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眸善睐,体物得神

时间:2022-02-09 04:16:48

王夫子言:“体物而得神。”这句话是说当我们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时候,面对客观事物,总是想从外在的形象指向内在的精神,这才是美的真正所在。带有美感的文章也应该是这样的,以生动鲜活丰满的形象亮化我们的文章,美化我们的灵魂。

一、刻画人物,工笔写意,形神兼备

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有工笔与写意之分。工笔是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写意是通过简练放纵的笔致着重表现描绘对象的意态神韵。如果把它们用之于文章中,工笔则指用细致入微的笔触对人物进行刻画雕琢的描法,有利于表现人物的神态特征和心理活动。写意则叫做白描,用简洁朴素的文字,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寥寥数语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起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我们阅读名家之作,总会发现它们在人物刻画上或工笔或写意,要么精雕细琢,要么略加点染,总能使人物形象形神兼备,光彩夺目。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是这样细写黛玉之貌的:“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段传神的肖像,突出了林黛玉的弱不禁风、多愁善感、姿容俊逸、美丽多情,极富神韵。鲁迅先生是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的高手,如在《孔乙己》中,他对主人公这样描写:“他身材高大;清白脸色,皱纹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寥寥几笔,一个穷困潦倒的没落的知识分子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工笔与写意,是最能通过直接描写人物来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常见手法,而且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借助于一些细节描写使整个人物生动鲜活起来。夏衍在《给一位青年作者的信》中说道:“写一个人物,就要仔细描写出这个人物的形象、性格、精神状态……这一切,都必须用细节来显示。”

二、记叙事件,小中见大,寄意深远

以小事件来反映大内容,表现大主题,阐发大道理,是许多作家常用的写作手法。海明威的小说《桥边的老人》,记叙了战争来临之前一个逃难的老人因放心不下家中的小动物而不愿离家的故事,反映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美善。

学生生活很平淡、很单调,甚至很枯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除了学习,家长让孩子什么也不要管,致使学生常常认为自己身边没有什么事发生或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我们姑且不说国家大事件、社会大新闻,学生身边正在发生一些小事,这些很小的事触动不了学生沉重负荷下的心灵,以至于他们常常不把它当作一件事去分析、去体悟。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长幼之间相处产生的各种问题,学习上生活上发生的各种矛盾,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发生的各种趣事或纠纷,都可以引发我们的联想,触发我们的深思,成为我们表情达意的活水源头。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这样描写家庭分崩离析的景象:“迨诸父异爨,门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就是用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的手法,深沉表达对家庭衰败零落的景象的悲叹,其中暗含对自己重振家业的期盼。

生活中并不缺乏闪光的素材,只是你缺乏发现它们的眼睛,只要我们有心,善于去发现、去感悟、去思考,这一朵小小的浪花定能折射出七彩的光芒。

三、摹景状物,多维视角,铺采文

坡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世间万物,每一人、每一事、每一物又有其多面性、立体性。从不同角度、方位、层面来观察就会有不同的美的发现,也会有不同的感悟。据说莫泊桑早年向福楼拜学习写作时,福楼拜要求莫泊桑以《牛车》为题写七篇文章。莫泊桑感到很为难,福楼拜就对他说:“拉车的牛,早上和晚上的神态不一样;赶车的人,喝醉了酒和没吃饱对牛的态度不一样;牛饿着肚子上山和饱着肚子赶平路明显不同……这些不同的细节举不胜举,如果仔细加以观察,就是写出一百篇也不难。”

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从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就能使我们手中的景物充满灵动的色彩。7岁的骆宾王写鹅:“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就是通过四个角度――声形色态,使鹅生动鲜活地呈现出来,而且让我们感受到了小诗人的童真与童趣。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曾三次通过写景状物来表达他对人生的感悟。在文中,他用细腻的笔触写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展示着生命的缤纷与美丽,使作者感悟到自己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平静地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在第七段中,他调动多种感官,从视觉、听觉、嗅觉上,用排比的手法,描摹了落日、雨燕、孩子的脚印、古柏、气味、落叶等不同事物生命的真实状态和律动痕迹,并由此领悟到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改变的,只要自己顽强地生活着,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自然界春去春来,花开花谢,鸟飞鸟回,云卷云舒,动静变幻,只要我们明眸善睐,用心体悟,就能从中收获许多。

此外,作文的形象化处理除了写人记事摹景状物之外,还可以在抒情与议论中巧妙运用起来。通过创设情境,再现画面,设喻取譬等方法,使抒情与议论不显得空洞无趣,苍白无力,而是让骨架充满血肉,饱满自然而又有张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章既能达到言之有理的目的,又言之有据,言之有物,可谓一石三鸟。

上一篇: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探讨 下一篇:小学低年级口语交际中听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