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顷洼农民命运纪实

时间:2022-02-14 06:25:25

千顷洼农民命运纪实

没有土地,还能称其为农民吗?在一个叫做“干顷洼”的地方确有这么一群农民。

千顷洼是衡水湖的前身,曾经是一片自然湿地。那时的千顷洼时涝时旱,变化无常,涝时整个地区成为一片;旱时仅洼地有水,成为大片良田。因此洼里散布着不少村落,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早巳习惯了几千年来水进我退、水退我进的耕种生活。

千顷洼田地几万亩,农民怎么也种不完。涝了,旱了,对村民生活影响也不大。想起当年,顺民庄一位憨厚的老伯咂着自制的卷烟,笑呵呵地说,“田地没数!随便种,那么多地,怎么种得完啊!想上哪种就上哪。种一年吃五年啊!”

除了修水利对付旱涝,几千年来人们乐天自足地生活在这片洼地里,生生不息,他们似乎从没有想过这个地方还会变成别的什么样子,他们耕种着,收获着,生活着,似乎和自然达成了一种默契与和谐。

忽然有一天,千顷洼变了,那里的农民也从此告别了早已习惯了的默契与和谐,开始了命运的漂泊与动荡。

时间回到几个特殊阶段:1958-1972年,1973-1985年,1986年至今。

1958年,千顷洼涌进了几万人,三十八天后,变成了一个大水库,而祖祖辈辈生活在千顷洼的农民离它而去……

“我们是农民不像农民,渔民不像渔民,农民没有地,渔民没有渔民的政策,也有人说我们是‘无地的农民’”。这是我在衡水湖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顺民庄村支书董海水一家的经历也许就是这些千顷洼农民的缩影。

2005年4月26日下午,我走进了顺民庄。这是一个四面环水,唯有一条小土路伸进去的小村子。忙了一上午刚刚回到家的老支书热情地接待了我。已经66岁的他,从20多岁当村干部到现在还在忙碌着。

我的问题将老支书的记忆带回到了的年代:“1958年修水库时,政府组织当地村民搬迁,合并到别的村里。别的村人家还有点自留地种点菜什么的,可我们外迁来的人什么也没有,住简易房,吃大食堂。”这是千顷洼的农民第一次搬迁,除顺民庄外,还涉及北关、绳头等几个村1000多口人。而他们离开后的干顷洼,仅仅三十八天后就变成了一个大水库,几个村一万多亩耕地和房子全部被淹没。

“1958年修水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前期为了行洪,后期为了灌溉,提高粮食产量,还有保京津铁路……”老支书说。

修水库是国家的需要,全局的利益,舍小家顾大家,他们能理解。虽然政府对移民的生活进行了安置,但是故土难离呀!千顷洼在他们心中总有一种牵挂。水库修好后连续几年蓄水,但由于在平原地区修水库,只顾蓄水,不顾排水,结果带来的是白花花的一片盐碱,并没有出现人们预期的效果。1962年,只好提闸放水,水下的耕地又显露出来,招引着那些迁走的农民,争先恐后地回到了它的怀抱。可是,千顷洼除了一片土地外,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得重头开始,一边重建家园,一边重新耕耘起自己的田地,直到1972年。说起那次搬迁,村民们记忆犹新,因为那是他们第一次见识什么叫水库,而为了这水库,他们有了第一次集体搬迁和“借宿”它村的经历。并从那时起,他们就与动荡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3年,老天爷降雨多了起来,水库自然蓄了水,第二次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成了最早进城的农民工。

老支书给我讲了一段至今难以忘怀的经历。1973年水库又蓄水后,村里有60人由当地政府安排到衡水市当了工人,种粮的转成吃商品粮的了。其余百分之七八十的人没办法安排,后来老支书通过在天津工作的表哥的关系,带着村里100多人去了天津,搞起了建筑。“那时还没有外出打工这一说,如果没有五级(村、乡、县、地区、省)证明,施工单位哪敢接收外来打工的?我们属于政府特殊照顾,要不然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为了开证明、盖章,我光跑省上就好几趟。”老支书说。

“到天津打工,一下子变换了身份,换了生活环境,适应吗?”我问。

“刚到天津时不适应,农民一家一户,同父母、孩子一起生活惯了,到那儿一年才回一次家。吃饭也不适应,在家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在那儿就不行了,100多号人,只能吃馒头炒菜。住的条件也差,十多个人睡一个大通铺……”老支书说。

