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学困生”到“白天鹅”的转身

时间:2022-02-13 08:17:22

论从“学困生”到“白天鹅”的转身

[摘 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它有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应该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课题研究过程,顺其自然地重视“学困生”;用真诚的赞美与尊重,重树自信与灵魂,提升人文素质,唤醒“学困生”;共享从“学困生”到“白天鹅”的美妙心灵感悟。

[关键词]教育理念;高效课堂;赏识教育;师生和谐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8-0087-04

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出发,大家特别关注“学困生”,我在高效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选择了在传统教育中不被重视的“学困生”作为实验对象。下面我就2012年9月―2013年7月一个学年的课题探究过程进行回顾,期待与同行一起分享从“学困生”到“白天鹅”的转身带来的喜悦,也期待同行赐教。

一、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课题研究过程,顺其自然地重视“学困生”

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使人的个性、心理全面发展;使人的潜能全面发挥。教育的目的是确立人的独立地位和主体地位,不断唤醒人的自我意识,反思人的自我存在以及他所生存的社会,从而批判地建构自我,建构理想中的生活图景。

西方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经历自主实践和自主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和自我塑造,从而使能力不断增长,身心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在课题研究中,我采用个人教育经验总结的基本方式,将先进的理论、观念转化为教育经验技能;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尝试改进;点滴归纳,自觉总结。

1.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表现及消极影响

“学困生”主要指因长期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理解力较弱而导致学科基础薄弱、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成绩难以提升的部分学生。导致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因素。如父母为人处事的态度、性情,热衷于自己的事业或嗜好,对孩子缺乏责任感、耐心和正确的教育方法;父母有明显的矛盾冲突与冷战;尤其父母离异是造成子女心理异常、导致多数孩子学业明显下降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父母x异后孩子的心理变化通常表现为:①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会使孩子处于感情脆弱、经不起打击的状态,做事畏首畏尾。②内疚感。孩子常常把自己的某些过错,看成是引起父母关系变化的原因。这种自责,将导致孩子出现逃避现实的心理状态。③自卑、猜疑心理。孩子因缺父或缺母,自感不如别人。他们常常表现为情绪忧伤,孤僻,畏缩,做事缺乏自信心。④补偿心理。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会祈盼在感情上得到补偿,个别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往往会在“感情补偿心理”的驱使下,盲目地向异性求爱。⑤逆反心理。由于温暖家庭的解体,孩子一时无法接受,易形成逆反心理,对周围的人产生对抗行为,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他们会无故指责父母,顶撞教师,对人持冷酷的态度。

对于生活在这些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如何运用正确的教育和亲切的关怀,来弥补他们心灵的创伤,使他们能健康成长极为重要。但这些学生因成绩和性格的原因,常常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被边缘化;甚至还遭遇成绩优秀同学的鄙视,在课堂上往往陷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因此,“学困生”常常与教师和同学的关系不和谐,表现出逆反、自卑、孤僻、违纪等现象。“边缘化”“无援化”均违背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不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不利于他们学业的进步和将来顺利地融入社会。

2.顺其自然,重视“学困生”

构建学习小组,让“学困生”回归团队。对每一位学生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后,按照思维倾向和学习能力互补的原则建立学习互助小组,两人一小组,其中一人能教另一个人;四人一大组,能实现不同学科的深入讨论。比如甲、乙、丙、丁四人一大组,其中学习能力较强的甲和乙分别为两人小组的组长,可以辅导丙和丁。甲和乙、丙和丁均存在着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倾向,表现为理科或者文科课程学得较轻松。这种分组可以为课堂教学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员参与打下基础,彼此有相互依存的需要,能一定程度地避免“边缘化”和“无援化”。

教师还要培训学习小组,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高效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小组是实现“学习主人”的基本单位,能不能实现这一意图,取决于小组的活动能否如期开展。在以前的灌输式课堂下,有的学生好表现,在课堂上占尽先机,不给别人机会;有些成绩好的学生思想比较保守,不愿教别人;有的学生胆子小、不善言辞;有的学生自卑,常常保持沉默,即使有问题也不会问同学,等等。当然,这些问题都是高效课堂要突破的重点,而关键在解决学生的问题,培训学习小组。培训分三步:讲道理、多鞭策、勤鼓励。

