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做的香肠格外香

时间:2022-02-12 11:03:15

青岛人喜欢自家制作香肠,别看这个城市的历史才100多年,但自做香肠传统习惯至少保持七八十年了。春季相对干燥,三九天也不算潮;故此一到这两个“日子口儿”,尤其腊月(所做的肠又叫腊肠)置备年货,不光住家户,连超市、饭店、宾馆、酒楼、餐厅直至职工食堂,凡跟“进口”、入肚有关的,全都不约而同地行动起来啦。

早先百姓多住平房,把做好的香肠一串串地挂在檐下或背阴的树杈上;如今别看升至高楼,那北边防盗窗的横梁反倒成了搭挂肠串最佳的处所。还有人在人行道边不碍事的地方扯上铁线,嘀哩当啷地挂着。这几年有卖家的门口冒出一种用铁棍焊制的长方或方形的架子,个头儿大的足能“容纳”50~100 kg。

也有动用烘干机的,当然,这不受季节的局限。不过,当地人偏爱传统加工方式,不大接受这“新生事物”;因为食惯了风干的,觉得还是“老天爷”给晾的好吃,管它有没有科学道理,反正“认死理儿”,就是这么个“自我感觉”。

做香肠先得备好肠衣,顾名思义,即香肠的“外衣”;此乃经过处理的猪、羊肠子之干品。早些年,猪下水(心、肝、肚、肠等下货)不值钱,人们图便宜,买了肠子翻过来,铺在稍稍倾斜的平案板上,用竹片将油脂刮下(流到盆里,加白酒除味熬干水分,留待做菜),再分别拿碱粉和醋轻揉慢搓肠的里外两面,彻底净化油脂,晾干备用。近年多处都在售卖成品肠衣,且又有了一种“蛋白肠衣”,再说没人稀罕那有异味的肠油,何况猪大肠身价倍增,所以都去买现成的肠衣。

有了肠衣,就该办弄“馅子”了。当年买肉凭票(每人月供250 g)并没挡住自制香肠的“积极性”,或背地里买高价肉,或去碰运气买“小肉”(边角碎块,不光一票买二,还便宜)。20世纪90年代中期,猪肉开始敞开供应,百姓收入也芝麻开花;现在就连靠政府救济的“低保户”(有最低收入保障的人家)也足以做得起香肠。

今非昔比,如今做香肠可是比以前讲究多了。那么,其肉选用猪的哪一个部位好呢?说来,还真难定,因为没有“统一标准”。有人说前腿嫩,有人认后腿香,有人喜欢后臀肉,有人觉得五花肉口感好。总之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随自个儿便吧。不过有一样都得去皮;还要提醒不宜纯瘦,否则发“柴”。

至于肥瘦,可搭配为“三七开”或“二八开”;皆切成如同耍牌色子大小但不必规则的方丁,亦可绞成较大的肉粒。搅拌前放调料,按5 kg肉而论,大致上(并无“硬性规定”)置入500 g生抽(浅色酱油)、250 g高度白酒、300 g白糖、150 g盐、25 g“十三香”(最好去同仁堂买)、适量味精及姜汁(剁碎泡水)。勿放葱、蒜,免生异味(青岛人发音“葫茼味儿”)。

旧式做法是撑开肠衣放进漏斗一手把住,一手拿筷子不断往里戳捣;另一人持续地往漏斗里挖馅,灌到成年人一■多长,拿结实细线系紧,再接着灌。每节用细针扎几个小眼儿,以排出肠内空气并便于水分蒸发。此活儿也可一人做,只是别扭且慢。自从有了专用的灌肠机,那可省事多了,其形状和操作类似绞肉机,但上面的喇叭口大,不绞只输送,肠衣接其出口,随时掌握各项进度。

更有省事的,近几年,不少超市以及农贸市场的摊点都在为创收而扩大经营范围,他们树起了“代客加工,灌制香肠”的招牌,承揽营生。顾客喜欢当场选肉,亦允自行带来;人多时依约前来拿货,倘不放心怕偷梁换柱,不妨一旁“监制”,立等可取。

令人称道的是,可按对方提供的基本配方,结合个人的口味,针对性地提出增减某种成分。比如说,口重的多来点盐,爱甜的多放些糖,喜辣的自不消说,糖尿病患者则将白糖“一笔勾销”。倘若对配方、配料不满意或有疑虑,还可以自己带去令其采用;反正不管用谁的,纯加工费都是每500 g一块钱。试想,有这等省事、省时、划算而且随心随意的方便条件,谁还有那个兴致,非要自己去“折腾”忙活呢!

上一篇:香味扑鼻的东河肉饼 下一篇:《舌尖上的中国》忽略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