当时卖了农具和牲畜,外出打工,这是千顷洼的农民头一次离开土地进了城,这恐怕也是最早进城的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由种地的变成盖楼的,这种身份转换的巨大反差,给他们带来诸多不适应,一部分人打了退堂鼓,最后搞建筑的只剩40多人。

1973年后,随着一些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水库也在断断续续地蓄水、引上游水,但水量时大时小,1981年到1984年因上游缺水,一点水也没有蓄上,水库停蓄。这期间,搬迁出去的、外出打工的农民大部分又回来重操旧业――置办农具、买牲畜,种地。千顷洼农民的命运就在洼里有水无水、水多水少中来回晃荡。

回忆起带着村民在天津搞建筑的那些日子,老支书十分感慨,他们从农民摇身变成了建筑工人,靠着他们的勤劳在天津成了一支小有名气的建筑队。但是,他们也饱尝了农民工的苦楚。因为他们的身份,因为一身土里土气的打扮,因为囊中羞涩而有一种说不出的别扭和尴尬,成了身在都市却又远离都市的异类。他们在困惑和迷茫中奋斗了近10年,最终还是回到了故土一一千顷洼。如今,我们可以从城市里成千上万的农民工身上见到他们几十年前的影子。

1985年,水库又开始蓄水,并从外往里调水,作为水库的今生终于稳定下来。这一次,千顷洼农民的命运也彻底改变了――放下农具,操起了渔具。

“刚开始打渔时,不会撒网,也不会摇船,头两天上船头晕,还没见着鱼呢就晃,晚上回来躺在炕上还晃哩……”这是绳头村村长魏宝根给我讲述的他们当初学打鱼的情景。

“从哪儿学的打鱼?”

“请白洋淀、山东的师傅来教。我们自己没船,也没渔网,就给师傅打下手,一个礼拜学会撒网,两三年才基本都学会了……”魏宝根提起学打鱼的事,仿佛又回到当年头一次上船时的情景,连比划带晃悠地说。

自1985年开始,衡水湖作为水库的功能日趋完善,除自然蓄水外每年还从外往里调水。千顷洼农民的命运从此彻底改变,成了渔民。这是千顷洼农民第三次折腾了,村民们说:“经常是种了,淹了,有水时卖牲口、卖农具,没水了再买牲口、买农具,这么来回折腾,每次都损失很大”。他们经历了农变工,工变农,农变渔,身份几年一变。

近20年过去了,这些“半路出家”的渔民究竟是怎样过的呢?我又一次走进了顺民庄,耳闻目睹了他们的生活状况。

2005年4月27日清晨,我来到 顺民庄。

晨曦中,月亮的影子还留在湖面上,只见陆陆续续从各家院子里出来两个人,一人扛橹,另一人拿个大铝盆,径直走向湖边。解缆、撑篙,摇橹,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蒙胧的湖中了。老支书一家三口出来了,女儿翠敏和她母亲上船朝着湖里划去了,老支书另划一条小渔船载着我也进了湖。

翠敏摇船,她母亲起网,我注意到开始起的几个网都没有任何收获,但她们还是一个接一个地继续起网。

上午近10点,翠敏母女俩回来了。小船靠岸后,翠敏端着满满一盆鱼上了岸,放在小推车上径直来到收购点,过秤,装箱,收购鱼的姑娘将数量和价钱记录在小本子上,翠敏一家的鱼就算卖完了。我估算了一下,翠敏一家今天收入大概50块钱。

我问翠敏:“今天逮的鱼比平常多还是少?”

“一天逮30多斤鱼就是最好的了。”翠敏说。“打鱼没保证,有时遇上刮风下雨就无法下网,很可能两三天一条鱼也没有。我家前天刮大风就没出去。有鱼和没鱼的日子平均下来,每天的收入可能就是几块钱。”正说着,又来了一位中年男子卖鱼,他今天打了14斤鱼。相比之下,翠敏一家这两天运气不错。

我跟着翠敏到了她家,一家人开始吃早饭,这时已是上午十点半了。

“今天鱼也卖了,下午就没事了吧?”我问大妈。

“吃完早饭还要摘网,就是把挂在网上的水草等杂物一点点摘去,很费功夫的。”大妈说。

“然后呢?”

“吃过中午饭,下午三四点钟再去下网……”

大妈说她今年59岁,自耕地被水淹了后就开始打鱼,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但是一天不出去,一天就没钱,这日子还得过呀。村里像大妈这样年龄还打鱼的人有不少。早上我就碰到一位69岁的老人仍然在打鱼,他说:“不逮鱼没办法,孩子上学一年得3000多块钱,每天生活至少也要十几块钱。”

下午,老支书带我在村里又访问了几位老人,家家户户已被“逼上房梁”。落满灰尘的几件老旧农具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些农具还有用吗?”我问。

“没用了,可也舍不得扔呀……”一位老伯叹了口气说。

“种地和逮鱼比,哪个更好?”

