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手术后行双下肢气压治疗致血栓1例

时间:2022-02-11 01:12:49

宫腔镜手术后行双下肢气压治疗致血栓1例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98-02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血液成分在深静脉血管腔内形成凝血块,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以左下肢比较常见,尤常见于手术后患者。DVT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可导致病人下肢活动活动障碍,当栓子脱落还可造成肺栓塞,成为病人致死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各临床科室广泛开展双下肢气压治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我科自2013年10月试行开展气压治疗,治疗40余例,发生下肢血栓1例,现将病例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45岁,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于2013年11月27日在腰麻下行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指导患者床上活动双下肢。术后第一天予以双下肢气压治疗,上下午各一次,每次30分钟,患者未诉不适。术后第二天,患者诉左下肢疼痛,程度不重,立即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提示:左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范围约3.9*0.4cm,诊断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停下肢气压治疗并给予肝素溶栓治疗。一周后复查双下肢静脉超声:左小腿肌间静脉丛局部管腔扩张,0.5*3.1cm,患者要求出院,嘱患者出院后继续卧床1周,下肢勿负重,以防血栓脱落。出院随访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未出现其他异常情况。

2 讨论

2.1妇科病人术后发生DVT的机制

2.1.1解剖学特点 盆腔静脉密集,静脉壁薄,缺少四肢静脉所具有的筋膜外鞘,易使盆腔淤血、血流缓慢。

2.1.2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小腿静脉丛壁处于松弛状态,静脉丛内淤血,加之手术时制动状态,静脉丛内血液较长时间瘀滞,从而诱发下肢静脉血栓。

2.1.3术后卧床时间长,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血流缓慢瘀滞,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

2.1.4由于手术刺激、创伤激活内外凝血酶原系统,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术中、术后大量止血药物的应用,使血液的粘稠度改变,导致血液凝固性增高。

2.1.5术前禁食、清洁肠道,术后饮水少等引起循环量不足,导致血液瘀滞和血液凝结力增加,也可诱发血栓形成。

2.1.6患者肥胖、血脂高、血液粘稠度大,也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

2.1.7下肢深部小静脉丛血栓形成后症状轻微,常被手术创伤的痛苦所掩盖,临床上患者和医生都未引起高度重视,延误治疗,而形成血栓[1]。

2.2 气压治疗的机制

气压治疗仪通过其脉动气流,经充气管进入紧束在肢体治疗部位上气囊的气室,气囊随着压力的上升对肢体进行大面积的挤压、按摩,其挤压力和刺激可达深部肌肉、血管和淋巴结。加压时对浅静脉施加压力,使血液更多分流至深静脉,下肢加压后使静脉系统整体血容量减少,从而减轻血液淤积。

2.3 气压治疗致DVT的机制

DVT多发生于术后早期,约50%发生在术后第1天,30%发生在术后第2天,甚至手术过程中血栓已经开始形成[2]。由于手术创伤、麻醉、伤口疼痛、出血等原因,患者术后早期很难也很少遵医嘱进行有效的主动活动,因此在血栓潜在形成后再使用气压治疗,明显地促进了血栓症状的出现甚至血栓脱落。

3 总结

术后早期是预防DVT的最佳时期,因此从患者麻醉清醒后6小时即应开始进行气压治疗,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期,患者出现潜在血栓危险,使用气压治疗的弊端要明显大于其益处。因此,气压治疗的开展应在术后早期,并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实施,切勿让其成为下肢血栓的导火索。

参考文献:

[1] 刘爱霞,刘鹏.子宫肌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和治疗[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1):966-968.

[2] WhiteJV.Preliminary,resultoftheA-Vimpul,sesystemappliedtovascu-larpatients[J]. Footnotes,1995,14(2):12.

上一篇:口服给药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下一篇:对农村老年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