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对策

时间:2022-02-14 07:01:36

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对策

【摘要】 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得几点体会;一 成语是进行古典文化熏陶的丰富源泉;二 成语是解析课文的有效武器;三 成语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利工具。

【关键词】成语;源泉;工具

说到成语,我们并不陌生,经常耳闻,时时目睹。成语,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是指汉语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但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成语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成语中包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学、历史、人文、思想、逻辑等内容。对成语的学习、掌握和运用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的问题,而是一个对综合的文化现象的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过程。通过对成语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的感悟和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固定简洁是成语的外观,深邃精辟是成语的内敛。成语,称得上我们祖国丰富语言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如何让这朵奇葩在语文课堂上绽放它的光彩,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得几点体会;

一、 成语是进行古典文化熏陶的丰富源泉

成语渊源流长,古代寓言故事,古代历史故事,古代典籍作品,是它的生长地,浓缩了中华文化的几多精华。溯流而上,采撷两岸成语,中国历史文化踪迹隐约而现。

神话传说,将人们带入远古天地。远古时代,天地一片混沌,“开天辟地”,天地从此清朗。风雨雷电,江湖河海,五岳三山,花草树木,造就了这一片自然天地。后来,天空出现了窟窿,女娲于是“炼石补天”,拯救了这片天地。既而,女娲“抟土造人”,使人类世世代代繁衍了下来。这是我们先民对生存空间的最初想象。仰望星空,极目四海,“牛郎织女”、“月里嫦娥”、“夸父逐日”、“弈射九日”、“八仙过海”、“精卫填海”……将我们带入了一片神幻世界,这里有我国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美好理想和幻想;这里有不畏艰难险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这里有对纯真爱情矢志不渝的追求。

寓言故事,化深邃为简易。“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叶公好龙”、“南辕北辙”、“滥竽充数”、“拔苗助长”、“越俎代庖”、“亡羊补牢”、“刻舟求剑”、“画龙点睛”、“买椟还珠”、“塞翁失马”、“愚公移山”、“一傅众咻”、“与虎谋皮”、“一夔已足”……数不胜数的寓言故事,引领我们畅游先秦诸子百家们所营建的深邃的思想空间,闪耀着智者的光芒,点亮了后人前行的通道。

中国的历史是纷争的历史。“一国三公”、“三国鼎立”是分裂;“司马昭之心”、“祸起萧墙”是祸起;“二桃杀三士”、“七擒七纵”是谋略;“图穷匕现”、“项庄舞剑”是偷袭;“三顾茅庐”、“千金市骨”是求贤;“揭竿而起”、“同仇敌忾”是奋起;“中原逐鹿”、“赤壁鏖战”是对峙;“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是坚持;“四面楚歌”、“风声鹤唳”是危境;“一败涂地”、“无面目见江东父老”是失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是蛰伏;“卷土重来”、“此一时,彼一时”是反扑;“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分合合中,中国历史的车轮渐渐驶近。

许多想说还休的话,一经成语点破,是何以明朗清晰。“三过其门而不入”是大禹治水匆忙的脚步;“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陶渊明高昂的头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的最早诠释;“心有灵犀一点通”,不似“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辨明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道出了细微的重要性。“四海之内皆兄弟”是离别时的宽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对偶然失途的宽容。“不识庐山真面目”、“百闻不如一见”,告诉人们实践的重要性。“优孟衣冠”让我们知晓了中国戏剧的起源;“焚书坑儒”让我们知道了中国“文字狱”的源头……

引领学生逡巡于成语的丛林中,感觉古意迷漫,如沐秋风,荡胸生层云。

二、成语是解析课文的有效武器

语文课堂教学,免不了文章的分析。拖沓冗长,繁琐细碎的讲解,支离破碎的解析,早令学生感到乏味,老师也深感疲惫。但是,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确实回避不了篇章分析,无论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还是为了应付考试。为解烦忧,急病乱投医,我找寻到“成语”这一偏方,小试牛刀,颇感有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政论文,号召国民在国难当头,不失勇气和信心,奋勇前驱。文章篇幅不长,语言凝练,富有感召力。然而,二、三十年代的情感,欲引起当代中学生的共鸣,确乎不易。吟诵之间,同学不全是凝重,而是轻慢,甚至是窃笑。揪心之余,想方设法带领同学走上荆棘丛生的国运之路。历数从鸦片战争的沉沦到解放战争的狼烟四起。教室依然平静。情急之下,我让同学用成语描绘想象当时国运的艰难。抛砖引玉之后,掀起阵阵热浪:血雨腥风、战火纷飞、刀光剑影、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四分五裂、危在旦夕、风雨飘摇、如火如荼、苟延残喘、水深火热、饥寒交迫、生离死别、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家破人亡、背井离乡、哀鸿遍野……国将不国,民何以堪?如此的画面,令同学始料不及,目瞪口呆,莫名惊诧!深沉凝重悄然跃上学生眉头。……中国国民投袂而起,枕戈待旦,投鞭断流,以强大的民族精神作为支柱,撑起一片东方的曙光。“民族精神”,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呢?没有明说。我让同学想象、描述。一翻思索后,同学作出了自己的理解:为民请命的奔走呼号;万死不辞的义无返顾;多难兴邦的不屈不饶;奔赴刑场的视死如归;为国而忧的新亭对泣;征战沙场的身先士卒;匹夫之勇的气壮山河;肝胆相照的同仇敌忾;不食周粟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不是虚幻的,它明明白白地存乎于国民的心间。中华民族崛起于昨日,强盛于今朝,唯一依靠的就是这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一股豪气由同学心头渐生渐起。

解析故事,评析人物,运用成语,言简意赅,给人深刻印象。《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述廉颇对蔺相如素以,徒以口舌之劳位居其上而深感不平,欲寻机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处处回避,恰如怯懦,令部下深为不满,欲作辞呈。蔺相如一番真情告白,挽留了部下,也引来了廉颇的……:翻然醒悟,羞愧难当,芒刺在背,自惭行秽,负荆请罪,冰释前嫌,刎颈之交,肝胆相照,生死与共,齐心协力,尽忠报国……。赵国以两人而一时无忧。故事的情节,人物的性格,在简明扼要中得以释然。

上一篇:建模思想在《抽屉原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唯我独尊的天蝎 投资理财其实不是你一个人在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