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堂:“东方之冠”建筑大师

时间:2022-02-14 08:45:55

何镜堂:“东方之冠”建筑大师

在上海世博园区中国馆前,一位银发老人开心地微笑着。他就是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何镜堂无疑是缔造这种美妙乐章的个中好手。除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外,他还先后设计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广州国际会展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国市长大厦、鸦片战争海战博物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扩建工程、北京奥运羽毛球馆、北京奥运摔跤馆……这些建筑无一不受人景仰,今人赞叹。

总书记参观中国馆与他两次握手

何镜堂有很多头衔,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等。不过,现在几乎没人提及这些,每个人称呼他时,只会用一个“冠名词”――中国馆总设计师。

人成就了建筑,建筑同样也成就了人。特别是何镜堂,他在70多岁时,因“中国馆“而突然声名鹊起,这种热度,连他自己都笑着表示,“没想到”。

如今,屹立在浦江之滨的中国国家馆,已经不再是一件只可“远观”的艺术品,粗粗算来,数十万人走进其中欣赏“鼎盛中华”,而将它摄入镜头的,恐怕更是数不胜数。

不过,让何镜堂最难忘的,还是今年 1月15日上午,总书记考察世博会筹备工作时的情形。何镜堂回忆说:“当时我们这些园区设计、建设人员都很兴奋,在西大厅等候接见。总书记到中国馆顶层平台等地参观后,从电梯下来,逐一与我们亲切握手。他刚跟我握过手,旁边领导介绍说,这位是中国国家馆的总设计师。总书记马上又与我握了一次手。总书记说,我们刚才还在说这个馆很有中国特色。我对总书记说,希望全国人民都喜欢!中国馆体现了中国精神,我就心满意足了。”

中国元素更需要中国精神

早在2007年4月25日,获得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的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就向全球华人设计师发出特别邀请,希望他们为中国馆设计出一个能够体现“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建筑方案。

照理说年过七旬的何镜堂应该静下来享受晚年的天伦之乐了,即便参加也是坐在评委席打打分就行了。可这位白发苍苍的建筑设计大师却披挂上阵,勇敢去面对上海世博园中国馆设计的新挑战。

作为国内一流的建筑设计师,何镜堂深知世博会的场馆设计历来是世博会的重头戏,每一届世博会的主办国都希望通过建筑来展示当代文化与科技的最高成果,并希望这种永久性建筑能够最终代表自己国家的形象。由于年轻时我国的经济很落后,他没有遇到过设计这种大型场馆的机会,这一次机会终于来了。

何镜堂说,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是他一生设计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在“出生”那一刻就注定了受关注和不平凡。在谈到中国馆的设计过程时,何镜堂一直把中国元素挂在嘴边,作为一个中国本土设计师,尤其是世博会中国馆这一有着特殊意义的建筑背后,中国元素更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甚至是最关键的部分。

“什么元素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才能通过建筑把握中国文化的本质和精髓?”时间紧迫,不到两个月就要“交卷”,何镜堂院士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一天,何镜堂翻阅资料时,一种古代建筑构件――斗拱映入眼帘,顿时让他眼前一亮,如果将它作为中国馆的主体结构,再好不过了。

何镜堂院士确定了中国馆的设计理念“中国特色,时代精神”。

“中国很大,怎么体现中国的文化和精神?从我们对中国的印象里,感受到中国汉字、中国京剧、中国红和中国水墨画等等,这些一看就是中国的符号。还有,中国有非常丰富的出土文物,夏商周以来中国的鼎器、冠器、陶器等造型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们这些建筑是中国九宫格式的布局,木石格局和西方的建筑完全不一样,从中国的斗拱等元素中得到了很多启发,我们把这些元素加以整合、领会,以现代手法提炼构成‘中国器’的造型来表达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特性。”何镜堂院士说。

一座仿斗拱层叠出挑的“中国器”,很快跃然纸上。

为了评选的保险起见,何镜堂院士和他的设计团队,又拿出另外两个创意方案:一个来自江南园林,另一个则来自如意图形。这3个方案都参加了评选。结果在角逐的344个设计方案中,他们选送的3个设计方案“全军覆没”,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评审专家对初选的前20个方案都不太满意,于是将所有参赛方案又重新筛选一遍。

2007年8月30日,第二轮方案评选正式进行。何镜堂院士不顾年事已高,亲自上阵陈述方案。正是这次重选,让“中国器”起死回生并脱颖而出,入选8个入围方案。

评审组又围绕“唯一性、标志性、地域性和时代性”标准,进行最后一轮评审,在那场向全球华人公开征集中国馆设计方案的激烈竞逐中,何镜堂带领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交出了斗拱式“中国器”方案,吴良镛领衔的清华安地建筑设计公司与上海建筑设计院合作设计了“叠篆”方案,这两个方案在第二轮评选中以同票并列第一,难分伯仲。

“中国器”方案,自下而上呈华冠高崇之势,通过4组巨柱托起上部展厅,形成21米净高的巨构空间,有一种站立的感觉,透射出振奋之精神。在基本品质获得评委肯定时,许多专家也对该方案展陈的便捷性和能否在2年内施工完毕提出质疑。

同样,“叠篆”方案亦可圈可点。该方案取自兴盛于宋朝的九叠篆字体,各种建筑构件置于弯弯曲曲的笔画之间,端庄且不失华美,不足的或许是欠缺一种传达“泱泱大国站起来”的力量。两个方案,各自的长短处又恰是对方的短长处,专家团一时难以决断。

难以取舍之下,国家建设部和上海市政府提出一个大胆建议:将两套方案合二为一,穗、京、沪三地设计者组建联合设计团队。中国馆设计方案由此日臻完美,“东方之冠”诞生!

