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空间环境中的感知规律探析

时间:2022-02-04 12:23:52

室内空间环境中的感知规律探析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迫切需要对室内设计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才能支撑新形势下对室内设计的需要,室内空间环境中的感知规律便是室内设计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本文从感知规律的概念入手,通过分析感知内容及影响感知的因素,得出室内空间设计应符合人的认知特点及规律这一结论,提炼出符合人们感知规律的室内设计营造方法。

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各不相同,合理的室内空间氛围营造可以增强人对其的直观感受,最初的审美情趣来源于人的感受,人的感受受空间效果的影响与控制,空间的效果需首先满足使用功能,在此基础上去研究和分析人们对室内空间环境的感知规律。

影响感知的因素

1.尺度因素

空间的尺度不同,可以给人带来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当室内空间尺度较大时,可使人感觉空旷、开阔、私密性弱;反之则会给人带来狭窄、私密性较强的感受,因此,空间的尺度可直接影响到人对空间环境的直观感知。

2.高度因素

空间的高度可分为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对两方面,这两种空间高度形式对人的感知各不相同。相对高度指的是空间高度与面积的比例关系,相对高度越大,地面与顶面的吸引力越弱;绝对高度指的是以人为基本尺度,高度过高会使人产生空旷的感觉,高度过低则会给人带来压抑、沉闷的感受。因此要合理的规划空间高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形状因素

室内空间形状对人的感受至关重要,合理利用室内空间形状是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室内空间形状有很多种类,不同的空间形状给人的感受各不相同。高且窄的空间形状容易使人产生向上的牵引力,如一些宗教建筑就是利用此空间形状营造神秘的氛围,而一些细长型的形状如:环形、弧形、弯曲等形状则可以使人产生导向性的感觉,会产生一种方向引导的作用,展馆的内部空间形状就是利用了人的这一感知规律。圆形空间如:穹顶,会给人带来向心力,凝聚等感受。合理利用好这些室内空间形状,正确把握人的感知规律,会促进设计人本性的实现。

4.行为模式因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习惯,将不同人在室内空间中的行为习惯加以整理和提炼就是行为模式。行为模式通常表现为空间定位、人际距离和领域性三个方面。

(1)空间定位

空间定位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位置的选择,这与个人的行为习惯及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与其他人的行为习惯和定位选择有很大关系。比如在用餐时,大部分人通常会选择靠墙或靠窗的位置,但当自己想要选择的位置被他人占据时也会退而求其次。

(2)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分为亲密距离、公共距离等,距离的远近代表了关系的亲疏程度,越亲密的关系人际距离越近,同时人际距离还受到时代的发展及文化的影响。室内休息区座椅的设置要充分考虑人际距离的因素。

(3)领域性

领域性指的是个体空间,个人空间的界定各不相同,受到民族、文化背景、、社会阅历、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在设计室内空间时,要充分考虑个体领域性的因素,注重个人空间及合理的私密性营造。

5.心理空间因素

目前对心理空间的认知都借助于格式塔心理学,根据人的认知特性,心理空间可以分成气氛营造空间和实用功能空间两类。心理空间是一种虚幻的空间,有秩序的心理空间可以使人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抓住心理空间因素可以深入的研究人的感知规律。

基于感知规律的室内营造方法

1.营造领域感空间

领域感分为私密性和公众性两类,私密性的领域感空间具有安静和私密的特征,公众的领域感空间具有动态和公众的特性。领域感的营造要充分考虑影响感知的高度因素、尺度因素和形状因素。

2.合理利用弹性空间

弹性空间主要特征为动,主要指一些可以活动的顶棚、地面、隔断、墙体、灯具等。弹性空间的装饰效果极强,可以同时满足功能和形式美法则,还可以最大限度的进行调整变化,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因此要合理的设计和使用弹性空间。

3.营造多样空间形态

空间形态可以有多种组合方式,因此对空间感知规律的运用也各不相同,其分类方式主要包括:空间内空间、相隔空间、穿插式空间、邻接式空间等,空间形态组合主要是复合空间的组合,是由室内空间的功能联系特点决定的。

4.营造空间性格

空间性格是指不同的装饰风格和空间组合方式给人带来的直观感受,它是由影响人们感知的诸多因素在感知规律的支配下形成的。空间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空间的造型设计,同时又受到空间功能、尺度、色彩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结论

室内设计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体,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的感知规律和特点,深入研究影响人们感知规律的各种因素,将符合人们感知规律的营造方法用于实际实践中,这样能大大增强设计的实用性和设计效果。

(作者单位: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上一篇:探究室内设计中关于地面装饰材料的运用 下一篇:小户型居室家具设计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