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不做 第1期

时间:2022-02-14 07:37:59

因为三分之差,他被挡在大学门外。因为家境贫寒,无力复读,他只能走向社会,自食其力,以减轻家庭负担。于是,在他的履历中出现了木匠、理发匠、泥瓦匠、勤杂工、建筑工地“包工头”、装修工等等。在为一位大学教授做家装时,他的好学与良好的服务,赢得了教授的信任,教授给了他一些自己发明的锄草剂,让他在回安徽桐城老家时,在自家的水稻田里试用。这一试,使他成了那种锄草剂产品在安徽桐城地区的经销商,由此步入了农资农化行业。数年之后,他由农药的经销商变成了农药的生产商。

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后,急需人才的他,把上大学的梦想变成了办大学,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圆梦。

从成人教育开始,到投资3.2亿元,于2006年在安徽合肥大学城内,建成了占地500多亩、以学历教育与应用教育相结合、在校学生达1.2万余名的高等院校――安徽合肥财经职业学院。而与此同时,他的农药农资事业,也是蒸蒸日上,品牌影响力在业内日趋提升。

时值年末,一场大雪将泰山披上了厚厚的银装,在泰山脚下的一家宾馆内,由他统帅的安徽嘉日成集团属下的嘉日成技术有限公司,凭借一个农药单品,在厂商战略联盟联谊会上,竟然一次性收到现场经销商预付款3000多万元。这在国内农化行业实属不易,引发了较大的反响。是日,面对窗外飞扬扑面的大雪,笔者和他一起复盘近20年来踩下的足迹。他不断地提起那位曾给予他诸多帮助的大学教授,不断地提及知识、人才,提及责任和良知。而他那从创业以来,就一直牢牢左右自己的“十个不做”,吸引了笔者寻根探底。

他,就是来自黄梅戏故乡的安徽嘉日成集团董事长,一个正值盛年、举手投足都透出黄梅戏腔调的企业家――严肃。

《销售与市场》:在您的“十个不做”的自律中,把“不做损害国家利益的企业”放在了第一条,是作为企业家的良心、良知?还是有其他特别的因素?

严肃:一般来说,经商办厂做生意,遵纪守法,不损害国家和消费者的利益,是一个企业家应有的良知。但企业是经济动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谋利是其本能。任何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利益点,有时的确很难做到与国家利益完全保持一致,即便是国有企业,有时也再所难免。否则这些年来,我们国家怎么会出现那么多影响很大的事件,像去年乳品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涉及的许多企业都是国有大企业。因此,这一条看似很抽象,可实际上是很具象的。我们是农化行业,是做农药的,环保是农药农化类企业必须正视的一个严峻课题。对于农化企业,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但不少企业往往把获得的国家扶植基金移作它用,不去向绿色环保、无公害、有机方向创新产品,而是以损害生态环境这一国家最高利益为代价,去换来自己企业的壮大。这样的企业可能会发展一时,但最终一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一定会被清理出局的。另外,农药的经销商都很清楚,到他们店里来买药的都是乡里乡亲,来不得半点伪劣。一旦背上骂名,那可不是一时,而是一世!所以我时时刻刻把这一条当做经营企业的首要。我的农药厂16年来,没有因为环保等问题,被国家政府罚过一分钱。我认为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企业家的良知和道德。不管别的企业家如何看待,在我的心里,国家利益始终高于一切。

《销售与市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个比较容易认识。可您的第二个“不做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这个如何去理解?

严肃“事业之大,莫大于共生好员工,当与企业共生好企业,当与行业共生:好行业,当与社会共生!”共生,这个企业经营理念,是16年前嘉日成成立时,我提出来的。今天看来,它符合了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不去追求老板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把企业员工的利益与企业发展的命脉结合起来,是老板与员工与客户共患难共命运。如果一个企业的老板,处处只为自己的利益去谋求,那么,当你的企业遭遇困难时,一定是树倒猢狲散,没有员工也没有客户会帮你共渡难关的。这几年嘉日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过多次看似难以为继的紧要关头,都得到员工和客户们生死相依的支持。有十几位与嘉日成一同成长起来的企业中高层,在企业最艰难的几年里,不仅不拿一分钱工资,而且还想方设法帮企业借钱渡过难关。一些生存同样艰难的上游供应商,居然放弃其他厂家的现款生意不做,也来鼎力支持我们。这是嘉日成坚持“共生理念”所得到的回报。如果我这几年只顾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话,就不会有一批忠诚的铁杆员工十几年来一直服务于嘉日成公司。没有他们,也许嘉日成公司今天就不存在了。2010年开始,嘉日成公司将进行股份制改造,让管理者、优秀员工和优秀客户,真正共享企业创造的利益。

《销售与市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像“企业文化”一样,通常都是这个企业主导者的价值观体现,您所提出的“不做无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这个“责任感”具体体现在哪里?