中国馆,是来自一南一北两种风格迥异的设计方案的完美融合,凝聚着一个庞大团队群策群力的智慧精华。

从2008年8月起,何镜堂和他的设计团队都在为中国馆设计一件漂亮的“大衣服”。红色是中国人心目中一种喜庆的颜色,所以何镜堂想给中国馆做一件“中国红”外衣。难题是红色的波长强,刺眼而跳跃,在大型建筑中非常难用好,搞不好就会有飘起来的感觉。在何镜堂以前设计的众多建筑中,用“中国红”作大型建筑的主色调还是第一次。为了让中国馆富有民族的特色,他还是下定了决心,并请来专门研究色彩的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作指导,经过多次研讨和对比试验,最终让中国馆穿上了一件漂亮的“红衣服”。

2009年9月,中国馆终于从设计蓝图变成了实体。“‘东方之冠’不但是一个建筑,也希望它是一种精神的表达,你可能觉得它是一个斗拱,也可能觉得它是一个粮仓,但大家都觉得它是中国的,希望它能表现中国蒸蒸日上的姿态,表现人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人们感到民族自豪、自信,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奋发向上的激情。”何镜堂院士说。

45岁起步设计人生

“我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没有高学历,我小时候受哥哥的影响也爱好画画,在学校数理化也学得不错,老师建议我当建筑师。”何镜堂报考了华南工学院(后改为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系,从那时候开始,就跟建筑结下了一辈子的缘。“我最早学习建筑时,生活在东莞小城,连抽水马桶也没有见过,还是在大学才认识到很多现代设计。时期我也经历了下放,条件异常艰苦,但是我一直想一定要搞出一些自己的设计来。”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广东省开始创办深圳特区,需要大量人才。1983年5月,在北京工作了10年的何镜堂夫妇应邀调回母校华南理工大学,在建筑学院一边任教一边开展建筑设计工作。何镜堂开始进入建筑设计事业的丰收季节。

何镜堂回母校后,正逢深圳重点文化工程之一的深圳科学馆开展设计方案竞赛,他携妻子立即报名参赛。深圳科学馆是深圳对外科技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当时像这样有影响的大工程并不多,因此竞争非常激烈,参赛的建筑设计师很多。何镜堂根据建设方提出的“建筑风格要有特色,最好让人看后一辈子都忘不掉”的要求,他和妻子运用先进的设计理念,经过20多天的日夜激战,设计出以八角形为主体、集现代化多功能于一身的《深圳科学馆建筑方案》。经专家学者评选,在众多的设计方案中,由何镜堂设计的方案脱颖而出,被建设方采用。同时,这一设计方案还分别获得国家建设部和广东省建筑设计二等奖。

1984年,何镜堂主持设计的广东江门五邑大学教学主楼,利用剖面“位移”,形成各层大小不等的休息平台,供学生课间休息,底层架空,为师生提供室内外庭园活动场所,营造了一个既有时代感又具有南方水乡特色的新型校园环境。

1985年,他参与主持设计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被评为是“传译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文化”的力作。该建筑设计构思独特,一气呵成,陈列楼、墓室和珍品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很高的文化品位和传世价值而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和建设部、国家教委优秀设计一等奖及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获U I A世界建筑大会颁发的“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创作成就奖”。

1992年,中国市长大厦及大都会广场成为何镜堂在高层建筑设计方面的又一优秀作品。这是一组超高层的48层建筑群,运用城市综合体的设计理念,构筑了一个多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广场和综合体,两幢建筑物中间特意设计了一个马蹄形广场,创造优美的建筑空间,提供了一个休闲的活动广场,着意表达现代化大都会文化广场的内涵和气质。市长大厦获得教育部设计一等奖和国家铜奖,成为广州标志性建筑,并被评为广州市十大现代建筑。

在何镜堂的杰作中,以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博物馆居多。1997年主持设计的虎门鸦片战争海战馆,位于他的家乡东莞,为国家重点工程,这座建筑物的设计,凝聚了他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灵感。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总体布局与历史文脉环境融为一体,体现岭南地域特征,建筑造型以广东木棉花为意象,犹如海站炮台群,以简练的建筑形态表达军民团结抗敌和海战的历史内涵。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他主持设计的沈阳“9・18纪念馆”方案,是一个建筑与环境、功能与艺术高度结合的实例。该设计追溯历史,结合狭长地带特征,建筑构思犹如一把半埋地下的断刀,建筑造型与平面布局高度民主统一,用简练和抽象的建筑语言,表达一个人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史进程和正义必然胜利的永恒真理。该设计在1998年由沈阳市工程设计招投标中心组织的全国竞赛中排名第一。

1994年,何镜堂被评选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1999年底,何镜堂迎来了人生中的另外一个新起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华南理工大学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还是全国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委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等。

上一篇:情倾世博会 扮靓中国红 下一篇:抑制高房价需要彻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