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中世纪契约精神研究

时间:2022-02-12 07:36:20

西欧中世纪契约精神研究

摘 要:契约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一种方式,它对中世纪西欧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从契约精神起源探究,着重分析了契约精神在中世纪封土制、农奴制和商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是这些深入中古西欧社会方方面面的契约精神,使得西欧社会开始向民主的方向迈进。

关键词:契约精神;中世纪;西欧社会

中图分类号:K5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20-02

一、契约精神的起源

在欧洲历史上,特别是中世纪阶段,人们特别重视契约精神。人一旦违背契约,不仅会遭到习惯法制裁,甚至会遭到全社会的唾弃。契约精神何以在欧洲社会备受重视呢?它对西欧社会的发展又存在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不得不从其源头来探索。

1.罗马法中的契约概念

契约精神远在古罗马时期即已体现在法律中。罗马法是欧洲两大法系之一,是反映奴隶制商品经济最完备的法律体系。中世纪基督教学者精心专研罗马法,也为资本主义法律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但罗马法中的契约制度,仅为财产流转法律形式。 英国著名法史学家梅因认为,西方主要国家的契约一词均源于拉丁语,即“耐克逊”(Nex),即“用铜片和衡具的交易”[1]。这就意味着远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西方就有了契约的概念。但当时人们对契约的理解还主要在于商品经济的交换领域,远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契约观念,那时人们偏重于订立契约的形式。

梅因指出,“罗马法尤其是罗马契约法以各种思想方式、推理方法和一种专门用语言贡献给各种各样的科学,这确是令人惊奇的事。在曾经促进现代人的智力欲的各种主题中,除了物理学外,没有一门科学没有经过罗马法律学滤过的。”[2]虽然古希腊、罗马和中国也有“约”的形式,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西欧社会“契约”,也不具备西欧社会契约的内涵。契约精神在中古西欧得到了升华。而谈到西欧社会契约的渊源,不得不提基督教。

2.《圣经》中的“约”与自由平等思想

“约”即契约,是当事人基于平等地位而自愿建立的一种权利义务关系。《圣经旧约》中有上帝与亚当、挪亚、亚伯拉罕、摩西等多个“约”,《新约》有耶稣与门徒之约,这些表达了“约”的不同特征。首先,“约”具有非一元性,订立契约至少要有双方主体。其次,“约”自愿订立,违约应受处罚,立约主体拥有自由意志。其三,立约主体双方平等是其效力能够贯彻的保障。最后,立约主体具有理性和功利目的。立约双方都有增加自己利益的理性预期,这可以构成人们立约的充分原因。正是神人之间这种话语契约的形式,为契约的最早形式“诺成契约”注入了精神内涵。

《新约》是耶稣与其信徒所立之约简化了立约的程序:神直接与其信徒立约,不再需要亚伯拉罕等先知代言人,同时扩大了契约的主体:与上帝立约之人变成了其所有信徒。这种表达方式更有利于契约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契约成为人们理解一切教义的出发点,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社会生活方式。基督教契约的一方主体——上帝是人所无法见到的,从法理上说,是一种推定主体,这与日常生活中的民事契约主体大有不同,同时使西方形成社会契约成为可能。

基督教教义中还存有平等思想。一是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二是所有人生来都是有罪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上宣告了人类的平等。在中世纪基督教的平等思想从纯粹灵魂意义上的平等发展到追求经济和政治的平等。中世纪经院哲学代表阿奎那认为,从禀赋说人生而不平等,人有体力、智力的差异,但所有人的自由、权利生来平等,一个人不应该像一个工具一样服从另一个人。因此,任何国家都要在尊重人自由平等的基本权利之上建立政权。阿奎那的平等观建立在基督教的信仰之上,他的“一个人不应该服从另一个人”的思想,直接为近代古典自然法学派思想家吸收,成为近代社会契约论的重要理论渊源。

二、契约精神在中古西欧的影响

契约精神可以说弥漫于整个西欧社会,几乎可以说处处可见契约精神。在中世纪重要的封土制中,契约精神即是一显例。

1.封建分封制中的契约精神

英国著名契约法学者阿狄亚认为,契约法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而中世纪最主要的契约关系也建立在封土制中,西欧的封建制度中存有深厚的契约理念和实践。

中世纪分封制的主要特点是将享有封地的权利和服从军役的义务联系在一起,封君封臣关系的成立要通过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臣服礼和宣誓颇具宗教意味,宣誓时要手抚《圣经》,其意义在于利用宗教权威来巩固君臣关系。其中即包含了契约因素,在王权和其他社会力量之间,存在着既紧张又合作的契约关系。附庸的臣服是双向契约,梅因称之为“原始契约”。原始契约关系必定迁延到庄园组织结构内部,即领主与农奴的关系中。在封建等级制度的社会结构中,原始契约关系虽然不能与现代意义上的契约关系相提并论,但它毕竟在人们社会活动的逻辑内涵和规则上,对权利和义务作了某些限定。

实际上,封臣必须遵守封建契约中规定的各种义务,否则就是犯“大罪”,有可能失去封土;而如果他能履行义务,其封土即可父子相传,领主不得无故没收。同样,如果封君不能尽责保护封臣,或对封臣不公,封臣就可宣布解除对封君效忠的誓言。作为一种法律上的关系,臣服礼使得封君承担了保护其封臣占有的土地并反对他人干涉的义务,封臣也有忠于封君并保有相应尊敬的义务。由此可以认为封君与封臣之间是一种关于封土交易的契约关系,租地者应负担有关义务,而出租者则保证其租用者的名分和权利。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初级阶段的契约。它有很明显的积极作用,极大地稳定了大小封建主的关系,为其生存及整个社会的稳定提供了保障。由于这种契约构筑的是一种双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体现出宣誓立约、相互约束等契约精神,正是近代社会契约论的重要理论渊源。

