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州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研及建议

时间:2022-02-10 07:43:31

对金州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研及建议

【摘要】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高校毕业生就业根式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出发,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工作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为进一步掌握当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作者于2013年6月通过企业访谈、大学生问卷调查和走访学校的方式开展了大学生就业相关问题的调研。

一、调研情况说明

1.调查问卷及访谈情况

作者面向金州新区部分高校在校生、应往届毕业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有效回收率为92%。同新区大中型九家单位进行了座谈,走访了大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和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三所高校,同学校就业处的老师进行了座谈。

2.新区近几年毕业生发展趋势

经查阅资料和根据近几年毕业生总体情况分析,2013年―2014年新区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数量和回新区工作人数预计如下:2012年,应届新区生源高校毕业生达到4795人,有960余名毕业生返乡工作,2013年新区生源毕业生3945人,有800人返乡工作,2014年,新区生源毕业生将达到3951人,预计将有800人左右返乡工作。“十二五”期间,新区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这样的产业发展模式将有利于接收更多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但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会对毕业生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如果目前高校的培养模式不做改变,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结构不一致所导致的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将仍然严峻。

二、调研结果分析

1.学生就业观念

就业取向依然扎堆,薪酬福利和个人发展机会仍是毕业生优先考虑的因素。在择业选择中,30%的学生最看重工资福利,58%的学生最看重个人发展机会。在就业地区选择上,50%的学生选择了工作待遇好,收入可观作为首要条件,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有72%的大学生表示在理想职业目标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可以接受到基层就业,说明毕业生求职心态和行为开始趋于理性。对职业的取向上,38%的学生选择机关事业单位,22%的学生选择国有企业,18%的学生选择外资企业,12%的学生选择民企或私企,只有10%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在薪资期望上,58%的学生选择的工资期望是2000―3000元,这也比较符合新区目前刚入职的大学生工资水平。而2010―2012年已毕业的学生调查中显示,52.6%的学生在民企或私企;15.2%的学生在国企,12.1%的大学生在基层服务,只有16.57%的学生在机关事业单位,我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人数偏少,比例偏低。

以上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毕业生就业的供需矛盾突出。企业数量最为庞大、最为活跃的民企或私企仅占到毕业生求职意向的12%,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然有待更新,仍然把薪酬福利和工作待遇好作为选择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制约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

在对自身认识上,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影响了求职,36%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就业人数太多,20%的学生认为是缺乏社会关系,30%的人认为是缺乏求职方法与技巧,10%的学生认为企业要求太高。可见,只有个人、企业、学校和政府联合起来,才有可能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得到突破和进展。

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的总体看法,持乐观态度的大学生占到84%,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是能够对当前的整体经济形势做到客观正确的认识,对自身素质和个人能力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2.企业需求

调研中,可以发现企业对应聘者的实践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能力等方面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80%以上的企业认为学生应该有岗前实践的机会,而很多中小企业又不愿意承担大学生工作后的学习成本,因此,在招聘中企业往往要求毕业生具有相关工作经验。

调研中,多数企业表示:在人才选择中,最重视的是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当然,工作经验、品德和团队合作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认为,当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都不太理想,其心态起着很大的作用,不愿意吃苦和学习,就业期望与付出意愿有很大的差距,应引导学生适度降低就业期望,多培养其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在第一职业中积累该行业的“实践经验”。

三、对调研结果的建议

1.推动经济增长,拓宽就业渠道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新区是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布局中的关键地带,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高端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先进产业体系正在形成。这样的产业体系,既有利于调整需求结构,也能增加符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容量。据统计,我区大专以上人口仅占全区总人口的18.2%,低于大连六大主城区的受过高等教育平均人口比重13.65个百分点,是高新区的三分之一,沙河口区的二分之一。可见,我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不是太高,而是太低;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更远远谈不上过剩。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远远不能适应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根据每个园区的产业定位,提前做好人才需求调研、职业技能培训和人力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效用。

2.优化环境,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要进一步落实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达到规定比例在小额担保贷款、资金扶持等方面的帮扶,将落实做好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结合起来。新区目前共有中小企业1万6千多家,占全区企业总数的99%以上,吸纳就业人数占全区就业总数的7成以上。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要创新和完善政策:如对在试用期内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由财政给予培训补贴;对吸纳一定比例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并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对吸纳一定比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企业,优先提供技术改造和科研贷款贴息政策。同时要为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落户、档案管理、人事、社会保险缴纳接续、职称评定等方面的便利服务。劳动监察部门要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在签订劳动合同、兑现劳动报酬,特别是缴纳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监督检查,保证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3.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有效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目前,出台的各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由于种种原因落实进展不一,有的尚未真正落实。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未有效落实。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细化操作细则,保证政策落到实处。

4.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就业服务

目前,各部门和单位相互协作的工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普遍,相互之间未形成制度化的联系与协作。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部门联动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机制,建立部门工作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政策衔接,增强人才配置宏观调控效果的整体效应。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全区就业工作指标体系,并加强落实和督查。政府部门每年要积极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专场招聘会等一系列扶持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岗位信息介绍等服务,要把毕业生离校后与离校前的服务做好衔接,保证毕业生从校园到社会的服务是统一的、连续的。

5.构建毕业生就业网络信息平台,提供高效的就业服务

据调研,80%的毕业生对国家和地方的就业促进政策不太了解,半数以上认为目前网络招聘信息过时或虚假问题严重,因此,毕业生服务部门要做好企业用工信息跟踪与更新,劳动部门要做好岗位真实性调查,实现岗位信息“新、全、真”的要求。依托信息服务系统,建立以实名制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制度,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动态,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打好数据基础。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就业失业登记办法,并与现行劳动统计并轨,建立就业失业登记与用工备案、失业证办理、社会保险费缴纳联动机制。尝试建立全区性大学生档案管理数据库,新区所有毕业生的档案资料都输入进去,大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全区各街道、教育部门、残联、妇联、工会等有就业职能的相关部门与数据库联网,相关单位可凭代码输入就业信息,以便能够动态、全面掌握毕业生就业情况。

上一篇:分析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趋势 下一篇:浅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应用的完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