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协同环境下的流通产业人力资源培育研究

时间:2022-02-08 02:54:31

多维协同环境下的流通产业人力资源培育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流通产业发展遭遇人力缺口瓶颈,浅层级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呈现诸多弊端,如企业积极性差、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对流通人力资源培育形成瓶颈。深入分析政府和流通行业协会之间的人才培养关联,规范和协调各利益主体关系,充分调动合作企业及其他维度要素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等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多维;人才培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098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2

进入21世纪,我国流通产业迅猛发展,国外流通品牌企业不断入驻对我国流通企业发展形成竞争,流通产业的人力需求显得十分急迫。目前依赖2种人力供给:第一是企业本身;第二是高校。根据教育部相关指导意见,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管理型的应用人才作为根本目标,校企合作成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学校作为校企合作的相关利益主体,对校企合作顺利开展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目前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配套机制和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校企合作人才培育流于形式,真正能够进入内涵建设的案例偏少。本文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与广州百佳超级市场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实践为例,分析多主体协同合作下的流通产业人力资源培育问题,为流通产业人力资源培育提供借鉴。

1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流通型人才培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育流通型人才模式呈现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1.1 校企持续性合作动力不足

流通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积极性普遍较低,呈现“校热企冷”现象。校企合作协议的提出到组织实施主要由学校发起,企业缺乏深入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热情,从而产生如下问题:一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学习的仅是所在实习岗位的基本技能,缺乏对专业技能完整性学习的机会,缩小企业实习意义;二是学校教师参与对实践教学的学生管理和教学,由于无相应的配套机制,校企师资团队构建存在困难,实践教学开展流于形式。

1.2 企业投入与回报差距大,人力成果流失

企业以实现人力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需要权衡其投入和回报间的关系。为保障人力资源的连续性,合作企业需多方面投入。(1)人力投入。包括校企双方在协议实施前需要反复沟通和协商;企业人力资源部与用人部门培训和教育学生,协调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实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定,并与学校合作制定教学方案,开发课程、编写教材等。(2)财力投入。包括实习基地的建设成本;为企业人力资源部和用人部门相关人员提供额外报酬;为通过师资互聘来企业进行培训的学校教师提供相应的报酬等。(3)物力投入。包括企业为实训室建设提供相关设备投入等。合作企业的回报:(1)通过师资互聘企业的部分培训可以由学校承担,通常费用较少;(2)较低的用工成本;(3)及时发现和录用优秀的学生,但实习生毕业后往往只有少部分留在实习企业工作,大部分去了其他企业。

1.3 政府外部制度还不成熟

从外部环境来考虑,作为利益相关方的政府和行业协会往往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缺乏有效的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法律法规的保障,缺乏行业协会的沟通协调等,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见,校企合作如果单靠学校单方面去推进,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大多数企业往往不愿或很少参与人才培养,把培养和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造成校企间仅能停滞在浅层次的合作的局面。

2 多维协同环境下流通型人力资本培育实践分析

流通人力资本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是主要手段,在上述诸多问题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校企间的合作关系不能仅靠感情来维系,应坚持实现共赢。政府和行业协会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外部环境,可逐步推行匹配制度调动企业积极性,使企业自愿、主动地参与校企合作,进而提升合作深度,真正实现合作育人的目标。

2.1 政 府

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措施往往对校企合作发挥关键作用,可通过如下途经来实现:一是建立合理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调动企业积极性。学生实习具有公共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属性,政府应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合理补偿和支持,如税费减免、财政支持、政策倾斜、资金补贴等;二是大力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工作,明确校企合作利益各方的责权利,并将校企合作育人纳入评价标准,与相关部门领导考核挂钩,奖优罚劣;三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劳动合同、劳动保障、教育经费支出等进行有效监督,定期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等;四是完善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上述机制的建立和执行有法可依。

2.2 流通行业协会

校企合作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单靠政府规范、企业和学校间协调是不够的。许多管理、指导、协调、服务工作必须依靠行业协会进行,并发挥其牵线搭桥的作用。可以通入如下途经来实现:一是通过行业协会选择适合的合作企业,优化合作质量;二是促进所属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合作中来自企业的阻力;三是规范和引导所属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但是,受制于制度,行业协会在合作过程中对合作企业能够产生影响是有限的,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和鼓励。

2.3 校企双方

在良好外部环境中,校企双方通过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师资互聘等实现深度融合。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来保证合作育人目标的实现:一是企业高层应转变对校企合作的态度,应着重长远利益,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留住和吸引人才,而非担心是否在为其他企业培养人才;二是为实习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更多轮岗和学习管理的机会,如作为助理主管来协助管理,这不仅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利于缩短企业中层管理者的培养时间;三是与学校共同制定实习管理制度,保持与实习指导老师的及时沟通,事实证明分头管理难以对学生形成有效约束,比如学校指导教师不知道学生已向企业请假,企业也不了解学生请假的真实原因;四是共同完善考核机制,将合作育人作为企业各用人单位和部门、实习指导教师的重要考核核标准,同时共同完善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将考核结果作为学生轮岗和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

3 高职流通型人力资源培育案例分析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发展至今,与多家广州知名连锁企业展开了富有成效的校企合作,以广州百佳超市双主体育人合作为重点,“百佳经理人项目”深入开展,目前已为广东省连锁行业和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品牌化逐步体现。

专业与百佳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1)校企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2)专任教师团队共同负责学生的实习管理工作。基于连锁实习门店分散的特点,其中专业负责人与企业高层对接,教师负责门店的学生实习管理,及时解决突发问题;企业兼职教师开展实践教学主体活动。(3)校企共同合作开发教材。包括《零售销售技巧》《商品陈列管理》、《顾客服务意识》和《损耗控制与管理》。(4)专业大力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本专业专任教师均具备双师资格,年轻教师不断派遣进入企业实践学习。(5)校企共同进行人才考核与评定。实习结束后,用人部门会对实习生进行量化考核,作为学生期末平时成绩评定的依据,与实践课程成绩按比例共同构成学生的实践课程成绩。

4 结 语

多维协同是流通型人才培养的良好外部环境基础,开展校企双主体合作是流通性人力资源培育的主要手段,当前社会对优秀流通产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为高职院校流通专业人才培育提供了契机。在职业教育中,只有明确各主体的责权利,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才能充分调动各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积极性,随着我国高职办学机制体制的不断完善,流通性产业技术技能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渐趋成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流通产业人力资源需求将进入更紧密阶段。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建新,欧阳河,黄韬,等.校企合作,政府该做啥不该做啥――专家视野中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设计[N].中国教育报,2015-01-12(6).

[2]周亮,李静.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的功能定位探讨[J].文化产业2014(8):20-25.

[3]张波,李斌宁.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实践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5):28-31.

上一篇:辽宁省国有企业自主品牌建设情况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BPM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