严肃:桐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名始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著称天下。而“桐城派”文化精髓之一,就是“以天下为己任”。我认为,企业的凝聚力除了待遇,更有共同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就是共同价值观的基石。这其中,企业当家人的价值观尤为凸显。大凡企业都强调选人以德,用人以才,但当企业这样要求人才时,作为企业家自己,则更应该自我审视:你是不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你的企业是不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对农化企业来说,最直观的社会责任感,就是体现在环保方面,就是污水处理。有些同行在扩厂房、增设备、讲排场、比豪华等方面,都舍得花大钱。但恰恰在污水处理和环保设施投资上舍不得。殊不知,产能越大产量越大,污水处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越重。一旦污水成河,无异于“血流成河”,污染环境、祸及当代、殃及子孙,后患无穷!对嘉日成来说,污水处理不超标,环保要求做不到,绝对一票否决:关厂。这些年来,嘉日成公司每年利润提留中最大的一块,就是用于环保设施的增添和改造上;若不新增投入,足以盖一座气派的高楼大厦。

我认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家,是在他主导的企业做好生产经营的同时,尽可能地为社会多承担一些责任,为社会多承担一些义务。

《销售与市场》:“以人为本”已成为所有企业的管理口号,而您提出“不做忽略人本的企业”,与“以人为本”好像一脉相承,严总是否特别有指?

严肃:没错,这个要求就源于“以人为本”。世间最宝贵的财富是人。治国,得人者,得天下:做企业,得人者,得市场。企业是什么?是一个工业园区还是价值亿万的装备?皆不是,那些只是企业外化的躯壳,只有得人,人在其中,才叫企业!嘉日成的人本思想,不是来自于西方管理学,也不是别处剽来的时髦口号,而是同样来自于对“桐城派”文化的传承。作为新儒学,桐城派文化不泥古,不信奉“存天理,灭人欲”,而是一反其道,主张“天理即人性”,顺乎人性即是循乎天理。所以,嘉日成视“信任”为企业

文化最深刻的内核,把尊重员工、尊重客户、尊重消费者,特别是尊重和关怀弱势群体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方针。企业所有制度的制定都充分融入人性化的考虑,不仅起到保健作用,更能起到积极的开发调动作用。6年前我在嘉日成公司并不富裕的情况下,筹集3个多亿,投资创办合肥财经职业学院,并特设了二级学院农商学院,专门向贫困农村定向招生,并为他们设立“创业园”,利用企业创业平台,帮助弱势学子成就事业,改变命运!我认为,世上赚钱的行业很多,但是没有哪一个行业可以比得上帮助别人成功和帮助别人改变命运更有价值!如今看到每年有四五千学子从自己的学院走出去,走向成人成才之路,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成人成才一样高兴!这除了社会责任感之外,更是企业人本的需要。为企业自身,为行业需求,开创了一个先例,很受欢迎。

《销售与市场》:您的第五个不做是“不做没有信仰的企业”。坦率说,在如今的商品社会,“信仰”对许多人来说,已经有些陌生了。作为企业家,您又是如何看待“信仰”两个字的内涵的?

严肃:没必要把“信仰”看得太虚幻。信仰其实是一种目标,更是一种追求。唐僧西天取经并不是目的,而是取回经来普度众生。虽经磨难重重,却依然不屈不挠,因为心中有目标有信仰。做企业为了什么?仅仅为了赚钱?不是。赚钱是企业的副产品,而不是企业的根本使命所在。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种长远的目标追求,只为赚钱的话,那它一定会只为眼前而不择手段的。中国是农业大国,但远不是农业强国,薄弱点就在农化产品的科技创新上。嘉日成作为农化企业,就要把实现有机农业,让国人享受绿色食品,作为一种永恒皈依的信仰,一种永恒的追求目标。没有这种信仰上的文化坚持,就谈不上做百年企业。我相信只要这个行业有一批企业家为此努力,励志明德,攻术践行,就能实现这个目标。而我只是想做一个领跑者而已。

《销售与市场》:“不做唯我独尊不合作的企业”,这是您的第六个不做,我理解您是指在与企业上下游的供应商、经销商之间的合作关系上的所作所为。

严肃:对,你理解得很到位。从理论上说,社会的属性就是群体协作,企业再大,也是社会组织的细胞,它必须全方位与其他细胞有机链接,才能形成鲜活的社会组织。从这一点上来说,企业不论大小,供应商不论量多量少,经销商不论大小,都应当是平等的。嘉日成昔日初创时很小很弱,但一些供应商和零售商并没有嫌弃我们。今天嘉曰成做得大了一些,产能产量高了,一些产品很有竞争力,市场有需求,更要重视而且也更应该与供应商和经销商密切合作关系。那种店大欺客,说话不算数,承诺不兑现,还以种种理由应付搪塞,决不是我们嘉日成做的事。平等、互惠、互利,看似简单,可如果没有尊重作为基础,这一切都是空的,所以这个理念不难理解。

《销售与市场》:都说经验是一种财富,无论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经验,都是宝贵的财富。可您却提出“不做经验化生存的企业”。这又是出于何种思考?