“讲道理”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合作,为什么要表达,教师把新的课改理念讲给学生听,让他们理解。比如: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一个人行走也许走得快,但走不远。现代社会每个人的成功其实都是一个合作团队的成功,绝不是单打独斗能够实现的,“合作”“表达”是每个人未来发展的需要。团队的合作往往产生高于个人的智慧火花,德国人能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能造出世界上质量最好的车,正是得益于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现将课堂教学方式及效果统计表进行展示,让学生自己做一个分析,以选择最高效的学习方式,表格如下。

“多鞭策”即在课堂评价环节以学生的参与讨论是否积极、发言次数的多少来判断个体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优劣,逼“学困生”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小组讨论后的代表发言必须实行轮流制,每个学生都要有机会。这样安排的好处在于集体智慧通过个体表达,帮助“学困生”参与到课堂中,培养了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勤鼓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及时恰当的点评,敏锐地发现每一个“学困生”表现出的闪光点,及时鼓励,恰当引导,肯定“学困生”的每一次发言。把课堂中的讨论、发言以及思维的创新作为评选优秀学习小组的条件,通过评选激发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团队之间的竞争意识。每月小结一次,每期评选两次优秀学习小组,数量超过半数,并出专刊介绍优秀小组的突出事迹,展示“课堂积极分子”“优秀组长”“进步之星”的相片。

经过一个学期的培训,学习小组的活动能够较顺利地展开,“学困生”已经成为小组中平等的、不可缺少的一员,他们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精神面貌和学习兴趣均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二、用真诚的赞美与尊重,重树自信与灵魂,提升人文素质,唤醒“学困生”

1.赏识与尊重是唤醒灵魂的妙方

据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实验研究表明,一个能经常得到肯定和鼓励的学生,他的心理会发生变化,逐步变得自信、阳光,并不断地完善自己,最终实现梦想。教师在课堂中的鼓励与肯定,也能让学生的肾上腺分泌加快,提升其学习的兴趣和持久能力。这表明,现代教育中的“赏识教育”理念是从人性光辉的一面去塑造人格的,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种接受赞美后的心理体验。

“学困生”的形成,往往是由于他们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没能得到过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与肯定,产生了极度的自卑和逆反情绪,导致他们对学业毫无兴趣,沉迷于吃喝玩乐中,暂时忘却了痛苦与烦恼。一个总是挨批评和指责的孩子是很难树立自信心的,最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严重制约其学业兴趣的产生与探究思维能力的形成。

要想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困生”的人文素质,首先就得唤醒他的人性,开始心灵自悟,这需要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学困生”往往不是智力因素造成的,而是情感与心理状态长期异常而导致的。如果教师和周围的同学都能平等地对待“学困生”,从人格上尊重他们,像对待朋友那样与他们相处,他们那颗敏感的、曾经受伤的心灵是会慢慢回归的,他们会逐渐融入集体,会尝试着与教师交流,逐步消除内心与周围人群的隔阂。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困生”对某些学科感兴趣,学得很好,而有些学科却不愿意学,心生厌恶。只要教师能站在“学困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就能逐渐唤醒那冰冷而自卑的灵魂,让他们重塑信心。

在高一年级曾接触到这样一位女生,她可以视教师和其他同学而不顾,目光冷漠,仇视周围的一切,下课只与几个同类的“哥们儿”混在一起,其言行举止充满了对学校、对班级、对教师、对同学的挑衅,上课也是毫无顾忌地讲话,并且举止很不文雅。像这种情况,教师一般都会严厉批评,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其实,透过她的眼神来分析,这个女生也许是因为自己的外表形象而遭受过同学的歧视,也从未得到教师善意的关注与爱护。我从与她主动打招呼开始,尝试着去接触她,多次非刻意重复后,让她觉得老师还是很关注她的,后来她也会主动与老师打招呼了。通过观察了解,她喜欢绘画,字也写得不错,在与班主任达成默契的情况下,我安排她出班级黑板报,她认真完成了任务。这时,我慷慨地赞美她,她笑得很开心,很有成就感。此后,她会把家里的事以及学习上的困难主动与我交流,她最大的变化就是眼神中少了一种邪气,开始有了中学生的天真与热情。她上课会主动进入状态了,不理解的问题会问同学或老师,主动参与小组的课堂活动,我根据她的情况常给予她一些表达的机会,并慷慨地肯定她。此后,我根本不用担心她的历史学科成绩不及格。

