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环境监测进展与环境探讨

时间:2022-02-10 12:47:03

地表水环境监测进展与环境探讨

摘要:水环境监测是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系统资料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水环境科学研究和水资源保护的基础,对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人民健康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地表水环境监测概况,探讨了地表水环境监测发展方向及其发展对策。

关键词:地表水环境方法监测发展方向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的水环境监测,整体是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与国外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其发展仍然是任重道远。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在提高监测质量的基础上,对优先监测给予重视,特别是要重视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在做好常规监测的同时,逐步推进水环境监测的现代化,有计划的实现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借鉴并引进国外先进的监测技术,并将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与水环境监测结合起来。

一、地表水环境监测概况

1、水环境监测方法

我国水环境监测方法可以归为三类: ①自动监测。执行国家环保局、美国EPA 和EU 认可的仪器分析方法, 并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的水质自动监测技术规范进行;②常规监测。执行GB 3838 ——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中规定的标准分析方法;③应急监测。凡有国家认可标准方法的项目, 必须采用标准方法。没有标准方法的项目, 采用等效方法进行测定。

在水环境监测领域, 针对不同流域和管理需要,一般采取常规监测和水质自动监测有机地结合的方式。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初期, 美国等发达国家就对河流、湖泊等地表水开展了水文水质同步连续自动监测及污染源水质连续监测, 日本则有以流域为主和以污染源为主的两类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其特点是只测水质参数而不测水文参数。20 世纪80 年代末, 我国开始从国外引进水环境监测系统, 水环境实时动态监测系统的研发逐渐受到重视。自1998年以来, 水质自动监测站有了较快的发展。

2、水环境监测站网

目前, 我国地表水监测网络由260 个重点监测站组成, 监测250 条河流、18 个湖泊和10 个水库, 监测断面759 个; 全国省控以上站网监测1 868 条河流、182 个湖泊和440 个水库, 共设置监测断面9000多个。另外, 国家已经建成82 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地方投资建设的有79 个。水利系统已建成由水利部、流域、省及其地( 市) 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共251 个监测机构组成的四级水质监测体系; 已有水质监测站点3 240 处, 基本覆盖了全国主要江河湖库; 有51 家水环境监测中心的实验室通过了部级计量认证, 占水利系统质检中心的61.4%。环保系统共有国家、省、地、县四级环境监测站2 268 个, 绝大多数环境监测站也从事着水环境监测及其相关环境监测的工作; 已有80%~ 85%的市级站、56%的县级站正常开展地面水的常规监测。

全国的监测站网主要是以常规监测为主, 还未形成水质自动监测网,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美国1975 年在各州共有13 000 个监测站组成水质自动监测网, 分为国家水质监测网和州及地区水质监测网, 前者主要分布于美国的18 条主要河流流域中, 后者按照《清洁水法》中规定的目标设立。我国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仅限于一些重点流域, 数量较少, 与水污染现状相背离。

3、水环境监测项目

常规监测项目包括必测项目、选测项目和特定项目, 根据不同水体有不同的要求。自动监测项目包括必测项目有7 种和选测项目14 种。我国水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的现状使水环境优先监测提上了日程。1992 年, 国家环保局公布水中优先控制的污染物黑名单, 共68 种, 其中有毒有机污染物58种。它代表我国的水环境污染状况, 标志着我国水环境监测从宏观走向微观、从监测重金属和综合性指标转向以监测有毒有机物为主的监测技术路线。

国外许多国家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 并开始了水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的监测。美国是最早开展水中优先监测的国家, 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规、标准和监测体系。1976 年美国公布了《清洁水法》,受控的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129 种, 其中114 种为有毒有机污染物, 建立起了EPA 标准物质库和配套的600 系列监测分析方法, 制定了严格的QA/ QC 措施; 前苏联继1975 年公布了496 种有毒有机污染物在水中的最高允许浓度之后, 又在1984 年公布了水中561 种有毒有机物的卫生标准。我国1996 年7月颁布了GB 8978 —— 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除了对原来的GB 8978 ——88 内容作了部分修改外, 主要还增加了约30 余项有毒有机物的排放标准, 标志着我国水环境监测转向以无机和有机污染物的全面控制。与此同时,HJ/T91——2002《水和废水监测技术规范》也做了适当的修订, 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相协调, 增加了一些有毒有机物监测项目。