“老年人大多不会打鱼,更愿意种地,30岁以下的年轻人愿意打鱼,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种地了。”老伯说。

在几十年的晃荡中,最终操起渔具的千顷洼农民,虽然现在家家户户院门外挂的渔网和湖边的小船,表明了他们现在的身份,但是曾经的农耕历史依然让他们留恋。村民孙家才说,我们村原来每人差不多20亩耕地,每亩按现在的收入500元算,衡水湖蓄水后,全村每人一年就“奉献”了一万元,而得到的国家补偿还不足100元。逮鱼一年最多4个月,即使不算成本,每户一年收入也就四五千元。近两年,看着周边种地的农民,每亩棉花一年就能收入两三万元,孙家才他们更感到没有了土地好像没有了根,东一把西一把的日子,就像每天在渔船上晃荡。他们说:“说得不好听点,我们现在是死无葬身之地。村里土地被水库淹的时候,一些土葬的祖坟也被淹了,现在我们村仅有的陆地就是那条通往外边的土路,新坟只能建在路边上。可是近几年要搞旅游,规定路边不能有坟。”

衡水湖保护区的建立,对这些失地农民来说又多了一些限制。他们面对的是一道比一道更难跨越的门槛。

“过去吃粮、吃菜、吃肉都是自己种自己养,现在猪不让养,鸭不让养,全部靠买,每天至少要十几块钱才能维持生活。”村民们说。

正当这些失地农民筹划着利用水面养鱼、养鸭、搞旅游……不断地寻找新路子还没有眉目的时候,2000年,以保护湿地鸟类及其栖息地为主要对象的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建立了,无疑又对老百姓多了限制。因为要保护衡水湖不受污染,养猪、养鸭被禁止了;老百姓过去用网箔(俗称迷魂阵)捕鱼,因为它不分大小鱼一块儿捕,并对鸟类造成伤害,所以必须改用扎网;有些人搞起旅游,为游客开船,因为柴油机船对湖水有污染,被政府统一收购;近几年,政府从保护资源的角度出台了长达4个月的休渔期,期间,老百姓没了生活来源……从公共利益的角度来说,这些措施本无可非议,但是在这过程中,老百姓废了网箔买扎网,缴了旧船买新船,又一次受损。

自然捕捞受到限制,这些失地农民又盯上了人工网箱养殖,但谁知又是一堆困惑在那里等着他们。

“我从20岁开始当村干部,当了50多年,没受过处分,尽是奖励,可现在真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北关村72岁的老支书王大卷无奈地说。

原来,各村耕地被水淹后,乡政府划出一些水面给各村集体经营。北关村自1993年开始搞网箱养鱼,鱼塘承包。10年后的2004年,村里开始新一轮鱼塘承包。但是申请承包的人多,水面有限,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于是为承包鱼塘的事,在群众之间、村干部之间意见不统一,闹了几个月毫无进展,进而导致当了50多年村干部的支书王大卷和村主任辞职。

失地的农民们在接受保护区管理的同时,没有放弃致富的愿望。两年前,绳头村的支书和村长带着村民跑到山东学习蒲草编织,因为衡水湖里长着大量的蒲草,不用的话,就烂在水里了。他俩说:“以前割蒲草直接卖给山东,这两年开始搞蒲草编织。我们专门去山东、吉林、唐山了解行情,把人家的样品拿回来给村民看。2004年保护区又组织村里老百姓去山东学习,我们村去了10个人,秋后又把师傅请来,教了12天,学会了5种编织,20多户学会了。村里拿出一部分资金买模具,但现在因规模小,数量不多,还没有市场。”

近几年,衡水湖的旅游慢慢火起来了,现在只有少数村民经营起了饭店、旅馆、游船。对大多数村民来说,一方面没有能力投资,另一方面还没有很强的运作能力,摆在他们面前的仍是一道道更难跨越的门槛。

保护区的成立,其实给这些失地农民们提出了一些限制的同时,也提出了一条把眼光放得更远的致富之路。但是,这条路除了使当地受益,还要使全社会甚至全人类共同受益。这些失地农民又一次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了全局利益,放弃已有的方式,做出新的选择。

上一篇:我和动物园做邻居 下一篇:800人的“特种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