世界上无数个例告诉我们,“赞美敌人,于是敌人成为朋友;赞美朋友,于是朋友成为手足”。对待“学困生”教师也要做到,能肯定他们时,决不吝啬和拖延;需要鞭策时,尽量做到委婉,维护他们的自尊;需要教育他们时,一定要晓之以理,通过自我反省来提升认识。作为现代教师,一个起码的素质就是要学会欣赏和肯定学生,让赞美他人成为一种习惯。

2.培养情商,形成独立人格,让“学困生”成为“优等生”

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提升“学困生”的人文素质,就是教他们“学会做人”,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人性、完善人格,启发他们做一个真正人格独立的人,做一个有智慧、有修养的人。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勇敢无畏的顽强意志、优雅从容的气质风范等。学业成绩只是一个直接的结果,要成就“学困生”的未来还得从心灵深处着手,从每天的具体细节培养习惯。只有深入细致地、灵活地开展工作,才能最终达到提升“学困生”人文素质的目标,真正落实“为了一切学生”的新课改理念,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我通过观察众多学生后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有发展的动机,但在现实中却因为两种主要因素而使他们发生巨大的差异,即习惯和意志。这两种因素都与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到高中阶段,它们经过了十多年的演绎。有良好习惯和意志品质的学生会顺其自然地走向成功,而习惯不良和意志脆弱的学生到高中阶段则易成为“学困生”。教师转化“学困生”就得从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开始,从学会每天坚持、战胜困难和弱点开始,让他们领悟习惯的魔力以及意志力的威力。D化过程,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践行者,具有深层次和艰难性的特点,是工作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下面我想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来体现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习惯”与“意志力”的重要性。

有一名男生,凭借初三短时间的突破获得了“6A1B”的成绩,升入高一并分在一层次班。轻而易举的“成功”让他忘乎所以,对教师的严格要求根本不屑一顾,踩点进教室、不记单词、不背课文、作业偷工减料、下课聚会聊天、午休只晒太阳或玩“三国杀”、有空余时间也只看课外书、睡觉前用手机上网看新闻……教师找他交流,他永远都有理由为自己辩解。高一的颓废使他变成了一名真正的“学困生”。进入高二时,他的许多功课都与同学有很大的差距,更糟糕的是学习习惯很坏,但值得欣慰的是,他明确了一定要考上大学的学习目标。当时他的内心世界正发生剧烈的矛盾冲突,很想像过去那样“混”,又很想考大学,多次问教师有没有“捷径”,难道真的要结束“混”的日子吗?经过高二两个月的试验证明,当别的同学在努力时,他付出不够就会被甩在后面很远,这是一场激烈的竞争,更何况他已经落下一段较大的距离了。“老师,我还来得及学吗?”我回答:“真心想学就来得及。”他又问:“那我该怎么办?”我认真告诉他两个词:习惯、意志。我让他把这两词的意思讲给我听,他告诉我:好的习惯是迈向成功的阶梯,卓越的人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我让他用一天时间把学习和生活中的好习惯写出来,再把学习过程中会碰到的困难写出来,之后自然是行动。

接下来的两个月,每天他都要面临坏习惯的挑战,学习小组在这一过程中起了核心作用。组长正是一名具有良好习惯和坚定意志的学生,他就像高铁车厢的动力机,带着这名“学困生”正确前行、高效运转。组长每天按要求检查他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是否做到,碰到困难通过讨论解决。一周进行一次自我总结评价,做得好的方面打“√”,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评估表上的“√”越来越多,直到最后一周表上全部为“√”。这名“学困生”基本上用好习惯取代了坏毛病,能坚持八周,足以证明他的意志力坚定。具体来说,学习小组成员起到及时带动和有效监督的作用,让一些良好习惯化为具体的行动,使行动不再盲目。而以一周为单位的评价,能及时肯定他所取得的进步,只要下周比上周多一个“√”就行,就这样,把大目标分解为近期小目标,有八周的缓冲期,最终按要求全做到了。评估表格设计如下。

