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例,谈通俗文学的价值和局限

时间:2022-02-05 07:43:59

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例,谈通俗文学的价值和局限

摘要:20世纪80年代,金庸的武侠小说传入中国大陆,出现了经久不衰的“金庸热”,并推动了通俗文学在中国大陆的复兴,研究这一特殊的文学传播现象。“金学”事实上已经建立起来并逐渐成熟,且越来越走向“显学”。应该充分肯定金庸小说研究中所提出来的各种问题,这对于金庸小说研究,对于武侠小说研究乃至对于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研究都富于建设意义。

关键词:金庸;武侠小说;商业价值;通俗文学

在华人文学世界里,金庸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就像“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只要有华人在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在华人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金庸武侠小说所刻画的是一个特殊的古代世界,一个具有想象性、虚拟性和游戏性的远离现实的世界,它最大的特点及优长是娱乐性、消遣性、通俗性、流行性。

金庸武侠小说虽然具有某种“高雅”性,但它从根本上讲是通俗文学。通俗小说是与严肃小说(或称高雅小说、纯小说)相对应的,它是供文化程度不高的下层民众饭后茶余消遣的。因此它要真正与“俗众”相通,就得以迁就大众现存的接受能力、审美趣味、以及流行的社会价值观为必备前提。

一是金庸小说作为通俗文学自有它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的道德传统和美学优势。

金庸是在杭嘉湖平原的秀丽山川与丰厚的人文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传统文人,他的血液中,流淌的是杏花、春雨、江南的温柔血脉。查家在清代“一门十进士,兄弟三翰林”,被康熙皇帝称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金庸自幼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经历过动荡时势之后,金庸独自在异乡,通过他的武侠小说展示他对人性无限丰富性的独特理解,也正是他的小说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武侠小说难登大雅之堂的宿命。他的小说中深厚的传统文化、文学和历史的底蕴,确实给武侠小说带来了极大的提升。如其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思想,武功招式名称和心法口诀,小说语言及故事背景、内容中的诗词歌赋、药方、食谱等等,无不深深烙着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子。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曾说:“金庸小说所涉及的思想,可以说是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几乎包罗一切,而在文学方面,则诗、词、歌、赋、对联、谜语、小曲应有尽有,而且都十分妥帖得体,毫无勉强做作或捉襟见肘之感,相反使人感到游刃有余、长才未尽。”作者调动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深广学养,使武侠小说上升到一个很高的文化层次。像陈世骧教授指出的《天龙八部》那种“悲天悯人”、博大崇高的格调,没有作者对佛教哲学的真正会心,是很难达到的。

金庸有很深的文字功底,描写景物常常美不胜收,引人入胜。如“这当儿也不容他多所思量,片刻间便已到了谷底,站直身子,不禁猛喝一声采,只见左边山崖上一条大瀑布如玉龙悬空,滚滚而下,倾入一座清澈异常的大湖之中。大瀑布不断注入,湖水却不满溢,想来另有泄水之处。瀑布注入处湖水翻滚,只离得瀑布十馀丈,湖水便一平如镜。月亮照入湖中,湖心也是一个皎洁的圆月。”(《天龙八部》)

还有对女子容貌的描写,“只见一个身穿藕色纱衫的女郎,脸朝着花树,身形苗条,长发披向背心,用一根银色丝带轻轻挽住。段誉望着她的背影,只觉这女郎身旁似有烟霞轻笼,当真非尘世中人” (《天龙八部》);

写中华美食:洪七公闭了眼辨别滋味,道:“嗯,一条是羊羔坐臀,一条是小猪耳朵,一条是小牛腰子,还有一条……还有一条……”“肉只五种,但猪羊混咬是一般滋味,獐牛同嚼又是一般滋味,一共有几般变化,我可算不出了。”黄蓉微笑道:“若是次序的变化不计,那么只有二十五变,合五五梅花之数,又因肉条形如笛子,因此这道菜有个名目,叫做‘玉笛谁家听落梅’” 。

但通俗文学既然是与严肃文学雅文学相对而言,所以必然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以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又称大众文学俗文学。从金庸小说的创造目的来说,它是通俗文学的一种,从一开始便是与市场和商业性紧密联系的。

举个例子来说,《神雕侠侣》的第一段于一九五九年在《明报》创刊号上发表。约刊载了三年,也就是写了三年。这三年也正是《明报》最初创办的最艰苦阶段,在这篇《后记》中,作者写道:“武侠小说的故事不免有过分的离奇和巧合。我一直希望做到,武功可以事实上不可能,人的性格总应当是可能的。杨过和小龙女一离一合,其事甚奇,似乎归于天意和巧合,其实却须归因于两人本身的性格。”

金庸先生的好友倪匡也认为:“悲剧可以使《神雕》更完整,也相信金庸在创作开始时,也以悲剧为主旨。”但为什么又没有呢?倪匡又说:“金庸在写《神雕》的时候,正是《明报》初创时期,《神雕》在《明报》上连载,若是小龙女忽然从此不见,杨过凄凄凉凉、郁郁独生,寂寞人世,只怕读者一怒之下,再也不看《明报》。”

因此对金庸而言,读者喜不喜欢一直是他创作的重要考虑因素。当时安排《神雕侠侣》中杨过和小龙女相逢,是所有读者的愿望,金庸也就“顺应民心”安排了他们双宿双栖。太注重商业考虑和读者好恶,一直是武侠小说被诟病之处。金庸小说当然也免不了这个俗。 无论从金庸小说着想,还是从《明报》着想,读者喜不喜欢一直都是金庸小说创造和构思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这样必然就消弱了金庸小说的文学成就和艺术价值。

其次金庸小说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女性形象的是最不可或缺的一大亮点。各有特色的女性角色参与到男性为主体的江湖中,使“大侠们”的形象更为立体和丰富。作者塑造的女性形象对比前人的武侠小说融入了更多的现代意识,是女性形象在小说中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但由于作者本人的男性意识和传统女性观的局限,就会发现,金庸的小说擅长的是“众女追一男”的模式,这不仅仅是金庸小说有的毛病,也是整个武侠小说惯有的毛病。金庸认为,女性应该“不把名誉、地位、面子、财富、权利、礼法、传统、教条、社会责任等看得那么重要,而专注于爱情与家庭。女性形象在金庸小说中仍属于附庸地位,绝大部分时候都是为男性角色服务, 金庸先生认为,女子应该是温柔的、无心机的,只应该与爱情发生联系,而女强人、女政治家、有手段和心机的女人是令人恐怖的。――这是一种怎样的女性评判标准?!金庸在《倚天屠龙记》的后记里说:“周芷若、赵敏却都有政治才能,因此这俩个姑娘虽然美丽,却不可爱”,“我自己心中最爱小昭” 因为小昭是以爱情为中心的,为了张无忌,“别说做教主,便是做全世界的女皇,我也不愿”。严家炎在《论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中提出多次出现的“-----男主人公总是被好多年轻美丽的女性包围着”的现象说明:“金庸小说积淀着千百年以来以男子为中心,女性处于依附地位的文化心理意识,虽然作者自己也许并没有明确意识到。”■

参考文献

1.钱理群: 《金庸的出现引起的文学史思考―――在杭州大学金庸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通俗文学评论》,1998年第3期

2.金庸:《金庸全集》.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3.林以亮等,金庸访问记[G] / / 江堤,杨晖编选.金庸:中国历史大势.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4. 彦火:《漫谈金庸小说的影响》[A],《名人名家读金庸》[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5.金庸:《金庸作品集・序》,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

上一篇: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化工单元操作》中的应用 下一篇:电子线路设计中仿真设计软件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