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传媒时代的新闻叙事

时间:2022-02-04 11:35:31

试论新传媒时代的新闻叙事

[摘 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媒体传播的介质,现代媒体的发展适应了大众文化的需求,他们的共同发展,已经和正在改变新闻叙事的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 新闻叙事 叙事者 叙事角度 叙事方法

新闻叙事学是在新闻学和叙事学的碰撞和融合中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作为对新近发生事实传播的新闻,是一种最典型、最普遍、最有影响力的叙事行为。新闻叙事是对事件和事件场景的复述,是对历史或事实的还原,在此复述和还原过程中,真实是生命,其叙述结构往往是简单明了的,逻辑顺序往往是单一的,语言运用往往冷静以求客观。

一、叙事者

(一)传统新闻叙事中的叙述者

叙述者,是叙事文内故事的讲述者。众所周知,记者与新闻事实经常处于“异时异地”状态,对新闻事实的采访大多为“事后采访”,需要借助与新闻事实相关的人才能完成叙事。另外,我们最终看到的新闻文本是编辑对记者采写的新闻或多或少改动的结果。因此,新闻叙述者应包含记者、采访对象和编辑。根据记者在新闻文本的介入程度,记者是叙述者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缺席叙述者,指记者像摄像机一样客观记录“观察”到的一切,语言色彩呈中性,让受众意识不到叙述者发出的声音。二是隐蔽叙述者,即新闻事实完全由记者来讲述,但记者并不出现在新闻中,而是隐于“幕后”。三是公开叙述者,它又分为旁观的叙述者和参与的叙述者。旁观的叙述者,指记者不是事件的参与者,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眼前故事;参与的叙述者则是记者成为新闻事件中的人物,这在“个人亲历性报道”中十分常见。从受众角度来看,记者是缺席叙述者或隐蔽叙述者,新闻文本显得冷静客观;而记者是公开叙述者,则具有交流性、亲近感,其感染力也较强。“采访对象”也是新闻文本的重要叙述者。新闻采写一般具有事后性,要准确详细地叙述新闻事件,就离不开当事人、见闻者以及与此有关部门人物等采访对象的叙述。新闻文本中的采访对象承担了部分甚至是完全的叙述人角色,这在专访新闻类型中尤为明显。编辑是否担当叙述者,需根据新闻修改的程度大小而定。

(二)叙事主体的变化

新闻叙事的主体有精英和大众之分。所谓精英,是指社会上具有卓越才能或身居上层地位并有影响作用的杰出人物。这些杰出人物,自古以来不仅掌握着国家的行政资源,而且掌握着信息的传播渠道,掌握着叙事的话语霸权,一直是新闻叙事的主体。而作为新闻受众的大众,只是被动的倾听者、阅读者和接受者。但在新媒体时代,由于媒体资源的垄断性受到根本颠覆,新闻叙事不再是一个垄断性的职业,而成为普通人可以参与的大众化活动,普通公众渐渐成为新闻叙事的主体叙述者,非记者可以拍摄社会新闻,非名人可以拍摄个人传记,非专家可以开设博客,获得了信息权力即话语权。因此,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叙事,首先是一种平民叙事。其次,大众文化使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叙事成为个体化叙事。以前掌握叙事霸权的叙事者,其实并不是一个个体化的存在,而是作为一个群体代表的存在。他们的出场,传播着国家、政党、地区、单位等集体的声音,代表着集体的立场,并充当着一个“把关人”的角色。但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大众只需要支付微小的一点费用,就可以在一个广阔的信息空间中获取信息,并依托于电子邮件等通信方式进行双向交流性质的信息传递与回收,就可以成为新闻叙事的参与者乃至讲述者,就可以成为新闻叙事的主体。在这种条件下,可以用自己个性化的方式讲述新闻事件。个性化同平民化一样,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新闻叙事主体的两大鲜明特征。

二、叙事角度。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新媒体时代的受众以阅读兴趣为主,更喜欢选择有新闻冲击力的感性文章。这自然要求新闻的叙述方法发生体制性的转换。其中的叙事角度是转换的中心。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曾将叙事的角度分为3种:

1.零度焦点叙事

这种叙事又称全知视角叙事,这种叙事角度的叙述者无固定视角,不受视域限制,如同一个全知全能、无处不在的上帝一样洞察世间一切。这种视角的好处是灵活自由,可以对报道的事件作全方位、全景式的叙述,具有广度和深度,给人以权威感。

2.内焦点叙事

这种叙事叉称限制视角叙事,是以文本当中的人物作为叙述者的一种叙事角度。叙述者或是事件的主导参与者,或是事件的旁观者和目击者,因而只限于叙述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内焦点叙事又可以分为记者视角、当事人视角等方式。记者视角采用两方式展开:一种是用“记者看到”、“记者观察到”等格式,向受众介绍事情的前因后果,给读者较为客观的感受;另一种是用第一人称“我”(或“我们”)的口吻来叙述.

