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移磨牙矫治对面部垂直向的影响

时间:2022-02-10 06:22:06

[摘要]目的:研究微种植体为支抗远移磨牙后,牙颌面结构垂直向位置的变化。方法:选择以微种植体为支抗远移磨牙错牙合患者21例(男8例,女13例),21例拔除4颗前磨牙病例作对照。两组病例治疗前后拍摄数码头颅侧位片,并测量分析几项相关项目,以评估存在的正畸治疗后垂直向变化。结果:磨牙远移组比拔牙组矫治后ANS-Me (mm)显著增高。统计学分析表明,拔牙组治疗前后PP/OP(°)变化具有显著差异,然而其他项目治疗前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磨牙远移组与拔牙组矫治后面部垂直高度均增加,但下颌骨的生长方向可以部分地抵消这种作用。

[关键词]推磨牙向远中;垂直向控制;非拔牙矫疗;支抗;微种植体支抗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4)03-0228-03

正畸治疗目标不仅要获得良好的功能咬合,更需要面部容貌的改善。其中,面下1/3的形态对人类面部容貌特征影响甚大,特别是颏部的形态结构。而面下1/3垂直向高度的控制对颏部可以影响到软组织的形态和位置,甚至影响整个侧貌的协调。通过垂直向控制使下颌产生逆时针旋转,降低面下1/3高度,使颏部形态更为突出[1]。有学者认为应尽量拔牙矫治, 通过拔除牙弓后段牙齿, 使得后牙前移, 让下颌逆时针旋转, 从而使下颌平面角和面下1/3高度降低。另一些学者则认为, 拔牙矫治面部垂直高度的变化与不拔牙矫治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拔牙矫治和不拔牙矫治都会引起面部垂直高度的增加[2]。本研究通过微种植体推磨牙向后,测量治疗前后的垂直向发生的变化,探讨磨牙远移对垂直向可能产生的影响,以此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0月~2013年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错牙合畸形患者21例(男8例,女13例),平均年龄(13.3±4.6)岁。病例纳入标准:①需调整磨牙关系或者为前牙排齐、内收或牙列整平提供间隙者;②患者或患者家属同意植入微种植体远移磨牙者;③推磨牙前后有拍摄头颅侧位片者,且影像清晰者;④第二恒磨牙未萌或未建合;⑤第二磨牙已萌,但拔除第七磨牙或者第八磨牙者;⑥无正畸治疗史,无系统性疾及外伤史等。

1.2治疗过程:对于临床上需远移上颌或者下颌磨牙向远中患者,局麻下于上颌的颧牙槽嵴或者下颌的外斜线处植入微种植体;以0.019×0.025不锈钢丝或0.020澳丝稳定牙列,利用微种植体为支抗,以大约200g力值远移上牙列或者下牙列。在远移磨牙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

同时,笔者选取了该时间段21例拔牙拔牙病例作为对照,男10例,女11例,平均年龄(14.3±3.5)岁。

1.3定点与测量:患者治疗前后使用同一型号线机型号(ORTHOPHOS XG Plus DS Ceph, Germany)拍摄牙尖交错位时的头颅侧位片。由同一操作者将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数码头颅侧位片导入Vistdent头影测量软件进行定点、测量。

在软件上标记出,蝶鞍点(S)、鼻根点(N)、耳点(P)、眶下点(Or)、关节角点(Ar)、下颌角点(Go)、颏下点(Me)、颏顶点(Gn)、前鼻棘点(ANS)、后鼻棘点(PNS)等。同时绘出相关的平面及测量角,如前颅底平面SN(S-N)、眶耳平面FH(P-Or)、腭平面PP(ANS-PNS)、牙合平面OP、Y轴(S-Gn)、下颌平面MP(Go-Me)、鞍角(N-S-Ar)、关节角(S-Ar-Go)、下颌角(Ar-Go-Me)等(如图1)。

利用软件测出以下项目:三角之和(SUM),由鞍角、关节角和下颌角3个角组成。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夹角(SN/MP)、下颌平面与眶耳平面夹角(FH/MP)、牙合平面与腭平面夹角(PP/OP)、腭平面与下颌平面夹角(PP/MP)、Y轴角(N-S-Gn)、前鼻棘到颏下点间距离(ANS-Me)、后面高与前面高比(S-Go/N-Me)等。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磨牙远移组及拔牙组治疗前进行检验t检验,检测两组的对照情况;两组前后的测量项目进行配对t检验,检验治疗前后的垂直向相关项目变化差异。两组治疗前、后各测量指标差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2.1磨牙远移组与拔牙组治疗前的对比情况:治疗前,磨牙远移组与拔牙组的各项目测量均值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两组各项测量项目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这表明,治疗前磨牙远移组与拔牙组垂直向各指标基本一致,拔牙组可以作为对照。

