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60例报告

时间:2022-02-09 01:14:49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60例报告

摘要:目的: 探究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为今后的治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行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60例异位妊娠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行甲氨蝶呤治疗的60例异位妊娠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比较χ2=14.1035(P=0.0002);血β-HCG比较t=7.2080(0.0000);包块直径比较t=6.9714(0.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不良反应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效果确切,且安全无严重不良反应,是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甲氨蝶呤;米非司酮;异位妊娠;临床疗效

异位妊娠是指受孕后的卵子在宫腔以外的地方着床发育的妊娠异常现象,其中以输卵管着床最常见,患者可出现停经、腹痛、阴道不规则流血,严重者甚至出现腹部急性剧烈疼痛、输卵管破裂、休克等。 传统治疗异位妊娠多采用手术疗法,但对患者造成了一定的损伤。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提升,通过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血β-HCG)及B超检查能提高医务人员对异位妊娠的警惕性,约有75%的患者在孕卵破裂前得到诊断[1]。我院采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对60例异位妊娠患者进行了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行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60例异位妊娠患者为观察组,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7.5±7.4)岁,初产妇39例,经产妇21例,包块直径1.4~4.8cm,平均直径(3.9±1.0)cm;另选取同期行甲氨蝶呤治疗的60例异位妊娠患者为对照组,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7.5±7.4)岁,初产妇39例,经产妇21例,包块直径1.2~5.0cm,平均直径(3.7±1.2)cm;两组患者在年龄、产次、包块大小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无意义。

1.2病例选取标准

入选患者均行B超检查、妇科检查及血β-HCG确诊,且均符合以下标准:①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并未出现活动性内出血现象;②患者B超检查结果提示宫内无妊娠囊,附件区出现异位妊娠包块,直径均在5cm以下;③血常规提示血小板、外周血红细胞及白细胞数量均正常;④血β-HCG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给予山西普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注射用甲氨蝶呤(国药准字H14022462)50mg/O肌肉注射,每日一次,并于治疗的第4天及第7天复查血β-HCG,若患者血β-HCG下降超过15%,则继续观察;若下降不显著,则继续给予相同剂量的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紫竹药业生产的米非司酮片(国药准字H10950003)口服,每次50mg,2次/d。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同时定期对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做复查。

1.4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血β-HCG检查结果提示正常或接近正常值,B超提示包块消失或减小30%及以上,无活动性内出血现象[2];无效――患者出现腹痛或活动性内出血,经血β-HCG检查结果明显升高,B超提示包块未缩小甚至增大,治疗期间发生过心管搏动,以上情况出现其中一种即为无效。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我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得出清洁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n;%)

2.2两组患者治疗后血β-HCG含量及包块变化比较,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疗后血β-HCG含量及包块变化比较(χ±s;mIU/mL;cm)

2.3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比较,详见表3.

表3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比较(n;%)

3结论

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在输卵管、腹腔内部、宫颈处发生着床的异常过程,也称为宫外孕,是妇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发病率占所有妊娠女性的1%[3]。传统对异位妊娠的治疗方法多采用手术治疗,但由于手术本身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创伤,再加上目前发病趋于年轻化,大部分患者治疗后都希望保留生育功能,所以对于手术治疗异位妊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通过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对于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已经有显著的提升,大多数患者均能在孕卵尚未破裂或是流产时便可进行确诊。

甲氨蝶呤属于叶酸拮抗剂中的一种,能有效的与细胞内部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达到阻断二氢叶酸的目的,促进其向四氢叶酸转化,阻止嘧啶及嘌呤的合成,最终阻断蛋白质、DNA及RNA的形成,孕卵滋养细胞出现分裂受阻,造成胚胎死亡[4]。目前临床对于甲氨蝶呤单次肌注治疗异位妊娠的有效率已经得到证实,但同时也发现,治疗过程中药物起效慢,血酮体及血β-HCG的下降速度缓慢,患者包块缩小速度缓慢,同时阴道流血时间较长,效果欠佳。米非司酮是一种新型孕酮受体拮抗剂,与孕激素的结构类似,能竞争性地与孕激素受体和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造成孕酮靶器官的合成受阻。另外,滋养细胞对于米非司酮极为敏感,用药后能快速对绒毛组织及蜕膜造成伤害,短时间内即可另血β-HCG下降。孕卵在孕激素的支持下,促进黄体萎缩,最终造成胚胎死亡,通过剂量的有效控制并不会对患者的皮质醇造成一定影响[5]。但单独使用米非司酮能增加不完全流产的发生率,所以通过两种药物联用,能起到协同作用。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93.3%相比对照组73.3%效果更明显;而相同治疗时间内,两组患者血β-HCG及肿瘤直径均出现下降,观察组下降相比对照组更为显著,且治疗过程中,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差异,说明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效果显著,同时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综上所述,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效果确切,且安全无严重不良反应,是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钟世贞.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90例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2011,33(7):845-846.

[2]苗慧,陈佳权.甲氨蝶呤及米非司酮在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1):60,31.

[3]何静,杨洋,李华丽等.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观察[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12):1042-1044.

[4]张丹妮,何晶.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效果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19(7):434-435.

[5]刘久英,张兵.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48例[J].广东医学,2012,33(15):2345-2346.

上一篇:推拿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所致高血压的临床效... 下一篇:中医手法配合中药内服外用治疗56例肱骨髁间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