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年龄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特点

时间:2022-02-07 12:30:23

各年龄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特点

摘 要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颇为典型的游戏形式,深受广大幼儿的喜爱。各年龄班的幼儿遵循自己的意愿,依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利用真实或替代的玩具材料,通过模仿或者想象,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中的情景。随着各年龄班幼儿的生理和心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生活体验及知识积累等方面也在不断增长,因此,他们所呈现的角色游戏水平也在不断发展。分析这些特点,将有助于幼儿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

关键词 各年龄班 角色游戏 发展特点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4.070

On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Age

Class Children's Role-playing Games

TIAN Tia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s,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Puyang, He'nan 457000)

Abstract Role-playing games is quite typical of early childhood form of the game, the majority of children's favorite. All age classes of children to follow their own will, based on personal experience of life, with real toys or alternative materials, through imitation or imagination, creativity reproduction of social life around the scene. With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increasing levels of children in all age classes, aspects of their life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accumulation is also growing, so they presented levels of role-playing games is also growing. Analysis of these features will help preschool teachers carry out targeted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Key words each age class; role-playing game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在幼儿园中,角色游戏是深受广大幼儿所喜爱的,颇具典型的游戏形式。学前儿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遵循各自的兴趣意愿,利用真实的或替代的玩具材料,采用语言、动作、神情等一系列的手段,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中的情景。随着各年龄班幼儿生理和心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生活体验及知识积累等方面也在不断增长,因此,他们所呈现的角色游戏水平也在不断发展。 对这些特点详细分析,将有助于幼儿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并深入幼儿园一线,观察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情况,认为各年龄班幼儿角色游戏大致呈现以下几个发展特点。

1 游戏主题内容从日常生活的主题到社会关系的主题

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受幼儿的环境背景及个人体验等因素的影响,年龄较小的幼儿倾向于开展反映日常生活的主题,而较大的幼儿则更多地选择反映社会关系的主题。

小班幼儿最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和爸爸、妈妈组建的家庭生活经验。因此,“娃娃”成为幼儿最感兴趣的事物,“娃娃家”成为幼儿园小班最初开展的游戏主题。幼儿经常在“娃娃家”中模仿生活中爸爸、妈妈照顾他们的情景,如:模仿“妈妈”拿着奶瓶喂“娃娃”。对于初入幼儿园的小班幼儿来说,除了家庭,幼儿园是他们印象最深刻的生活、学习的场所。他们在“幼儿园”这一游戏中,按各自的兴趣意愿,再现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活动,“幼儿园”也是小班幼儿乐于接受,非常喜爱的游戏主题。可见,小班幼儿无一例外地对反映他们日常生活的主题内容感兴趣。当然,在游戏中小班幼儿仅仅模仿一些与他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成人操作物体的某个片断动作,角色的行为及动作有比较大的随意性。

中班幼儿不仅仅对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娃娃家”及“幼儿园”这些反映日常生活的主题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反映社会关系的一些主题表现出初步的兴致。日常生活的主题,中班幼儿在游戏中反映的内容要比小班幼儿深刻细致。不在局限于简单的操作玩具,而在游戏中表现出对于玩具的形状、颜色、基本特征的认识,并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区分。即使是同样反映“父子”、“母子”的关系,他们不仅反映不同人物的活动及人际关系,还注重情感交流。对于一些反映社会关系的主题游戏,如:“超市”、“理发店”等产生好奇,但往往因其生活经验的不足,开展这类主题的游戏稍显单调且不易长时间持续,如:幼儿在“超市”游戏中,只会简单的物物交换,当涉及到需要找零钱、称重量等问题时,幼儿往往显得无所适从,甚至中断游戏。

大班幼儿因其思维由直觉行动转为具体表象的思维模式,且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及知识经验。他们在开展角色游戏时,不再囿于日常生活的相关主题, 而会更多地选择涉及社会关系主题的游戏,像“奥运会”、“地震”这样的主题则更容易吸引大班幼儿。

总体来说,幼儿选择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跟其生活经验及才智的不断发展密切相关,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规律,即不断地复杂化,从在日常生活主题中简单的模仿成人使用物品的动作,到在社会关系主题中创造性地再现社会人之间的关系。

2 游戏的目的上逐渐有较明确的计划性

各年龄班幼儿在角色游戏目的性的发展上,表现出一定的趋势,即由随意性较大过渡到想一点做一点,再逐渐到有比较明确的计划性和目的性。

小班幼儿往往不会事先考虑自己的游戏内容,而是看见什么玩具就去操作什么,即没有明确的目的。且因控制能力弱,社会化发展不够,时常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轻易放弃正在进行的活动。如:小班正在“做饭”的幼儿,听到“嘟嘟”汽车的声音很有意思,便毫不犹豫地丢掉锅子和铲子,去玩“开汽车”了。频繁地更换玩具和材料是小班幼儿没有计划性的一个表现,同时也是发生纠纷的一个导火线。

中班幼儿在进行游戏时,已开始对自己将要做什么和怎样去做,有了初步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尽管这样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是非常简单的,且在游戏过程中,可能会随时调整转换的,但毕竟不同于小班幼儿的毫无计划,而是想一点,做一点的。开始游戏时,中班幼儿对角色分配上便显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试图理解角色的意义,尽力表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如在玩“开飞机”游戏的时候,中班幼儿不在是只满足于“咻咻”地学飞机飞,而是表现出对开飞机过程中各个角色分配上的兴趣,并力图理解各色人物活动的关系。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在角色的分配上常常发生纠纷。

