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被课堂遗忘的角落

时间:2022-02-12 11:18:18

不应被课堂遗忘的角落

现行苏教版全套中学语文课本,大大小小的插图有160个左右(含目录前的彩图),故事场景、人物画像、山水风光、书法作品等,但是我们很多老师却熟视无睹,即使偶尔使用,也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更谈不上进行有效的拓展了。

插图,其实是语文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也称插画,插在文字中间以注明文字内容的图画,对文字内容作形象的说明。教学时若能加以巧用,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与历史的时空距离,激发阅读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深化文本内涵,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情感教育和美育。那么,我们究竟可以从哪些方面挖掘插图资源并进行适合中学课堂的教学呢?

一、利用插图,营造有利的教学气氛。

现在的课堂,学生是主人。因此,如何调动学生,营造有利的课堂教学氛围,是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就像利用音乐渲染情境一样,课文插图的直观形象性也就成为了营造课堂气氛的好材料。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图片去触动学生的兴奋点,激起情感的共鸣,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吸引到课堂上来,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很多学生并没有一日经历夏冬之感,所以我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你会出去玩吗?再顺着学生的回答追问:祥子为什么还要出来干活呢?你能体会这样的痛楚吗?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已经说明学生的心思回到了课堂,情感上也走近了祥子,感同身受。这时候再组织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再看《最后一课》,我们可以利用韩麦尔先生痛苦地伏在黑板上,挥着手宣布散学的插图,让学生体会这个普通的法语教师在国土沦丧时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情。虽然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和把握可能还会有一些差距,但是插图的直观形象性就巧妙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可谓画龙点睛。

二、巧用插图,切入文本,解决重点、难点。

在教授《一面》时,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鲁迅病后的肖像,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物的特点,如深邃的眼神,浓密的胡须,不屈的唇角,瘦得有精神,等等,在此基础上请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这样处理,既切入了文本,又抓住了文章的重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人格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如此,才让进步青年阿累激动万分,爱戴无比。

《背影》一文的插图是穿着长袍的父亲正在铁路边努力攀爬站台,为儿子买橘子的情节,这也是该文感人至深的地方。在带领学生阅读父亲攀爬站台情节后,我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文章要选择父亲攀爬站台这个情节作为插图?说说看过之后的感想?我借助插图引出了问题,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在辩论、讨论中解决了文章的重、难点,从而把握了文本的主题。学生也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理解更有深度和广度,使他们活化成一个个有独特个性的学生。这样,课堂也就真正灵动起来了。

你看,插图的巧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距离,让学生找到了生活的实感。既调动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为学生的深入讨论搭建了舞台,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和谐发展。

三、活用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行美育。

插图,是生活的一瞬间的写照,是静止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和联想给“插图”以原动力,图文结合,让它“动”起来。

如一次听课《沁园春 雪》。教者并没有直接分析诗词,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再闭上眼睛遐想:在山之巅,面对皑皑白雪,俯瞰苍茫大地,神思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份豪迈,酿成了北国的风光。学生的激情、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眼前似乎看到了长城、黄河、群山……以课文插图作为关注点,独辟蹊径,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再看《给我的孩子们(节录)》的两幅插图,既让我们领略了丰子恺大师的漫画,又引起了学生对美好的童年生活的怀想,甚至有的学生也开始了童年的漫画之旅。我借此东风让学生走进了时光隧道,可谓“润人细无声”。

莎士比亚说过:“世界就是一个舞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利用插图,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让语文课堂也成为“舞台”――富有活力、个性、创造力的“舞台”――主角就是学生。

上一篇:把握知识点注重实践性 下一篇:要正确处理课堂上的“麻雀嘴”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