2.2磨牙远移组与拔牙组治疗前后各测量指标的比较:在磨牙远移组中,除了ANS-Me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测量项目虽有所增加,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在拔牙组组中,Y轴角、PP/O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NS-Me治疗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他项目也存在增加的趋势(见表2)。

2.3磨牙远移组和拔牙组各测量指标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磨牙远移组和拔牙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值,表明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推磨牙向远中技术为正畸临界病例牙列排齐提供了一种较为简单而有效的途径。因而,国内外正畸医生仍然在不断对其进行改进[3],特别是微种植体支抗广泛运用于临床,为磨牙远移提供了足够的支抗[4]。但是,正畸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将牙列简单排齐,更希望颅、颌、面的整体的美观与协调。这就要求正畸医生更要关注推磨牙向后对颌面骨骼结构的影响,而不局限于提供间隙、调整咬合关系上。

许多证据认表明:垂直向控制决定了正畸治疗的成败,有利于获得良好的面部美学效果[5-6]。在临床上,有学者通过拔牙及适当地控制实现对垂直向有效控制。黄俊强[7]临床发现:Tweed-Merrifield技术通过定向力系统的施行,促使下颌平面、颌平面向逆时针旋转,有利于突侧貌的改善。李建军等[8]认为微种植作为支抗关闭拔牙间隙时,上颌中切牙及上颌第一磨牙呈现一定程度压低,下颌平面角及牙合平面角减小,下颌产生一定程度逆时针旋转。那么,推磨牙向远中会不会造成相反的结果呢?

笔者研究中发现,磨牙远移组与拔牙组在垂直向上均表现为增加趋势,ANS-Me治疗前后增加约2mm,此表明面下1/3高度的增加。正如Ryan[9]认为:正畸治疗会引起Y轴角至少1.5°的顺时针旋转。但本实验中,我们发现:拔牙组下颌平面与Y轴角增加约1°左右;以微种植体为支抗推磨牙向后组,其Y轴角变化不大。两者变化值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而且其他角度测量值间未见明显变化。这可能与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存在一定的联系。笔者所选择的病例垂直向相对正常,治疗前所测项目基本都在正常范围之内。即使推磨牙向后有可能引起下颌骨的顺时针旋转,但是生长发育过程中,下颌骨下缘的改建会引起下颌骨的整体旋转[10]。因此,虽然面下1/3长度(ANS-Me)增加了,但角度测量值却未见明显增加。

因此,笔者认为,虽然对于某些临界病例,推磨牙向后是一项便简的技术,但应根据患者的颌骨的垂直向及生长发育情况综合考虑,特别是高角病例。

[参考文献]

[1]Vaden JL.The Tweed-Merrifield philosophy[J].Seminars in Orthodontics,1996,2(4):237-240.

[2]Staggers JA.Vertical changes following first premolar extractions[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994,105(1):19-24.

[3]郑虹,段银钟,王宁,等.改良钟摆式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的初步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4,13(02):198-199.

[4]张延晓,王晓荣,陈江浩,等.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推磨牙向后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 2010,(19):82-85.

[5]Levern Merrifield L.Differential diagnosis[J].Seminars in Orthodontics,1996,2(4):241-53.

[6]卢红飞,麦志辉,陈奇,等.垂直向控制对双颌前突患者颏部形态影响的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0,26(06):853-856.

[7]黄俊强.Tweed-Merifield技术对拔牙病例硬组织垂直向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05,13(5):545-546,552.

[8]李建军, 施生根.微种植支抗关闭正畸拔牙间隙对下颌垂直向位置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2):14-15,18.

[9]Ryan MJ,Schneider BJ,BeGole EA,et al.Opening rotations of the mandible during and after treatment[J].Am J Orthod Dentofac Orthop,1998,114(2):142-149.

[10]谷岩. 13名女性自9.5~15.5岁自然生长中下颌骨旋转的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8,26(06):615-617,621.

[收稿日期]2013-11-25 [修回日期]2014-01-15

上一篇: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HA/CS支架中的增殖活性 下一篇:宫、腹腔镜联合药物诊治女性不孕症盆腔子宫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