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中的光影效果

时间:2022-02-07 06:19:20

本期嘉宾:

人像摄影师梁达明

光是摄影的生命,没有光就没有影,作为人像摄影师一定要学会观察光的能力,掌握会看光、会用光的本领,这样才会拍摄出独具魅力的人像摄影作品,才能体现出运用摄影语言的能力。

用光塑造形象: 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面部特征各不相同。由于面部骨骼起伏不同,人像摄影师就要用不同的光位,选取不同光照角度去寻找出每一类脸型的光照方位,来确定自己的拍摄方式,最终完成用光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

用光刻画性格: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人像摄影中,通过塑造人物的眼神光,可以体现人物的内在心里活动,从而表现出立体的有个性的人像摄影作品。

用光展示立体:人像摄影中,光比的大小(也就是光在人物脸上或身上形成的反差的大小)能让人物更有立体感。多种光源的运用也能表现出人物的立体形象,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受。

用光再现质感:布光到位会在人物脸上产生强烈的质感,能迅速抓住观者的视线。一般来说,过明或过暗的光影效果都很难表现出强烈的质感,只有偏暗的中间影调才有利于质感的表现。

用光体现透视:背景光的运用,或逆光、侧逆光的运用都可以拉开人物与背景之间的距离,让两者之间产生空间感,使画面有很好的透视效果,大的空间感让人视野开阔。

人像摄影创作,被摄人物除了通过光线表现美外,更要注重通过技术手段来挖掘被摄人物的内在心理特征,优秀的人像摄影作品揭示人物的心理变化是最直接的,也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人物的外部特性来刻画他们不同的内在心理特征,最终拍摄出立体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是人像摄影的最佳境界。

补光的运用恰到好处,曝光正好吻合了当时天空的曝光量,拍摄这类照片,技术要求不是很复杂,先确定天空曝光指数,再定好人物加灯时的曝光指数,两者基本一致就可以了。

这样的场景,其实现场环境是很暗的,但作者有意将画面表达成环境暗人物亮的照片,说明作者拍摄制作时把握住了突出主体这一要领,明暗的强对比让人看到了劳作场面的真实状态,不过人物动作稍显僵硬。

人物表情、动态抓拍得都还可以,这幅作品的主要毛病在于由于人物背面没有光,没有拉开人物与背景之间的距离,没有空间感,感觉人物像是贴在黑纸上一般,拍摄类似作品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

黑白照片影调层次丰富,作者除了抓拍到人物正在说话的嘴之外,更重要的一点,作者抓拍到叙事人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这在人物抓拍中是最难得的,如果光圈再大点,人物头上的黑色块更虚化一些效果会更好。

动态抓拍非常精彩,人物神态和动作也都还不错。动静结合,有虚有实。背景的虚化很好地突出了主题。标题也很幽默有趣。不足之处是人物主体画质不是很好。

在大面积的暗色调里, 亮调是非常突出明显的,所以这种影调的照片尤其要注意把亮调的内容表现得更美、更精准,这张照片中人物面部用光还可以,但后背的处理方式有待考究,压暗一些也许会更好。总之,目前画面给人的感觉不是很舒服。

平光的运用有利于表现女性,这里的眼神光,很好地道出了此时此刻人物的心理动向。

侧逆光的选择,拉开了人物之间以及人物与环境之间的距离。另外,作者选择这种高角度拍摄,使画面空间感极强,也增强了画面的透视效果。

人物表情抓拍得非常精彩,整幅画面色调统一,这种利用现场光拍摄人像作品,摄影师一定要勤快,要多走路多观察,多选角度,多看光效,以获取最好的拍摄效果。在人像摄影中,可以美化人物,也可以使人物变丑。

画面的主体刚好在中心点上,让人一目了然,应该说这也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这种局部光的运用极有力于表现作品的中心内容。

现场光营造的冷暖色调气氛,整体的色块选择还可以,只是人物的主体――脸部不是很清楚,这是作品的一大败笔。

阴天散射光,适合表现这样平和的色调,淡雅色调的处理看上去很舒服。

全逆光下拍摄人物肖像,正面一定要有反光板或小指数灯光补光,同时要强调人物眼神光的作用,但亮度绝对不能过强,否则冲淡了逆光下人像摄影的艺术效果。

照片构思很好,虚化的坏境跟主题也很吻合。只是在拍摄人物时光线处理得不是很理想,如果正面再给点补光,人物脸部再交待清楚些,让读者视线集中到老兵脸上,作品会更美。

拍摄现场人物群像,环境应该交待清楚些,后期制作时可将后边的背景提亮些,这类照片尽量以环境烘托出人物。另外,尽可能打破画面中这种呆板的人物造型,尽量采用侧光拍摄,这样可以让人物立体些。

大光圈的运用很到位,环境的虚化使得过亮的绿色树叶不显太跳,清晰的人物让人一目了然,这张环境人像作品的虚实结合处理得非常得体。

上一篇:炫造景深大片 下一篇:器材答疑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