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时间:2022-02-08 06:57:16

乌鲁木齐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摘 要: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形势下实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农村的建设,保证新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对乌鲁木齐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分析,了解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133-02

一、乌鲁木齐县概况

1.乌鲁木齐县农村劳动力状况。乌鲁木齐县统计年鉴,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94 535,其中乡村总人口为66 065,占总人口数的85.6%;农村劳动力资源数43 760人,占乡村总人口的66.2%,乡村劳动力为43 760人,乡村从业人员为40 937,男性从业人员为21 871人,女性为19 066人。

2.乌鲁木齐县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在表1中,新疆与乌鲁木齐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情况来看,乌鲁木齐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乌鲁木齐县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7 521元,而新疆农村居民纯收入为4 643元,乌鲁木齐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出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 878元。

3.乌鲁木齐县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乌鲁木齐县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状况:将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不识字或少识字的劳动力即文盲占劳动力总人数的4.32%;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27.70%;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人数的52.88%;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人数的10.43%;大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人数的4.67%。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牧区,文化素质和汉语水平低。农村劳动力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的规模和层次。农村劳动力素质越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的空间就越大,从事工作的层次就越高,劳动者的适应能力就越强,从而农村劳动者就更容易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就业。反之,则就业空间狭小,从事的工作是最简单的体力劳动,而且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的障碍也会越多。

4.乌鲁木齐县农村土地拥有情况。2004年末乌鲁木齐县耕地面积19.82千公顷,农村人口为65 801;2010年末耕地面积增加到21.2千公顷,农村人口为66 065,2004—2007年农村人均年耕地面积是呈上升趋势的,在2007—2010年农村人均耕地面积趋于平缓,2011年末,乌鲁木齐县农村实施休耕的政策,农村有3.7万亩的土地要实施休耕,耕地总面积的减少,因此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二、乌鲁木齐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问题

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地转移多,异地转移少。调研的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选择乡镇内就业的占外出劳动的65.91%,所站的比重最高,在乌鲁木齐市就业的占到22.73,选择在疆内就业占7.5%,异地就业的占3.79%。方家庄村经营的农家乐,就是就地转移的,该村是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形成的,政府的政策性引导,该村90%的人都是经营农家乐的,农家乐的收益是很好的,每月净收益在2万左右。

2.村级间劳动力转移规模差距大。通过调研的结果显示,水西沟镇方家庄子村的劳动力转移规模达到90%,永丰乡永丰村和板房沟乡灯草沟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达44.44%和42.85%,水西沟镇庙尔沟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为38.46%。

3.农村劳动力转移呈非稳定状态。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渠道方面主要依靠血缘、人缘、地缘“三缘”关系。自发性、盲目性流动较普遍,有组织、有规模输出的比例不高。二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从事工作的不稳定性,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就业的空间很小,障碍性因素增多。

4.自主创业技术、资金不足。在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有一些很好想法的农村劳动力想自己创业,比如:大规模的养殖、抗寒果树的栽培等。经营这些项目,不是说只要有劳动力就能解决的,农民的起步资金都是一个问题,何来谈该产业的发展。抗寒果树种植,是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来指导的,但是该县缺乏这样的技术及技术上的指导。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1.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一是要进一步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支持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二是加大旅游业的发展,乌鲁木齐县有这方面的地理优势,形成旅游—休闲度假—娱乐一条线的服务行业。服务业也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这样可以吸收周围农村劳动力的就业。

2.加强宣传工作。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成功案例的宣传,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走出农村;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围绕地区采矿产业、旅游产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落实城镇各项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严格监控劳动合同签订和履约情况,及时处理各类涉及农民工的劳务纠纷,建立专项的农民工权益保障基金,专门救济农民工合法权益受侵害后无法补偿的事项,在地区范围内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顾虑,加快转移步伐,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

3.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政府应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有组织、有规模的劳动力的转移。自发性的转移具有很强的盲目性,而且也不没有任何的保障,政府有组织有规模的转移能够保障农民的劳动保障权益。

4.给予农民更多的贷款优惠政策,给予技术上的培训。开展针对性培训和实用性强的实践培训,大范围提高整体素质,把全面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劳动技能作为一项重大的基础工作来抓,建立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体系,安排落实项目经费,力争在农牧民培训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曹新荣,对阿勒泰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68):13-14.

[2] 郭玉云,袁冰.新疆农村职业分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新疆社会科学,2010,(2):121-124.

[3] 明拥军,陈彤.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政策导向探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4):44-47.

上一篇:发挥思想教育作用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下一篇:用PDCA循环指导企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