3.外焦点叙事

这种叙事又称纯客观视角叙事,是指叙述者像一台摄像机那样客观记录事情的表象,不追溯事情的历史背景,不涉及人物的心理活动,叙述者也不抛头露面,评头品足,抒发胸臆。外焦点叙事被认为是比较客观的叙事视角,它适合记者写出有现场感的“视觉新闻”。同时由于写作意细节,有现场感,因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新传媒时代的新闻叙事经验已经证明,由于零度焦点叙事过于依赖叙述者的主观性,所以容易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并因此而被新闻界摒弃。于是,具有目击者和旁观者意义的内焦点叙事和外焦点叙事,便成为大众文化时代展开新闻叙事和创新文体价值必然的视角选择。在这种基本的叙述策略下,新传媒时代的现代新闻叙事,便产生了许多技术性的改革: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开始探索以影像叙述为主要载体的叙述方式,努力从细节捕捉反映历史原生态的瞬间,以增强叙述的现场体验;更加直率和坦露地表达了现代人的感性主义主张;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开始探索以故事化为主要目标的叙述话语,直接使用读者熟悉的与有关表象密切相关的语言文字,以及短语短句切割场面,以增强节奏感和可读性。他们充分运用事件、行为、场景等基本成分,确立合理的顺序,把握合适的节奏,进行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事件编排,例如删掉起承转合以及逻辑铺垫,以使新闻层次更加分明;他们经常使用陌生化手法完成事件叙述,以使读者重新审视事件过程,也经常用新闻人物的间接评论代替叙述者的直接评论,以增强新闻叙述的真实性。

三、叙述什么

新闻价值既为新闻事件本身所固有,也是新闻叙述者在叙述中所构建出来的、符号化于语言中的意识形态。因此,大众文化时代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新闻事件选择,作为一种历时性的价值取向,明显与精英文化时代有所不同。精英叙事作为一种旨在进行教化、引导、规范社会大众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文化类型,始终履行着分析现实、探讨未来的功能,承担着社会教化的使命,发挥着价值范导的功能。于是,对重大事件进行严肃性、思辨性、学理性叙述,在叙述中传播文明、弘扬正义、树立价值,便成为精英文化时代新闻叙事的内容要求。新传媒时代则与此不同,这个时代的新闻消费者他们追求的不是价值的恒常性而是价值的多元化,他们关注的不是普遍的社会理想而是当下的感受状态,他们讲究的不是审美的卓越性而是短暂的流行效应。新媒体时代的这些新闻消费者,自然要求新闻叙事宏大化,并呈现出一些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新特点。首先,新闻叙事的娱乐性即它精神上的轻松和愉快性,大众文化的基本形态就是一种世俗、快乐、感性的文化。因此,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随着新闻消费者对娱乐需求的越来越强烈和迫切,随着大众传媒特别是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飞速发展,反映并满足这种需求的新闻叙事便成为叙事潮流。与此相适应,纯粹性的新闻叙事向娱乐性的新闻叙事转换,以换取满意的经济效益,便成了一种时代的必然。而与此同时,严肃新闻的比例则开始下降。其次,新闻叙事的草根性亦即日常生活化。大众文化时代的新闻叙事者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如果新闻消费者看不到他们想看的新闻,或者看到的都是一些遥不可及的“新闻”,那么新闻的生存便成为问题。因此,那些空洞的大话、套话、工作总结、会议程序都因为没有可读性而渐渐被现代新闻叙事所抛弃,而社会大众身边发生的民生事件则取而代之,成为现代新闻叙事的中心。

参考文献:

[1]齐爱军. 关于新闻叙事理论框架的思考. 现代传播 ,2006(4).

[2]蔡之国. 对新闻叙事学有关问题的研究.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黄晓军. 新闻叙事范式要素探析. 孝感学院学报,2009(7).

上一篇:论棉花公检中的精细化管理 下一篇:宁强林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