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丧葬口H蝉

时间:2022-02-04 10:41:00

一、丧葬口含习俗溯源

丧葬口含又称作“饭含(晗、H),是指丧葬礼俗中往死者口中填塞的贝、粱稻、玉、金属货币等口含物。古人重丧葬,生以事死,不忍死者口中虚空,故置之以实其口。《礼记・檀弓下》:“饭用米贝,弗忍虚也;不以食道,用美焉尔”。我国古代丧葬口含习俗源远流长,早至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史前墓葬中就发现了死者口中置玉口含的现象,殷商之际墓葬中习见贝、玉蝉、玉鱼、玉珠之类口含物。两周时期口含习俗不仅流行,还形成了较为严格的等级规范。《周礼・天官・玉府》:“大丧共含玉”。《公羊传・文公五年》何休注:“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贝……文家加饭以稻米”。《说苑・修文》:“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庶以谷实”。先秦口含礼制大体得以遵行,王公、贵族多效古礼,汉代崇尚厚葬而盛口含之风,东汉时亦有僭越之例,庶民则多以铜币作口含,意死者带钱到另一个世界资用,汉以后这一口含形式沿袭不衰。

二、汉代丧葬口H蝉的类别与特征

先秦时期,丧葬口含物种类、形制、质地繁杂,玉蝉仅为其中一类。到了汉代口含玉蝉开始大量出现并广为流播,而文献中的“口H”此时似已专指玉质口含物。《说文》:“H,送死口中玉也”。汉代流行以“七窍塞”、“九窍塞”组玉殓尸入葬习俗,玉蝉往往是该组器中最常用的口H,在一些大、中型汉墓和小型汉墓中,口H蝉几乎是必备的丧葬器。汉代口H蝉多为青玉或白玉质,雕刻简约大气、造型粗犷质朴,具有较为典型的时代特征与艺术风格,根据其形制、纹饰的差别可粗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头端平直或略呈弧形,双目缩隐,身宽而扁平,弧背,双翼并拢不分,体两侧自上而下弧状渐窄,尾呈圆弧状。此类蝉有的背部以简洁阴刻线雕琢出翼脉纹,腹部以阴刻线勾勒出主要特征,有的通体仅雕琢出轮廓而近于光素无纹,从总体风格看具有雕工精细,器形圆润流畅,生动柔美,弧线多而直线少的特征,较多地承袭了战国玉蝉的特点,而与后世的雄浑有力、简约质朴的“汉八刀”风格有别。此类口H时代多在西汉早期,传世器与出土物均不多见。

第二类:头端略平或微弧凸,头前两侧角多有一横凸目,体略呈三棱柱形,脊背中央有凸起的直线棱,两翅呈斜坡状,腹平或近弧形。此类口H蝉多光素无纹,脊棱近头部剔刻一凹下的小楔形坑,尾端略尖,少数头部有细网格纹。江苏扬州邗江西湖胡场汉墓、安徽天长三角圩汉墓、江西南昌老福山汉墓、江苏徐州后楼山汉墓、河北满城汉墓、山东长清双乳山济北王墓中均有此类口冶蝉出土,其流行年代约略在西汉早、中期。

第三类:此类口H蝉是传世器与出土物中最常见的一类。头端略平或微弧状,两侧角的不规则椭圆形目前突,体扁平,弧背,平腹,体两侧钝刃状扁长形。双翼以阴线隔开,颈部刻斜弧线,两翅末与尾端呈三又尖出。腹部刻两道交叉阴线,近尾处以平行线刻出腹节纹。此类口H蝉刻琢颇精,多用直线造型,线条中段粗犷深峻,末端细尖锐利,表面打磨抛光十分考究,寥寥数刀即准确生动地勾勒出玉蝉神韵,这种简约传神的“汉八刀”风格成为汉代玉器雕琢工艺的典型特征之一。此类口冶蝉主要流行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全国各地几乎均有出土报道,湖南长沙伍家岭汉墓,河南永城保安山汉墓,江苏扬州邗江西湖花园新莽墓、甘泉姚庄汉墓、扬州东风砖瓦场汉墓、江苏仪征胥浦胡庄汉墓,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安徽萧县西虎山汉墓、阜阳临泉西郊汉墓出土的口冶蝉均可视为其典型器。

另外,汉代墓葬中还经常会发现一些玻璃蝉,这些玉蝉的替代品多见于中、小型汉墓中,其形制、纹饰与口H玉蝉相同,有些玻璃蝉体表还嵌贴精美的菱形银箔作装饰,可见这些玻璃口H在汉代也应是较珍贵的。

