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大数据有点尴尬

时间:2022-02-06 09:30:05

运营商大数据有点尴尬

2017年“5・17”电信日主题是“发展大数据,扩大影响力”,然而“大数据”早已不是舆论风口,运营商的大数据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在价值层面也早已形不成“大影响力”。

自从2012年大数据概念提出以来,运营商在大数据服务上赚取的真金白银少得可怜,可以忽略不计,反之,在大数据运用上投入的资本远远大于产出的那c微薄的效益。是什么让运营商大数据陷入了这样尴尬的境地呢?

最有价值的数据流产

运营商通过DPI(深度包检测)可以掌握用户上了哪个网站、什么时候上的、看了什么页面、在页面上停留了多久、传送了什么东西、回复了什么贴子。有了这些数据,用户的行为属性、消费能力、兴趣特点、生活状态,通过分析就一清二楚了,据此与垂直行业的合作。

可惜的是,这个如意算盘还没成型就触礁了,大型互联网企业(如BAT、google、苹果)纷纷把HTTP升级到了HTTPS。简单来说,就是把信息加密了,杜绝了运营商的窥探和检查。

位置信息成为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数据

除去互联网行为数据,运营商手中最有价值的数据是个人信息与消费习惯,以及位置信息。前者由于法律风险管控,缺少用户触点,基本都用来做内部精准营销使用,或者零星出售些洞察报告;后者,就几乎成为了运营商实现对外商用的唯一产品。

这类业务重点围绕位置数据洞察用户轨迹,结合用户身份形成人群分布及特征分析服务。目前已推出的典型业务模式有人群流动分布分析、交通规划辅助决策、特定场景人群聚类分析、针对中小企业不同场景的分析模型。

体制造成核心能力不足

大数据运营需要专业团队,但是我国运营商的体制注定这种专业团队无法保持稳定,导致核心能力不足。表现在数据整合能力较弱,缺少大数据专业能力,缺少大数据对外应用服务相关的规章制度、流程规范和商务支撑。

数据风险成为最大瓶颈

电信大数据涉及用户个人隐私,在用户数据安全和信息保护方面要求严格,如何在数据交易过程中,有效规避数据安全风险,切实做好数据安全管理和保障,是运营商发展大数据业务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巨大的舆论风险,让运营商在大数据商用方面举步维艰。

上一篇:构式语法与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创新 下一篇:共享手机是否是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