2. 农奴制中的契约精神

庄园中原始契约因素的存在,首先体现在它得到法律制度中独具特色的庄园习惯法的保障。英国具有独特的法律传统,其法律制度建立在习惯法和判例法的基础之上。11- 12世纪,随着封建庄园制度的兴起,传统习惯演变为“习惯法”,也逐渐融入人们的法权观念之中。这种法律意味着庄园法对于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并非无足轻重。在庄园制度存在的几个世纪里,英国独特的法律体制特别是庄园习惯法,为领主和农奴提供了一个较量的空间。领主与农奴经常通过讨价还价达成这样的协议:农奴交纳一笔现金,领主则免除他们的劳役义务。例如,1316年,库克汉姆的管家在庄园账簿中记录,理查德冬季的劳动售价为2先令6便士;亚当·布雷冬季劳动的售价为2先令6便士;乔安那·布劳切奇冬季的劳动卖15便士[3]。因此,惯例形成的过程,也是领主与农奴之间围绕各自的利益不断斗争和妥协的过程。其内容一旦确定,无论是对领主还是对农奴,都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农奴通过习惯法与庄园主的斗争,正是契约精神在双方内心中的体现,如果任何一方没有遵守契约精神,庄园法的作用都会是无效的。因此,绝不可以低估契约精神在维护整个西欧社会运作中的作用。

英国中世纪庄园中也存在原始契约因素,毋庸置疑,封建主对庄园进行管理,是为了获得最大利益。但是,由于原始契约因素的存在,则使农奴的权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和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封建主的权力被限定在“原始契约因素”的范围之内。这是一种限制统治者权力的因素,对于农奴来说,其政治、经济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庄园中的农奴为其主体权利而争也正是基于这种扎根于内心的契约精神。

3.广泛的商业契约

虽然中世纪欧洲封建分封制度中的契约意识早已为人们所接受,但这些只是封建统治阶级为论证其对广大人民进行统治的合法性,因此并不具有近代契约论的实质。与近代社会契约论的基本精神即自由、平等、功利、人权等理论更为接近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兴起的商业契约。

中世纪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意大利和德国表现最为突出。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契约意识得以扩散。从11世纪开始,意大利的商品经济就开始复兴,它在使城市兴起的同时,为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提供了贸易场所。意大利银行业的诞生也说明了它的商业化发展程度。最典型的是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其贸易利益而结成的汉萨同盟。 该同盟甚至为保护商业利益订立了政治军事性质的法律规定。根据规定,任何汉萨同盟成员未获得邻近的4个汉萨城市同意之前不得进行战争。一些城市由于违背某些同盟法规和惯例而被开除,还有一些城市因不愿承担参加汉萨议会的开销而自动退盟。被开除的城市的商人将失去在各个汉萨城市的特权并被逮捕,其货物被没收。①所以严格遵守同盟中的契约规定成为必要而强制性的要求,其商业贸易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经常性的契约交易活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商业契约成立的前提是双方地位平等,并拥有从事商业活动的自由与权力。人们日常经济生活中所体现的自由、平等、理性与功利等原则,正是社会契约论的精神实质。 随着商品交易发展,这些原则渗透到人们心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处理相互关系的天然法则。 商品经济发展中商业契约的普及为随后形成的社会契约论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三、总结

契约精神是西欧重要的社会灵魂,可以说是促进西方文明进步之内核精神。它不仅存于封土制、庄园制、和商业精神中,更弥漫于整个西欧社会与人心之中,正是这种精神促使不同阶层的人不断争取主体权利,最终为西欧近代自由民主的政治法律制度打开了大门。历览中世纪发展历程,无不渗透着契约精神的痕迹。中世纪使国王政治权力有限,具体的方法有三:分权、制约和监督。三方面相辅相成使国家达到一种权力平衡的状态,就可以免于独裁暴政,又可以在人民的监督下正确的行驶国家权力,真正代表人民意志。

社会契约的观念是从民事契约的观念中引申发展而来的。 社会契约的观念从一个新的角度强化了民主政治理念,成为的思想基础。建设法治必须确立起契约精神,并以契约精神作为意识基础。从民事契约的意义上讲,契约精神包含着自由、平等、协商、互利、诚信等精神内涵;从社会契约的意义上讲,契约精神包含着人民、人权保障、法的效力、社会权利等精神内涵。这两个方面的精神内涵都是得以建立所必需的。这为和精神提供了相得益彰的精神资源与认识基础。精神中似乎天然地包含着这种观念,宪法是人民缔结契约的体现。

在中国契约思想并非没有萌芽,但它决没有形成一种引发历史运动、改变历史进程的系统理论。契约思想也没有踏进过哲学和伦理学的殿堂,即便中国历史上也有过一定经济意义上的契约精神。但这种精神从未深及整个社会,正由于社会契约观念的缺失,使得中国的宪法、民主、法治、人权作为核心内容的精神难以产生和确立。

参考文献:

[1]陈秀平.契约的伦理内核—西方契约精神的伦理解析[J].南京社会科学学报,2006,(8).

[2][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91- 192.

[3]E.T.Ropers A History of Agriculture and Prices in England: Vol 2.[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866.

上一篇:朝鲜战争起因探微 下一篇:简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