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旅游奏响扶贫致富新乐章

时间:2022-02-11 08:40:24

让乡村旅游奏响扶贫致富新乐章

编者按:5月16日,国家旅游局《2014年中国旅游产业投资报告》,报告称2014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已达12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接待总量的1/3。近年来,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农村地区快速崛起的新兴产业,不但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率,还促进了美丽乡村的建设。

重庆市武隆县位于武陵山和大娄山的峡谷地带,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过去,山高地少是导致该县农户贫困的根本原因。现在依托乡村旅游,当地年收入达10多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农户已不在少数。

像重庆武隆一样通过乡村旅游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

5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在湖北恩施调研旅游扶贫工作时强调,要着力推进生态保护、旅游开发、扶贫攻坚有机结合,加大对贫困人口参与旅游经营服务的扶持力度,让他们分享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红利,将绿水青山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那么,新形势下如何让旅游发展真正带动农村脱贫致富,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不少地方政府给出了答案:依托环境和资源优势,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可持续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新路。

依托高山特色 发展生态旅游

走进武隆县土坎镇清水村,一排排整齐的三层小楼,篱笆围起的农家花园……一下子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说起清水村两年来的变化,村支书王庆丰心里乐开了花,还随口念起了顺口溜,“漫山彩叶飞,艳阳照清水。下山搞旅游,民富山变美……”

土坎镇清水村原是重庆市市级贫困村,最高海拔1863米,全村2000名村民中,有500多人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生产生活极不方便。

4年前,武隆县开始对该村96户近300位村民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可搬下山后最大的问题就是没办法种粮食。于是,不少村民心里打起了鼓:“担心饿肚皮。”

“生态是武隆最大的财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依托仙女山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王庆丰说,清水新村海拔900多米,后山就是奇特的和尚崖,前面是美丽的乌江画廊,来往仙女山的游客,很多要途经这里驻足休息。

发展乡村旅游,前景如何?对此,王庆丰算了一笔账:一间房按60元一天出租,如果租出去10间,一天收入就能达到600元;如果按每月每间房1600元出租,10间房能收1.6万元租金。“保守估计,一年收入10万元应该没问题。”王庆丰说。

说干就干。2013年王庆丰带头开起了农家乐。因清水新村夏季凉快,适合避暑,来新村的游客络绎不绝,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慕名而来。

“除了歇个脚、吃个饭的‘过路客’,不少人选择在清水新村住下来避暑 ,特别是老年游客,去年来了今年又来,渐渐都成了老主顾。”王庆丰笑着说。

如今,在王庆丰的带动下,新村及周边办起了23家农家乐,光是去年接待游客就达4.6万人次。一户农家乐在一个夏天就能挣上10多万元。

“比在外打工强多了。”白玉苑农家乐老板傅恩军前些年因为山上太穷,一直在外打工。前年,他听了老乡的介绍,回到村里办起了农家乐。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他还种植了100亩水果供采摘。“我很看好新村的发展前景,正准备利用清水丰富的水资源,养殖10亩冷水鱼。”

咱们的钱袋就是靠着武隆县的高山生态环境,才鼓起来的。”王庆丰说。

成立旅游公司 村民变身股东

与武隆立足高山生态发展乡村旅游不同,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思蒙乡的花园村则通过公司股份分红,带领当地村民们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尝一串,味道真不错!”5月初的一天,花园村的柳林烧烤场热闹非凡,来自该县周边乡镇的不少游客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品尝烤肉。

“自上月下旬开业以来,烧烤场每天接待游客达200 多人,日均收入上万元。”该烧烤场经理舒易满笑着说。

据介绍,思蒙乡花园村距溆浦县城16 公里,过去由于当地基础设施较差,风景虽然很美,却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去年4 月,湖南省委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不但修通了5 公里通乡公路,还通过进家入户宣传、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改善了村庄环境,打通了该村产业发展的“瓶颈”,随之而来的是,到该村旅游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原本在怀化务工的花园村村民舒小军看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景。他在乡政府的帮助下,于2014 年3 月回乡投资3000 万元注册成立了溆浦花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为调动村民参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公司还决定采用“全村入股,社民共富”的发展模式,按照每人最多不超过三股的方式,让该村60 余户200 多个村民全部成为了公司股东。

“花园村紧依思蒙国家湿地公园核心景区,风景优美,发展旅游产业一定前景大好。”舒小军说,随着入村的游客越来越多,只要增加旅游项目,把游客流量变现,就一定能带领村民致富。