大班幼儿在开展角色游戏时,其目的性表现得更加明确。 他们能自己协商着分配角色,安排游戏情节,遵守角色的规则,为顺利开展游戏解决一些问题。如:“医院”里来了很多“病人”,“医生”和“护士” 两人都准备给“病人”打针,而“医院”里总共只有一个针管,为了达到目的,“医生”转而为打完针的“病人”开药方,从而使看病这个预先目的得以完成。大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候,往往对参加游戏的成员提出严格遵守游戏规则的要求。这是其具有明确的计划性的一个表现,而此时,对于游戏规则的不同理解往往会引起一定的纠纷。

3 幼儿之间相互关系:从现实中的同伴关系到游戏中的角色关系

开展角色游戏过程中,幼儿之间的关系包括两方面。其一是现实生活中的幼儿之间的同伴关系,其二是游戏中幼儿所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关系。各年龄班的幼儿随着生活经验及才智的丰富,在角色游戏中,逐渐能摆脱现实同伴关系的干扰而全身心投入到角色关系中。

小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中, 他们还不能准确把握角色,对于角色之间的关系也不明确,他们常常各自操作玩具材料,相互之间很少有联系,幼儿的现实关系超过游戏中的角色关系。 如:正在扮演“妈妈”的幼儿,听到有小朋友叫她的名字,便立刻扔掉“娃娃”去找小朋友玩了。

中班幼儿开始注意到角色之间的关系,力图去诠释好角色的意义和任务,已经能够区分开现实中与同伴的关系及游戏中角色之间的关系。但这种区分还不够稳定,有时会因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产生“角色混淆”。如扮演“营业员”的幼儿在依次给排好队的顾客结账,当“顾客”要求“营业员”多给他一瓶牛奶,并承诺明天会带糖给他吃时,“营业员”只迟疑了一下,就多拿了一瓶。

大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已经能够明确角色之间的关系,并摆脱了现实生活中同伴关系的干扰。他们努力而忠诚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只为实现共同的游戏计划,彼此之间相互配合,协商活动,参加同一游戏的人数越来越多,游戏组合规模逐步扩大。

4 游戏替代物的创造力不断增强

各年龄班幼儿在利用替代物材料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发展规律。即从没有创造性:以相似物为主,到有一定的创造创造意识:物体的范围扩大、相似性减少,再到大量的创造性活动:以动作和语言逐步替化相似物。

小班幼儿在游戏时,不能对游戏替代物材料有很好的创造性,通常是由与实物相似的玩具材料充当,如用玩具“娃娃” 替代自己的宝宝,他们在拿到一个新玩具时,喜欢摆弄它们,但是对玩具的玩法几乎没有创新,多停留在常规性的操作上,不断地重复,很少有扩展性的操作,即使有也是简单的变化,且持续的时间非常短,有时材料对于他们来说只是随意摆弄的工具罢了,几乎脱离了材料固有的使用功能。原因是小班幼儿的动作主要是由视觉映象唤起或由事物表象来调节。 小班幼儿有时也有创造性的表现,但是这种表现是低水平的,也只有依靠物体的刺激及家长教师的指导才能更好地进行活动。

中班幼儿在游戏中具备了一定的创造意识。虽然还有以物代物的情况,但是他们已开始用不相似的物体做替代物材料。种子用碎纸片代替的情景,说明幼儿已开始认识到物体所代表的意义而不是物体的本身,这是一个质的进步。可是中班幼儿的思维还是不能脱离具体物体,他们的想象、回忆、联想等都还需要一个具体物体作为支撑物,来引起他们的一系列行动,使曾经感知过的东西能再现出来。对于反复操作过多次的活动材料,他们不再满足于原来的常规性的玩法,而会尝试着探索一些新的玩法,能积极主动地调动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不断地变换角度进行试验。

大班幼儿能够有效迁移原有的知识经验,出现了大量的创造性的活动。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不仅在游戏内容上想象力丰富,在游戏活动的替代物材料上也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当没有实物出现的情形下, 会用动作和语言来表达意思,如“娃娃”饿了,放声大哭, “姐姐” 、“妹妹”在都找不到牛奶的情形下,就做端着奶锅的动作且对“娃娃”说:“别哭了,别哭了,我们在给你煮牛奶呢,一会就好了。”用动作和语言代替实物,这表明幼儿已真正注意到事物的意义而非表面的物体。说明他们的直觉结构改变了,对于他们来说,物体的意义比物体本身更为有意义。在没有实物的情况下,利用动作和语言来代替实物,可见幼儿此时想象力丰富,充满了创造性。

本文对各年龄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特点做了初步的概述,尽管这些结论都是建立在观察幼儿角色游戏中的表现及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但因影响幼儿游戏表现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故深入研究其规律性还需继续付出大量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正可.各年龄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差异[J].幼儿教育,1988(3).

[2] 黄娟珍.幼儿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及其指导[J].学前教育研究,1998(6).

[3] 鲁晋.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特点及指导[J].幼儿教育,1996(12).

[4] 吴萍.小班角色游戏材料和幼儿游戏行为关系解读[J].早期教育,2013(6).

[5] 欧阳丽君.浅谈小班幼儿游戏中角色意识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1997(5).

上一篇:新技术条件下数字电路教学改革新策略 下一篇:对“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