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金嗓子

时间:2022-02-09 07:46:29

老哈尔滨人几乎没有不知道“阎世新”这名字的,她那字正腔圆的金嗓子,那清晰、甜润、悦耳的声音,随着电波传遍了松江两岸、大小兴安,似乎成为哈尔滨的一个符号,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哈尔滨人长大,笔者就是其中之一。当和阎老师通话联系采访时,电话那端,已经年过八旬的阎老师的声音依然那么年轻甜润,宛如二十几岁的小姑娘,令人惊讶不已!

1932年,阎世新出生在北京市西城区。1948年上中学时,追求进步的她参加了地下党组织的“民主青年联盟”,这个“联盟”就是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又改为共青团)。1949年9月,被抽调到中央团校学习。1950年5月毕业,正好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林清台长遴选播音员,从此,阎世新踏上了关外这片神奇的黑土地,开始了40年的播音生涯。直到1988年离休以后,还不断有人来“布置”播音任务。

说起保护完好的金嗓子,阎老师笑了,说自己并没有刻意保持嗓音,如果说嗓音为什么这么好,除了天分以外,秘密之一就是几乎不感冒――当播音员也不应该感冒。有的时候,别的播音员感冒了,她也不感冒,她便义无反顾地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儿,替患病的同事播音。那时候,加班、加点,从来没讲过报酬,也没有报酬。

吃五谷杂粮,哪有不感冒的?这不感冒可不容易,秘密在哪里呢?

阎老师又笑了,说一个是我的身体素质好,再一个就是艰苦环境磨炼的。

那个年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举国“一穷二白”的时期,苦是真苦,也不讲究吃喝穿戴。阎老师家住在道里区兆麟公园附近,电台在南岗区松花江街,距离5公里左右,不算近。那时候,公交车本来就少,更没有直达的公交车,等车、倒车,还不如走的痛快。于是她就每天从家里步行到单位,一路快走,一趟就需要55分钟,往返就将近两个小时,一天起码需要往返一个来回。

阎世新的播音字正腔圆、纯正标准,“三分文章七分读”,为文章添色不少,受到各级领导的首肯和信任,重要的节目一般都要求她亲自播。有的时候需要既上早班,又上晚班,那就走得更多了。每天早4点多就从家里出发,5点赶到电台,赶紧备稿,6点准时播出“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音结束,8点左右步行回家休息;傍晚6点还有一档“全市新闻联播”,又需要下午4点从家里出发,5点之前赶到,晚8点往回走。这样,一天就需要往返两个来回,步行时间近4个小时。

有一次,夜间播音结束,半夜12点往家走,街面上阒无一人,寂静极了。走到地段街口下坡省报社附近,忽然发现后边有人在不远处跟着,阎老师吓了一跳,赶紧快走。没走多远,那人快步跑上来,一手抓住了她的胳膊,一手拽裙子。阎老师吓得厉声高叫“有歹徒啊”、“有歹徒!”这声音在寂静的夜空中分外凄厉,歹徒吓得哆嗦了,撒腿就跑……关键时刻,这金嗓子救了她一命。

就是这样,阎老师也没要求单位照顾,改一下工作时间;就是这样,她也还是一直坚持走路上下班。

养生专家有句行话:“百练不如一走”。阎老师这种急匆匆的健步走,正与养生学原理暗合。常年这么奔波,形成了习惯,她练就了一副“铁脚板”,直到现在,她出门能走的都尽量步行,实在太远的才坐车。这种长年累月的积累,使她的身体素质明显优于常人。

身体素质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那个年代常常吃不饱,尤其是“三年困难”时期。那时候,大城市人比起没饭吃的农村百姓还是幸福的,女同胞一个月口粮24斤、男同胞一个月口粮28斤,没有什么副食,本来就不够吃;可上级号召节约粮食,女同胞变成了每月21斤、男同胞变成了每月24斤。早晨只能喝二两苞米面粥,根本吃不饱。同时,吃的也不好,尽是粗粮。可吃不饱也没办法,就得学会忍饥挨饿,家里还有正在成长的孩子,也舍不得放开量来吃。在这种情况下,阎世新老师养成了少吃、吃八分饱的习惯。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物资相对丰富,她也是不多吃。现在看来,这种半饥半饱的日子也与当今养生学提倡的“八分饱”相符,少食健康,节食长寿,看来不谬也。况且,吃粗粮、杂粮也有益健康。

还有一点,那个年代生产的粮食没有使用过农药、化肥,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对人体没有什么损害,这也是阎老师身体素质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一直到现在,阎老师也喜欢吃那些无污染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

1969年,阎老师被下放到柳河五七干校锻炼,她被分到建筑连,任务就是盖房子。她和男同胞一样和泥、脱坯、挑泥,干着最累的力工活儿,由于身体素质好,她没有累趴下。一年多以后,她“落实政策”,又回到了神圣的播音岗位。劳动磨炼了她,主要是锻炼了身体,使她的身心更加健康。回到家里,她就自己套炉子、烧火墙,还能帮邻居干呢。

阎老师深有感触地说:艰苦的环境有利于人生,通过艰苦的锻炼以后,自己就“能干了”,干什么都不觉得难了。

阎老师感觉自己身体健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自己的心态好。她本来就属于事业型的,平素忙于钻研业务,工作中不那么斤斤计较,从来不参与张家长、李家短的蜚短流长,也不和那些好扯闲话的人在一起掺和。干了一辈子的播音,一直是受各级领导重视的“金嗓子”,可她从来没向任何领导张口提出过什么要求,也没和任何领导有过什么特殊关系,从来没想过当官,直到离休之前,也不过是个播音组长。她觉得,播音工作是神圣的、光荣的、高尚的,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有人即使干上了,也由于各种原因很难坚持到最后。

离休前后,觉得这一生没有什么懊悔的事儿,也没有什么心理不平衡的事儿。她从来不和人攀比。有些她负责招聘进来的播音员,职务、职称都高过了她,她觉得那是人家的机遇好,那是人家的造化。自己没上过大学、没扛过枪,今天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多年来,不断有人慕名前来求教,阎老师从不摆架子,几乎是有教无类、有求必应。离休后,应单位要求,阎老师办过几期播音辅导班,早已桃李满天下了。现在,她的弟子活跃在各地广播电视战线,中央电视台5频道、6频道、浙江台、天津交通台等都有她弟子的身影。比较出类拔萃的是北京传媒大学的播音系主任付成教授,每年春节,付成教授都会给阎老师打来电话问候节日,让阎老师感动不已。

如今,儿女都各自事业有成,阎老师没有太多的牵绊,每年冬季都要飞到三亚过冬,已经连续去了7个冬季。三亚冬日温暖的阳光和沙滩,对老人的筋骨很有裨益,这已经成了她的又一个习惯,感觉良好,决定要坚持下去。编辑/谭明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成为“吸金大师” 下一篇:提防“隐形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