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朝帝师一代书家

时间:2022-02-03 06:05:17

在晚清的官僚中,有一位状元出身,又子承父业先后担任同治、光绪两朝帝师,曾执掌朝廷多部的大权、两次担任军机大臣,并一手促成维新变法的重臣,他就是翁同。

翁同,清朝大学士,同治皇帝师傅翁心存的幼子。1830年生于北京,字声甫,一字均斋,号叔平,又号瓶生,晚号松禅、松禅老人。

翁同在担任帝师的同时,还被委以朝廷要职,先后担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等,并两次入清朝的最高决策机构军机处,直接参与了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决策。在担任刑部右侍郎期间,以参与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案为后人所传扬。

翁同在授读同治帝期间,从经世思想出发积极引导光绪帝关心现实政治,留心中外大事,学会独立思考,启发光绪帝关心洋务新政和海防建设,启蒙了光绪帝的改革思想,并力劝光绪帝变法。1898年,翁同起草了《国是诏》和开办大学堂的折稿,由光绪帝颁布,从此宣布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因此,康有为盛赞翁同铄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翁同授读同治帝的方法与慈禧太后希望翁同把光绪帝培养成绝对顺从她的儿皇帝、政治傀儡的想法大相径庭,致使“”发生后,慈禧迁怒翁同,于1898年10月21日下了道懿旨,将翁同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严加管束。这便是“两朝帝师”的政治悲剧。

翁同在京为官40多年,办事细致、为官严谨、治学不辍。陋室藏有翁同的手札,可以佐证。

弟:八九两卷刻样烦细校,今将底本两册,一厚一薄并送,即捡入墓铭拓本两份,并致调卿贤甥。

弟顿首

初五日

墓志,前所书极不惬意,今检去断,未可入石。又尽。

翁同在京为官期间曾两次告假回籍修墓,此札是否是在家乡修墓时写给族人的手札?我们无从考证。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读出翁同的做事风格和帝师的书法特色。

翁同的书法源自欧、褚、颜、柳、赵,而颜书的功底最深。早在游文书院读书时,他常去曾担任过内阁学士的钱泳府上讨教工书的道理和门径,钱泳的书法曾得到过成亲王永惺的亲授。钱泳的指教,对翁同觫的日后书法造诣影响较大。而游文书院的同学中还有后来成为大书法家的杨沂孙等人。在苏州紫阳书院学习时,翁同还结识了吴大、陆润庠、俞樾等一大批书法大家,临帖研碑,讨论交流书道是自然的。翁同三十岁以后,在朝廷中的地位逐渐加重,接触的书家、真迹、碑帖越来越多,对书法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尤专攻颜体,取其厚重,又兼学苏轼、米芾,是清朝学颜体最成功的一位书家。

1898年,翁同被罢官返乡后,借诗书排忧,“日临汉碑数十字,寒暑不辍”,他对前辈书家何绍基特别推崇,专心研究,还吸收刘墉、钱沣、赵子昂和董其昌的流畅、柔和风格,在晚年形成了独特的“帖底碑味”的“翁体”书法,被称为“乾嘉后一人”、“同光间天下第一”。陋室收藏的翁同簖书于壬寅年(1902年)的自作诗四条屏,充分体现了“翁体”的书法风格。其释文如下:

我初万里归,看子(氵复)行役。

薄官竟何成,离忧祗空积。

芳草一千里,莺飞巴子国。

出门(氵复)踟蹰,伤心满春色。

平生各蹇劣,湖海倦浮迹。

退无养生赀,进乏希世策。

壬寅秋九月瓶庐翁同徘

翁同返乡后,在亲朋、侄辈的资助下,在虞山西麓鹁鸽峰祖坟丙舍旁构筑“瓶庐”而居。手书这首五言诗时已是72岁的老人。翁同的晚年由于政治失意、精神紧张、生活清苦,健康每日愈下,于1904年7月4日逝世。终年74岁。

难能可贵的是,在腐败的晚清政府中,翁同赫廉洁自爱,是位清廉的高官。被革职返乡后,因被断了生活来源,生活异常拮据,除了亲友、门生接济外,为了应付日常开支,翁同只好变卖收藏的部分字画来维持生计,翁逝世后丧仪也极其简朴,后辈将两朝帝师安葬于其父翁心存的墓旁。

责编 唐陌楚

上一篇:牛年人更“牛” 下一篇:明代龙泉青瓷产品类型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