按照舒小军的打算,公司前三年的收入将全部用于该村发展沿河长廊、水上乐园、山顶景亭等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从2018 年开始,将把20% 的利润用来村民分红,并根据收入的增加逐渐提高比例,实现公司与村民共享旅游产业发展红利。

有了带头人,村民们的热情一天比一天高涨。

“帮别人打工还不如自己回家当老板。”该村村民赵平大学学的是旅游管理,之前一直在长沙一家外企工作,待遇丰厚。听说家乡要发展旅游产业,专程赶回来入股,发挥一己之长,和乡亲们一起创业。

村民舒建华今年63岁,前些年因为生病瘫痪在床,靠两个儿子在外务工寄点“伙食费”,生活较为艰难。花园旅游公司成立后,两个儿子毫不犹豫地分别为他入了一股。“这下好了,能帮孩子们减轻不少负担。”舒建华说。

很快,舒小军创办旅游公司,并带动村民共同创业致富的事迹传到了隔壁村镇,不少村民相继前来向他取经。

“其实我也没啥经验,就是靠着咱们的好山好水、好政策,才能为乡亲们办点实事。”舒小军说。

农旅融合 拓宽致富新渠道

每年10月是蔬菜丰收的时节,同时也是重庆潼南县太安镇鱼溅村村民刘万荣最开心的时节,因为接下来火爆的乡村旅游,将为他带来1万多元的收入。

“2013年在政府的扶持下,我把自家的房屋改造成了农家乐。” 刘万荣说,她创办的刘氏农家乐自开业以来,特别是菜博会期间,每天客人都是络绎不断。

潼南县地貌以浅丘陵为主,土质肥沃,四季宜耕。依托富饶的资源优势、厚重的农耕文化积淀,该县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并把农业与旅游融合,通过把农业产业基地打造成为乡村旅游景区,把特色农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不断拓宽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在崇龛镇薛家村,依托菜花景区,回乡创业的村民李江涛与几名乡亲成立了“潼南人家”农家乐有限公司,每年收入近30万元。李江涛说,菜花节已连续举办了六七届,由于收益可观,全镇目前农家乐已有30多家。

在潼南,像李江涛这样因为当地旅游业发展而返乡务工的村民还有很多。

熊毅庆和儿子原本一直在江西打工,自从回乡在太安蔬菜基地工作以来,两个人每月的收入加起来有四五千元,除了日常的花销外,每年还能攒上不少钱。“能够在家门口上班,一家人住在一起相互照料才是最重要的。”

效益农业不但“火”了乡村旅游,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发展越好,我们饭店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太安迎座鱼庄老板米晓东介绍,前几年他店里的生意一直不温不火,但随着近年来太安蔬菜基地周边乡村旅游人气越来越旺,带动了当地餐饮生意,“和前两年比,我们的餐饮生意足足好了一倍。”

据了解,潼南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大了农村服务业比重,更多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走向第三产业,使得潼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加速。以太安蔬菜核心区为例,2014年共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万元。灌坝和鱼溅两个核心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1万元,超过全镇平均值近1000元。

将农业发展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把菜都建设与美丽田园相融合,潼南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提档升级 坚持可持续发展

采摘新鲜水果蔬菜、品尝农家菜、留宿农民家中……乡村旅游早已成为城市人休闲度假的重要选项。来自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到70%以上,平均每个黄金周可以形成大约1亿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

发展乡村旅游,不但加强了城乡互动,推动了产业融合,也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尚处于初级阶段,从多数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规模、服务水平、经营理念等正逐渐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以四川为例,在成都某个拥有“国字号”乡村游头衔的地区,专门针对农家乐现状展开调查,结果并不乐观――在350余个农家乐中,星级农家乐不到10家,超过一半没有获得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业人员基本在50岁左右。

“规模小、分布散、经营单一、层次不高、可持续发展力不强。”调查结果显示,根本无法满足乡村旅游下一步发展的需要。

那么,现阶段该如何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并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乡村旅游不仅仅是中国蓬勃兴盛的旅游产业的一种形态,从更大意义上来说,它帮助落后地区百姓挣脱了贫困,承载着农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石培华说,乡村旅游发展潜力、规模空间巨大,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因此,石培华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乡村旅游,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在提档升级的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

对此,不少专家表示,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各地政府应主动介入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通过政策宣传、扶贫资金帮扶、典型示范等多种渠道,加强引导,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要不断创新思路,深度挖掘当地特色和文化内涵,塑造品牌效应,构建乡村旅游文化可持续。此外,还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大力开展农业技术知识、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从而真正实现当地乡村旅游的规模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刊记者 胡燕磊

上一篇:锦湖:干湿两地迎刃有余等 下一篇:蔬菜防虫网覆盖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