重人大工作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具备新时期为代表做好各项服务保障的能力和水平,为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委会依法行权履职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二是健全代表履职相关的各项制度。代表法明确了对代表履职行为监督,监督的主体是选举单位和选区选民,作为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直接接受所在选区选民的监督。代表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代表应当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人民群众对代表履职的意见,回答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对代表工作和代表活动的询问,接受监督。”但这一规定却没有具体明确代表联系选区选民的次数和时间,建议省级人大常委会尽快就新修订的代表法制定新的实施办法,明确代表联系选区选民至少要保证的次数和时间,以促进代表的履职。同时还应当就代表履行职责行为进行约束,继续开展行之有效的诸如向选民述职、选民评议代表、设立选民意见信箱等形式促进选区选民对代表的监督,真正让不履职、不发言、不代表选民利益的代表有危机感,让反映民声、集中民智、维护民利的代表有成就感和荣誉感。

三是让广大代表更多地沉在基层,倾听选民的呼声。总书记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对代表来说,来自于群众、植根于群众,只有密切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与选民建立起良好的利益诉求反映机制,通过正常的民主程序为社会矛盾“减压”,避免社会矛盾的升级、激化和防止的发生,才会真正体现出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的人生价值。此外还要加强代表履职的社会环境建设,逐步实现公众利益诉求机制向民主与法制渠道的引导与分流,对为民办事、化解矛盾、工作突出的先进代表大力进行表彰,让群众认同代表、认同人大工作,通过着实有效的工作,让党委、人大常委会与“一府两院”及社会各界为代表履职共同创造好的环境。

四是认真督办代表议案、建议和意见,切实保证质量和效果。督办代表议案、建议和意见是代表工作的重头戏,也是代表实现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的主要渠道,因此要高度重视代表议案、建议和意见的办理工作。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代表通过多联系选民,多参与闭会期间的各项活动,多深入基层调研去收集好的建议和意见。另一方面要对建议仔细逐件梳理,认真转办、督办,提高办理的实效性,要加强对重点建议意见的跟踪督导,务必把意见建议落到实处,真正使相关问题得到解决,形成良性循环,真正让代表满意,让民众、让社会感受到他们所选的代表正在正确地反映着他们的心声。

五是为代表履职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服务。组织保障方面,人大常委会机关要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代表履职服务的意识,在依法有序的前提下,依靠党委、协调各方,为代表学习培训、参加活动、审议工作、提出建议提供全方位服务平台和良好的政治氛围;经济保障方面,建议就代表工作经费制定最低标准和参照标准,及时将代表活动经费列入当年财政预算,保证足额按时拨付,使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充足的物质保障去安排代表参加活动,联系选民,调查研究;时间保障方面,满足代表履职的时间要求,加大代表法宣传力度,对于阻挠代表执行职务,不为代表履职提供时间和待遇保障的单位进行责任追究,依法保障代表参会和履职时间。对不按时参加活动的代表还要认真进行记录,在适当时间在其所在选区进行公布,接受选民监督,维护人大工作的权威性。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人大工作研究会)

上一篇:网上卖家纺 一年3000万 下一篇:大数据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