4、水环境质量标准

水环境质量标准是开展水环境监测的依据, 没有标准也就无法判断水质的优劣及污染物的超标情况。我国水环境质量标准有: GB 3838—— 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097 —— 1997《海水水质标准》、GB 11607 —— 89《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渔业水质标准》、GB 5084——92《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在排放标准方面, 颁布了GB 8987——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和近20 多个行业的污水排放标准。

近年来, 世界各国为适应发展变化的水资源管理和监测形势, 不断修订和实施水环境质量标准, 对水质监测更加重视。我国最新的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在1999 年标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五氯酚、丙烯腈、氯乙烯、苯、甲苯等苯系物及三溴甲烷等挥发性卤代烃类的监测标准, 项目总数达40余项, 重视了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监测, 可以更有效的控制水污染现状。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水质标准。美国环保局只是负责建立各类水质基准, 各州根据联邦环保局提供的水质基准并结合水体具体功能制定各州和流域的水质标准, 即水环境质量标准。我国的水环境标准是国家统一的, 主要是根据全国的情况制定的,针对共性问题。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水文和气候条件差异较大, “一刀切”模式的标准存在弊端, 因此各地方要根据地区的经济、环境状况和管理水平制定地方标准, 解决环境的个性问题, 地方标准应更严于国家标准。

二、地表水环境监测进展

1、水环境监测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各种新的技术也不断地应用于环境监测的实际工作中。水环境监测规范鼓励各级水环境监测中心在水环境监测工作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设备等。但应注意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方法要经过验证, 证明行之有效方可使用。水环境监测应基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现状对分析方法进行选择, 积极鼓励采用新的先进技术( 如等效或参照采用有关国际标准等), 以提高水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对水环境的监测应实行水污染的动态监测。水污染动态监测是在常规水质监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针对水污染特点, 在时间或水质水量方面进行动态的同步监测。在监测项目、时间、频率以及监测范围方面, 是根据各河道污染的主要水质指标, 分河段按不同水情和污染状况, 采取不同监测频率, 对河道水污染进行跟踪性或监视性监测, 以确定污染的影响范围与程度, 便于管理部门及时采取对策。同时, 动态监测能及时掌握河道水量水质变化。水污染动态监测信息传递, 要做到迅速、准确,以提高监测资料的时效性。

目前, 我国要积极发展在线监测, 提高监督监测能力。虽然我国目前对废水的在线监测尚属试验推广阶段, 但随着技术条件的成熟, 已在全国很多地方陆续开展。

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 遥感监测在水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引起了环境保护部门较广泛的重视。国内外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实践认为, 各种水体污染在遥感图像上除有的不清晰外, 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目前, 遥感已成为我们用以监测的依据, 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是一先进的技术途径。遥感监测能有效解决水环境监测的大范围性、连续性、动态性以及高效性等技术问题。

2、水环境监测发展对策

积极发展在线监测, 提高监督监测能力。经过不断实践, 在取得丰富的在线监测技术基础上, 废水CEMS将会在全国各地全面铺开。建立有效的生态监测机制, 全面真实地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状况。生态监测克服了理化监测的缺陷, 它有理化监测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和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在环境监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它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 能综合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②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③具有多功能性;④监测灵敏度高。

建立监督监理快速反映队伍, 为监理执法撑硬腰杆。合理利用水资源、切实改善水环境, 努力做好水环境监测工作, 确保人民群众的用水安全。积极应用遥感技术监测水环境。遥感能进行大范围、连续、动态、有效的监测预报, 为水环境的各种污染的治理工作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 在中国现阶段杜绝污染事故的发生还非常困难, 水污染事故的发生呈突然的、随机的特点, 然而由于缺乏危险源信息, 缺乏先进的实时监测系统, 无法实现重点流域和重点污染源的实时监控,环保部门的现场监察、监测能力十分薄弱, 所以突发环境事件时难以形成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当事故发生后, 现有监测能力和技术难以为应急搜索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对流域事故污染源进行动态管理体系, 已成为中国环境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蒋树艳.实验室水质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0(07)

[2] 杜有军.加强水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12)

[3] 陈敏.水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J]. 污染防治技术. 2011(01)

上一篇:聚羧酸高效减水剂配制防冻泵送剂在哈尔滨西客... 下一篇:日照分析技术在住宅规划设计与管理中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