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酷派:将英国经验植入中国教育

时间:2022-02-10 01:41:42

气候酷派:将英国经验植入中国教育

气候酷派:从2007年3月起,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和科技部中国科技交流中心共同举办气候酷派大型活动。气候酷派与不同的目标人群,包括中学师生,媒体专业人员和广大公众等合作,以创新的方法加深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并鼓励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气候酷派活动由三个重要而且互相关联的方面构成:气候酷派与教育;气候酷派与媒体以及气候酷派与社会生活。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先行一步的老牌帝国,用教育这个源头培养青少年的环保观念,保不准这些“气候大使”,将来就成了解决气候问题的关键人物。

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变化大会还未开幕,提前一个多月的10月22日,英国政府在为此次大会专门开通的“哥本哈根在行动”(Act on Copenhagen)网站上,公布了一份新的气候地图,主题是“如果无法将气候变化控制在2℃以内将产生的全球影响”。

该地图由英国气象局哈德利中心的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共同制作,同时还强调了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革命前上升4℃所可能造成的部分影响。这张气候地图预测,一旦这样的情况发生。所有主要粮食产区的主要谷类作物的产量都将下降,而喜马拉雅冰川到2050年很有可能消失近半。

为即将开始的气候变化大会英国可谓做足了功课,作为对气候变化尤其敏感的岛国,又经历了工业革命导致的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弊端,下议院曾于2008年11月19日批准一项议案,决定在205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80%。这使得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框架确定减排目标的国家。

英国经济史学家哈孟德夫妇曾用“迈达斯灾祸”(迈达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梦想点石成金,但是目的达到后却几乎饿死)来形容工业和城市迅猛扩张的英国历史,这个老牌帝国一边解决自身危机,一边将积累的大量研究经验在适当的时候拿出来,希望成为全球的道德模范。不过在这一方面,它确实有带头大哥的风范。

气候大使的扩张效应

北京八中的高二学生李楚珩,将和另外6名被选中的中学生以及12名大学生,作为“青少年气候变化大使”代表,于12月一同前往哥本哈根,代表中国的青少年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期间举办的一系列活动,李楚珩参加的是联合国儿童基会举办的青少年气候论坛。

成为“气候变化大使”,需要经过英国文化协会的面试,不仅英语水平好,与公众沟通能力强,还要具备一定的环保知识,同时对环保行动有热情和决心。李楚珩的父亲是财政部官员,负责公共基础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而她也曾经前往美国参加诺贝尔峰会,当时做的话题即与环境有关,美方的接待家庭搞的是生物柴油,她也帮忙一起做宣传。2008年4月,李楚珩又去参加美国总统教室的项目,就环境问题在华盛顿做采访和交流。这些经验使她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大使”的职责是交流和宣传,这个自信并善于表达的90后姑娘,是2009年7月英国文化协会举办的“气候酷派(Climate Cool)”活动中,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评选出的251位青少年气候变化大使之一。据估计,她和她的伙伴们通过公众演讲和其他宣传活动,影响到的公众人数超过6000人。2008年7月,33名中国的青少年大使和4名来自印度的青少年大使乘坐火车参观了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和香港五城在环保、节能减排做得比较好的机构、项目,媒体报道覆盖人数则达到了3950万人。也就是说,“大使”们率先以无形的方式签订了生活方式的协议,并进一步扩大范围,促成了更多“气候公民”的产生。

李楚珩有着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她还未遭遇过与环保产生直接利益冲突的大事件,印象较深的还是当劝说社区居民需要将垃圾分类回收,或者考察北京市区草坪衰减问题时受到的白眼、不理解、责难,觉得“学生在闹着玩。没有做实打实的事情”。为此她和她的同伴们觉得委屈和懊丧,也深知一个中学生的影响力有限。所幸的是,作为“大使”的经历已经在他们心中烙下公民意识的痕迹,她想在将来学习心理和经济:“改变别人的行为很难,心理知识可以帮助在环保宣传中把握人心,找到与他们相关的利益点。搞环保需要经济支持,或许可以搞绿色公司。”与她同是“大使”的北京二十二中高二学生王子楠则表示想学国际关系:“做一些从民间到政府的环保交流,对社会的影响能够范围扩大,我们现在只在校园活动,希望能扩大到社区、社会。”

在教育中“植入”气候变化

李楚珩所在的北京八中每年有环境教育课,又是垃圾回收分类示范学校,除了普通垃圾以外也回收电子垃圾,还有二手货交易跳蚤市场。在英国文化协会与北京市学生活动管理中心的接洽下,学校对此的重视程度开始提高,八中将校会或班会课分给“气候酷派”小组,由李楚珩这样的学生带领团队做推广。由于校会由校管部统一检查,也算是能够强制让学生参与。大部分学校里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教育,仍然在业余兴趣小组中完成。“国内有一套系统性的环境保护教育,但都分散在各个学科里,没有提炼到与日常生活或者社会发展相关的高度。气候变化项目经理盛少岚说。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英国于2009年公布了一项中小学地理课教学改革计划,决定让中小学生学习关于气候变化的课程。这时候,全球化显出它的好来了,既然《哈利・波特》可以同步上映,教育为什么不可以?

在“气候酷派”教学资源开发项目下,英国文化协会中国办公室开发出了分别针对初中和高中学生的两套教材。高中教材由英国文化协会、英国皇家地理协会和皇家气候协会共同开发,集中了权威的全球气候最新数据,并提供中国、英国、印度尼西亚和墨西哥等国家的数据,可供不同国家的学生和老师进行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交流活动。所有教材在进行本地化修订之后,将全部通过互联网呈现,全国的学校和老师都可以免费使用。盛少岚对用教材植入的方式,培养中国青少年的环保意识感到信心十足,目前正在和中国中央教科所商谈具体合作,希望推动国内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教育及国际教育合作。

英国意识到,提前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绝对是一个签订终身协议的好方法,耳濡目染的环保知识总在学生的成长中留下些什么,也许这些“大使”中就有未来的戈尔或者比尔・盖茨。

上一篇:万科:地产如何绿色? 下一篇:于坚:人文生态不恢复平衡,其他都是亡羊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