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设院墙的民族情

时间:2022-02-13 08:07:23

不设院墙的民族情

“我母亲是吃着维吾尔族干妈海力提汗・阿不都的奶水长大的,都几代人过去了,两家一直都像亲戚一样互相走动。”

“我们家世代生活在这里,和周围的邻居相处的就像一家人,平时大家互帮互助,多少年来都是如此。不仅我们这一代人,老辈人也是如此。”前不久,托克逊县伊拉湖镇古勒巴克村村民周忠惠和我们聊起民族团结的话题时如是说。

“一家亲”的情谊从父辈那里就有

当天,周忠惠老人给我们讲了几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周忠惠是世居新疆的老新疆人。周忠惠告诉我们,大约在清光绪年间,他们祖上就来到当地生活,到他这一代他们家已经在当地生活了七八代人了,这期间他们一家与周边的维吾尔族、回族邻居之间融洽相处,互帮互助,其中很多亲身经历的事情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我母亲是吃着维吾尔族干妈海力提汗・阿不都的奶水长大的,都几代人过去了,两家一直都像亲戚一样互相走动。”周忠惠告诉我们,从小就听母亲讲这个事情。他表示,虽然过去了很多年,海力提汗・阿不都对母亲的哺乳之恩一直铭记在心,正是因为这个他们家和海力提汗邛可不都一家一直都和亲戚一样互相走动。不仅如此,已经70多岁的周忠惠还经历很多这样类似的事情。

“在我母亲小的时候遇到军阀混战,曾经一段时间受累于军阀混战的影响,生活在我们这里的各个民族的人都受到了迫害,母亲和她的兄妹在周围维吾尔族老乡的保护下才活了下来。”周忠惠说,当时因军阀混战而引起民族仇杀,母亲和她的几个兄弟姐妹在周围维吾尔族老乡的保护下幸免于难。说到这里时老人表示,如果不是平时关系特别的好特别的和睦,那怕是有一点点矛盾,他母亲和几个兄弟姐妹可能就丧命了,对于这份以诚相待的恩情母亲一直铭记于心。

两家邻居30年不设院墙

“这个窑洞本来有一半属于隔壁邻居沙依提,但他为了照顾我们汉族人修建院子的习惯而把整个窑洞让给了我们。”聊天中,周忠惠把我们带到院子里已经废弃的窑洞前,向我们讲述他们一家与邻居阿不来肯・沙依提一家经历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周忠惠住在托克逊县伊拉湖镇古勒巴格村互助巷,36户村民分布在巷道两侧,独门独院,整齐排列。在农村,村民之间为了争夺分毫土地发生纠纷早已不是新闻,周忠惠和阿不来肯・沙依提家却不是这样。邻居阿不来肯・沙依提家的两间房子贴着周忠惠家的院子,窗户直对着周家,两家人就这样生活了30多年。

“阿不来肯・沙依提家的窗户都开到周忠惠家的院子里了。”当地人说起两家的关系时,言语中是对他们的羡慕和敬意。阿不来肯・沙依提一家早于周忠惠家搬进现在居住的院子,周忠惠家是后面搬进来的。当时两家院子中间有一个下乡知青留下的窑洞,本来两家应该一家一半划分宅基地的,阿不来肯・沙依提的父亲沙依提为了让周忠惠家的院子好开门而主动让出本属于自己的那一半。

两家为啥没院墙?“他们家做的拉条子通过窗户就能递给我,多好啊!”周忠惠笑着说。

两家人对这样的生活早已形成了习惯。周忠惠介绍,30多年前,两家院子中间是知青留下的窑洞,阿不来肯・沙依提的父亲发现,如果两家平分窑洞,周忠惠家的大门和院墙就得重建,于是决定把窑洞让给周忠惠,方便他修建院子。

后来,村里划分宅基地,沙依提老人坚持把让出去的窑洞及附带的30多平方米的宅基地全部给了周忠惠一家,临终前又专门交代儿子,任何时候两家宅基地的边界都不能变。

此后,周忠惠决定不修建院墙,两家的院子合在了一起,两家人变成了“一家人”。

两家没有院墙,生活方便吗?像一家人一样生活是周忠惠秉持的想法。周忠惠退休前在伊拉湖镇中学教历史课。他清楚地知道,新疆各民族亲如一家是多么宝贵。他说:“母亲年幼时,托克逊闹过土匪,她是在维吾尔族老乡的保护下活下来的,如果不是各民族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哪里有我?”

2013年,阿不来肯・沙依提全家外出,家里失火,周忠惠和邻居们从周家的院子进入阿不来肯・沙依提家及时灭火,避免了一场灾难。阿不来肯・沙依提的妻子说:“这么好的邻居上哪儿找,以后搬进楼房,我家还要跟老周做邻居。”

2014年夏天,周忠惠家院里种的葡萄熟了,甜美的葡萄吸引阿不来肯・沙依提家养的羊跑来尝鲜。阿不来肯・沙依提发现后很愧疚,用一堆砖将连接两家院子的通道挡住,阻止羊通过。

“太别扭了,葡萄埋藤后得赶紧把砖移开。”周忠惠说。说话间,正在周家院内嬉戏的阿不来肯・沙依提的侄女抓起桌上的葡萄塞进嘴里,吸足养分的葡萄承载着家人的浓情,在她心里留下厚重的甜味,小姑娘“咯咯”地笑出声来。

本来就是一家人,互帮互助是应该的

“周老师好!”“周老师!”周忠惠带着我们在村子里散步时,一些玩耍的小朋友都主动和他打招呼,礼貌的说一声“周老师好!”周忠惠是当地中学的退休老师,退休后不忘发挥余热,义务为周围邻居家的孩子辅导功课。“大家都是邻居,乡里乡亲的,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孩子们辅导下功课感觉很有成就感。”

周忠惠说,退休后,看到村里很多维吾尔族学生因为语言问题,数学等理科功课学习起来很吃力,他就发挥自己的“双语”特长,常年义务帮助周边的学生辅导功课,多年来下来,当地一大批学生在他的辅导下成为学习优异的学生,这让他感觉很有成就感。

“这是周围邻居们送来的馓子和馕,每年春节都会收到很多。”今年春节,我们再次到周忠惠家串门时,看到他家的餐桌上摆满了各种馓子、馕饼和油炸面食。他告诉我们,这些美味都是周围维吾尔族邻居送来的,不只是春节,古尔邦节、中秋节等节日家里也会收到很多。周忠惠说,节日里相互走动、互致祝福,谁家有个红白喜事相互帮忙在当地非常普遍。

“你要我们专门讲民族团结的事情我可能说不好,因为民族团结的事情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并没有刻意去做什么,更没有刻意去在邻里之间区分谁是什么民族,大家一致都是像一家人一样相处,互帮互助,逢年过节都会相互走动问候。”

曾经教授历史课的周忠惠总结道,正如他所在的巷子的名字“互助巷”一样,虽然他与周围不同民族村民间并没有特意去做什么,但大家在平日里的互帮互助中结下了“一家亲”的深厚感情。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已经融入当地人们的生活中,融入到他们世世代代居住的这片土地中。

上一篇:北京梦想故事 下一篇:英语老师的自信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