从第三个月起,该“学困生”被选为小组长,他由一个“好习惯”的被动训练对象转化为一个主动执行者;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越多,学习方法会逐步形成;所发现的问题越多就越能激发探究的欲望;问题解决得越多,成就感带来的喜悦和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精神面貌好起来了,时间节奏加快了,人变得自信了,每天6:30起床参加晨练这一高难度的事也能自觉做到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变成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三、共享从“学困生”到“白天鹅”的心灵感悟

A天鹅篇:

人生有很多段路,我的人生会在这里留下一个记号,但我知道,那不是句号。所谓指路明灯,此处应该不为过。

可以说,没有老师您,便不会有现在的我。

虽然,我看上去二不兮兮,油嘴滑舌,甚至有些油盐不进,但我心中仍旧充满了感恩。

负责意味着重担在肩,尤其是老师,没有额外的利益,只有额外的责任。

然而,看似沉重的字眼,老师您却身体力行地诠释着。

会是冬日里漆黑晨时不怕严寒的呼唤?

会是教室一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药箱?

会是我们身后承受着不理解却充满期盼的殷切目光?

都是。

慢慢地我懂了。不,我也应该懂了老师的付出。

什么园丁,什么奉献,在这文字俞显肤浅的时代,老师您的实际行动,更真实、更温暖。

老师的想法不被理解,一开始我也是。这需要承担怎样的压力呢?

虽然,目前我还不够好,但我会加快脚步!

老师让我的人生出现了转折,能前行多少便看我的了。

无需太多话语。

B天鹅篇:

斗转星移,已经到了我高中最后一个教师节了!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您的情景:您身着白色衣裙,端坐在讲台处;我左手提壶,右手提桶,身上背包,笑般地问:“这是209班吗……”转眼过去,如今已到了我在您手下的第三个年头。

我是一个懒散的人,也许您说得对,这是“中国人的懒散”,能偷懒就尽量偷懒,能放松就尽量放松,不能创造机会也能……

真不敢想象,若是我这种人不在您手下,而是在其他人手下,我会野成什么样子,也许高考后无需看成绩,自觉去打工或种田。

说起来也好笑,学了陶潜的《归园田居》与庄周的《逍遥游》之后,我曾一度萌发辍学去种田的想法。后来才发现,我连田都不会种,五谷除了知道麦、稷、菽、稻、黍的名称外,放在一起我还真分不清。

您真的很严,市立中学人人都知道。也许只有您才能帮我克服懒散的毛病;也许只有高考后我才能真正明白您的良苦用心;也许我还有可能掉进充满陷阱的青春,吃一堑再长一智……

话不多说,音有尽而意无穷。

点评:

这两篇短文是来自2013年教师节期间两位曾经的“学困生”的佳作。他们很巧妙地选择教师节的时机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能真诚地表白自己内心曾经有过的想法和行为上的不良表现。这些想法和表现在学生中其实很普遍,遗憾的是有些学生心灵深处尚未反省和觉悟。

这两个“白天鹅”的代表,在经过教师的严格训练后,不但觉悟了,还因为自己学业上取得了^大的进步而变得自信、轻松。以中学生的一般标准来看,他们已经是非常优秀的学生。

短文充满了深深的悔悟和对教师的溢美之词,而文章创作过程中,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形式让他们的学习充满快乐、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他们的兴趣很快转移到学习上,这一方面他们还没有深刻的认识。

在高效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中,高二历史组的“如何提升学困生人文素质的探究”分课题,侧重于在课堂中关注“学困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学习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了。他们很自然地把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形式用于平常的学习过程中,从历史学科延伸到其他学科,不知不觉地、高效率地解决了许多存在的问题。教师和班主任所起的主要是引导和激励的作用。

实践证明,要完成从“学困生”到“白天鹅”的转身,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锲而不舍地钻研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心理成长过程,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和意志品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上一篇:浅谈国学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意义 下一篇:山涧里的杨梅树(外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