三、汉代丧葬口H蝉的文化内涵

玉蝉作为丧葬口H在两汉之际被大量使用并流传不衰,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与当时社会上炽热的神仙信仰、崇拜之风、重丧厚葬之风及汉人缘于宗教神学情感对蝉生活习性的神秘理解,对玉的性质作用的复杂认识等因素有关。

1.蝉性高洁、吸风饮露、蜕变不死、脱壳重生,具有“神”的特性。

汉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人们物质生活条件满足后,开始幻想如何能够永生不死,生命得以无限延长以永享生活的安逸。先秦之际已流传甚广的神仙不死说及成仙之术,此时有滋生繁衍的社会土壤。汉武帝、淮南王刘安等一批帝王将相、达官贵族对神仙说的痴迷及对成仙术的倡导,营造汉代社会各阶层浓厚的求仙氛围,将升仙不死之说推向了极致。古人认为的神仙是个什么样子呢?《庄子・逍遥游》说神仙“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处”;《淮南子・泰族训》说仙人王乔、赤松,“吸阴阳之气,食天地之精……乘云游雾”;汉代铜镜铭“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遨四海”,“见神人,食玉英,饮澧泉”。蝉性高洁,饮而不食,只喝霞露即能存活,又能脱壳羽化,这些生活习性与汉代神仙说描绘的仙人特征十分相符。汉代社会所迷信、向往的羽化成仙之途,与蝉蜕变再生的神奇变化极为相类,这应是汉人喜蝉、崇拜蝉的主要原因。汉代生死观认为,世俗生命的终结与生命进入彼岸世界的永生,仅仅是人生命转换的一种形式,丧葬入殓则是生者帮助死者完成这一转换的礼俗活动,这种转换如同蝉入地冬眠,来年初春又钻出地面蜕壳复生、羽化升天的变化道理一样。因而,汉代丧葬入殓大量使用口冶蝉,实则寄寓了生者祝愿逝者死后灵魂顺利升天成仙,生命得以无限延长的愿望。

2.玉为天地之精,能调合阴阳、润化万物、护尸不腐,具有沟通人神的超自然灵性。

汉代口H蝉多为玉质,是缘于汉人迷信玉具有护尸不腐的神奇功效。《汉书・杨王孙传》:“口含玉石,欲化不得。”《白虎通义・崩薨》云:口含玉者“有益死者形体。”汉代神学观念认为,只有同时具有灵魂与肉体的人,死后才能实现复生,如果肉体腐败,灵魂与肉体无法结合而死者难以升天成仙,故而死者口中置玉H敛尸。

以玉敛尸为什么能够使尸体不腐呢?古人认为玉为阴阳二气之精,能够调合阴阳润化万物,具有为万物提供生命动力与源泉的无所不能的超自然功能。《管子・侈靡》:“玉者阳之阴也,故胜水,其化如神。”《周礼正义》“王斋则共食玉”,句下孙诒让注:“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可见玉为阴阳二气之精,具有能调和阴阳,化生万物的神奇功能,而死者入地主阴,故以阳气之精的玉殓尸,将玉H置死者口中就可以起到护尸不腐的作用。

汉人喜用玉敛尸,还因为他们迷信玉有沟通天地人神的特异本领。玉历来被认为是沟通人神的圣物而广泛用于各类祭祀活动中,死者口H玉蝉,也能在其灵魂升天,生命复生仙化的过程中发挥媒介作用。

3. 汉代崇尚慎终厚葬,生以事死,丧葬用玉浸以成俗,也是玉蝉大量被用作口冶的一个原因。

汉代尊儒,儒家极力倡导孝道,认为重丧厚葬是为了彰显孝行、教化生人,这种孝道思想及慎终厚葬理念深刻影响了汉代丧葬观,以致“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至于富者奢僭,贫者单(尽)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狂热的厚葬之风,就连家徒四壁、食不裹腹的人也耻于薄葬。汉代崇尚厚葬的另一个原因是汉人视死如生,玉器作为万物精华、珍稀灵物丧葬入殓,除前文述及的护尸不腐、导引灵魂升天的作用外,还应有供死者在生命彼岸世界享用的含义。目前已清理发掘的大、中型汉墓尤其是诸侯王墓中,多有大批玉器出土,足证当时丧葬用玉已成时尚,口H玉蝉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大量出现于墓葬中也是不难理解的。

(责编:蔚蔚)

上一篇:承传统笔墨之精华 开一代山水之新风 下一篇:奉贤寻宝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