严肃:不错,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经验,都是一笔财富。但我这里所指的是,无论别人的经验还是自己过去的经验,都只能是一种参考,一种借鉴,而不能盲目照搬一成不变。要知道如今社会发展很快,市场变化很大,人的观念,环境,以及各方面的条件,都与往日不可同比。一旦陷入僵化的思维模式,就会进入误区。刻舟求剑的那个人最终郁闷死了,守株待兔的那个人最终也饿死了,曾经成功的经验,很可能就是误入歧途的根源。因此,不能简单地去看待经验,更不能去依赖过去那些经验,哪怕是一些已经被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我感到,经验化生存的企业,很容易钻进老黄历里面出不来,所以不能做这样的企业。

《销售与市场》:“不做投机性企业”和“不做不懂得学习的企业”有异曲同工之妙。“做学习型的企业”现在已经比较普遍。这方面,严总有何独到的见解?

严肃:投机是一种赌徒心理,人好赌,必败家。企业好赌,必败业。经营企业如果看重投机,必定会强调走捷径找偏门。而学习则难,需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并且来不得半点的虚伪。一个企业在某一个阶段获得成功不难,难的是从成功不断走向成功。这就需要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去充电。由于每个企业家看待成功的标准也不一样,很难简单去下定论。因而就有,必要去寻找适合自己企业的经营方式、发展方式。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或看到,一些企业的当家人因为投机而不断折腾企业。发展方向不明确,什么热门就上什么,到头来什么也没有,企业家底也折腾光了,很可惜。一些大企业为什么也会失败7不排除多元化发展中“投机性”带来的厄运。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家,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那就会迷失自己,自毁前程。

从嘉日成公司诞生那天起,我就告诫管理层以及所有员工,做农化类生产企业很辛苦,因为你的广大市场在农村,你打交道的对象是农民。唯有下到农村田头,扎扎实实地为农民服务,把品牌变成口碑,把品牌做到农民的心里去,你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由于农化农资行业相对其他行业来说还比较落后,加上工作比较辛苦,很难吸引人才,尤其是市场营销人才,许多企业都在为缺乏既懂农业科技知识,又掌握市场营销技能的人才而犯愁。而一般大学学营销的毕业生,对农业缺少基本的了解,更不用说农科知识了。6年前,我在为企业和行业人才奇缺而发慌时,下决心倾尽所有去办一所专门为农资农化企业和市场培养复合性人才的大学。当时许多人劝我办医院,来钱快。办大学是赚不了什么钱的。但我很坚定,一定要为中国的农资农化企业和市场,连续不断地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既懂营销又懂农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去满足日益紧迫的农化农资企业和市场需求。现在看来这条路走对了,每年的毕业生都供不应求,在安徽和农资农化行业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前景相当广阔。虽然这几年办大学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但这所大学的成功,其社会意义远大于赚钱。

另外,百年企业的长青基因,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收。首先是企业家和管理层干部要成为学习型。有些老板白手起家,处处身先士卒,这当然很好。只是这种“优良传统”要适时升级。特别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如果企业高层仍停留在初级管理水平上,不去学习更高级的领导艺术,不会“丢掉冲锋枪拿手枪”,那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在嘉日成,学习已成为工作的一部分,并且成功建立了“教师经理互动机制”,集团中高层干部人人文武兼备,出则为将,能带团队打市场,八则为师,能授学生以真知。

《销售与市场》:最后一个是“不做欺骗消费者的企业”,这是一个诚信问题,农资行业这些年假化肥假农药坑害农民的事,媒体上时有报道,这一点,作为农资农化行业的企业,是否尤其应该重视?

严肃:这确实是一个诚信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是每一个企业家的基本职业道德。都说消费者是上帝,谁欺骗上帝,谁就会走向灭亡。很简单,因为如果市场需求是一条河的话,企业是饮者,消费者是水源。而水源被污染,饮者必自灭。这是一条不容任何讨价还价的定律,所以也不是我的什么发现。

“企业是饮者,消费者是水源。而水源被污染,饮者必自灭”。诚哉斯言!

后记:

企业家不是思想家,但企业家应该有思想,至少应该有些想法。或许正是那些与众不同的想法,才成就了他们企业今天的成就。为了较完整地理解严肃“十个不做”的自律思想,我从泰山脚下又追到了上海。那天晚上,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对面的一家茶室里,我又和严总谈到深夜。我们从黄梅戏谈到“徽商文化”,又从国家的“三农”政策谈到了他的嘉日成集团公司未来3年的经营与发展战略细项。之后,我又在农资行业的“西安策划峰会”上,再度邂逅了严肃手下几位高管,以及曾经的高管。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向我勾画了他们眼中的严肃,帮助我加深了理解。令我略感意外的是,这位身材高瘦,有点像已故好莱坞明星格力高里・派克的企业家,在如此繁重的企业经营中,居然还办了一所中专性质的黄梅戏学校,并且已经发现了几个“好苗子”。也许,一个企业家所拥有的天地,不应该完全局限于企业和经营,而企业家自身的思想,也应当是多面的。这样,他所统领企业的“企业文化”,就会适合不同风格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多彩。就像严肃本人,其管理风格其实很多面,一点也不严肃。

上一篇:“负价格”的商业力量 下一篇:大国营销:中国营销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