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基础体育教育改革

时间:2022-02-05 02:58:34

论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基础体育教育改革

摘 要 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基础体育为了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在培养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形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本文试图通过对新时期体育教学改革举措的分析中,总结出这些改革措施具有的特点,以期为今后高职院校基础体育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基础体育 改革

一、我国基础学校体育改革举措的特点

(一)目标的统一性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通过改变课间体育活动的形式,来缓解学生学习的紧张状态,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活动时间。“体育、艺术2+1项目”

是使少年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能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具备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技能基础。《体质标准》强调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促进形态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从而淡化测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总之,这些措施的最终目标均定位于学生的健康、能力的培养、自觉锻炼意识与习惯的形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打破了学校体育以往追求“阶段效益”而忽略对学生“长远效益”弊端。

(二)内容的指向性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利用上午或下午的一次课间休息时间并做适当的延长,一般30分钟左右,其主要包括:操系列、分组活动系列、队列系列三个部分。“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试行)中设置了体操、田径、定向越野、球类、民族传统体育和游泳六大类体育项目。

(三)形式的多样性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在传统课间操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于1999年被提升到大课间活动课的层面。“体育、艺术2+1项目”和课外文体活动工程都是以一种工程项目进行实施的,是学校体育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是关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在目前学校体育领域中有相对的权威性,处于主导地位。《体质标准》是全面评价学生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对上述学校体育工作进行检验的有效工具。中小学生集体竞赛项目是教体卫司颁发的主要针对运动会的开展状况的指导性文件,要求集体竞赛项目在突出竞技性和集体性的同时又要兼顾趣味性、安全性、普及性和民族性。它们充分体现了改革举措在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

(四)关系的协调性

《课程标准》是学校体育课程管理和评价的基础,是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估的依据。大课间体育活动、全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和中小学生集体竞赛项目是顺利推行和真正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的保证;而“体育、艺术2+1项目”充分体现着因地、因校、因人制宜并且惠及亿万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工程,可以说是衡量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个有效指标。《体质标准》是检查和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科学化程度的可靠工具,是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现状的一面镜子。中小学生集体竞赛项目通过召开运动会、举办体育节等形式,总结、推广经验,不断使自身得到丰富和发展,进而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五)实施过程的整体性

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小学生集体竞赛项目和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主要是在课外和校外进行,“体育、艺术2+1项目”、《课程标准》和《体质标准》是通过课内、外和校内、外共同实现的。在其实施过程中,彼此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并非是割裂的,泾渭分明的。前者的开展和普及必然促进后者的实施,可以说前者是后者具体的实施途径;后者是前者的指导和开展状况的评价依据。前后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要把它们共同融入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处理好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关系。

二、关于高职院校基础体育改革举措的实施建议

(一)转变观念,合理定位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用素质教育来理解和指导改革工作。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龙头和战略抓手,素质教育只有进入到课程改革层面,才能取得实质性成果,体育作为整个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和体质的增强;促使他们掌握科学的生理卫生知识并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明确关系,整体实施

这些改革举措在被实施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相关领导和高职体育教师首先要明确两层关系:一是基础学校体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二是基础学校体育改革举措之间的关系。前者的关系可以认为是种属关系或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后者之间是相互衔接的顺承关系,而非简单的重复或是形式上的变化。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各自的主导思想,把它们视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而非用“钉是钉,铆是铆”的思想意识来对待,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三)整合资源,多方参与

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改革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发展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必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来支撑,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员的共同参与。

(四)完善立法,抓好落实

加强体育法制建设,依法治体。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校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组织基层的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学习,在他们中间建立一种法律意识和约束机制。

三、结语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所能做到和应该负责的只是给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其将来生活必需的基本素质。体育教师应该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自身和外界的资源努力引导学生,承担起“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和共事”的重任。只要能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使其将来能真正幸福地生活。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导[R],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2001,5.

[2] 利用简单工具 创编竞技项目――运动创新面向全体学生[N].中国体育报,2006-2-10.

上一篇:词汇积累学习英语的基础 下一篇:浅论如何提高市政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