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之艳,艳至骨髓

时间:2022-02-02 09:28:02

钧瓷之艳,艳至骨髓

钧瓷的轻绝、雅绝、艳绝,可以比拟白先勇笔下的“尹雪艳”。白先勇将她那种素到极至的艳描绘得颇见功力,可是毕竟不如这均瓷的艳至骨髓。它无生无死,任是无情也动人了。

一、 “黄金有价钧无价”

“黄金有价钧无价”,钧瓷是中国四大名瓷之一,产于河南许昌之禹州市神后镇。禹州古称夏禹国,启大会诸侯于钧台,以钧台命名,窑曰钧窑。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所产钧瓷观之如景,叩之如馥磬,瑰丽夺目,浓艳晶莹,加之烧制难度,十窑九不成,钧瓷成为连城之宝,人们将它和玉器、金银并列,“钧与玉比,钧比玉美。黄金有价,钧无价,”被誉为国之瑰宝。

二、 “钧不随葬”

最早产生于唐代的钧瓷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唐、宋以后的帝王都把钧瓷列为御用珍品,相传唐玄宗曾下昭立令:“钧不随葬”,所以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也甚为稀少。世界著名的各大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亦寥寥无几。故传有“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雅堂无钧,不可夸富”之说。

三、“夕阳紫翠忽成岚”

在宋代五大名窑(汝瓷、钧瓷、官窑瓷、哥窑瓷、定窑瓷)中,钧瓷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等多种窑变色彩,红里有紫,紫中有蓝,蓝里泛青,青中透红,青蓝错杂,红紫掩映,宛如蔚蓝的天空中出现的一片彩霞,五彩渗化,交相辉映。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钧窑瓷器不但釉色绚丽多彩,周身还布满珍珠点、兔丝纹、鱼子纹、蟹爪痕和曲折迂回的“蚯蚓走泥纹”等生动美妙的窑变流纹。其胎质坚硬敦实,造型古朴典雅,釉色厚重艳丽,窑变色彩变化万千精美绝伦而为其特色,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后世的珍藏。

四、“老树发新枝”

钧瓷的制作工艺,自宋展到顶峰之后,各代都有其独特的工艺特点:北宋的雍容厚重、南宋(金)的玲珑自然、元代的奇幻斑斓都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不过,经过元末的社会动乱,人民离散之后,明清的钧瓷艺术内涵就开始衰落,到了晚清时期,虽然其间有人重新发掘烧制过一些均瓷产品,但在离乱之中钧瓷艺术几乎失传湮灭。直到解放以后,钧瓷艺术才焕发了新的生机。

新中国建立之后,人们在研究钧瓷艺术的同时,对其烧制工艺同样有强烈的探知欲。从钧瓷生产工艺的拉胚、制胎、上釉、托器、窑温等都有发掘研究的成果,对今天再现钧瓷艺术的光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反复研究和科学实验,能工巧匠们在古钧瓷工艺基础上创造出了众多的钧瓷产品,进窑一色,出窑万彩。品色最出色悦目的有朱砂红、梅子青、鸡血红、胭脂红、丁香紫、玫瑰紫、茄皮紫、葡萄紫、葱翠青、天青、月白等,且红里有紫,紫中有兰,兰中泛青,青中透红,五彩渗化,相映生辉。更令人叫绝的是,钧瓷经过窑变,釉面上自然出现一幅幅神奇画卷,有的似高峡飞瀑,翠竹生烟,仙台琼阁,有的如晨星满天,烟火怒放,龙凤飞翔等。其中带有云林层出、高山瀑布、河山相映中,老者过桥的那些具有窑变色彩图案的双龙瓶、双龙虎头瓶被誉为盖世珍品。

一件近乎完美的钧瓷花瓶,经过窑变后产生色彩被称为“雨淋墙”或者“孔雀开屏”――浅蓝色的釉面上自外向内均匀分布着从大到小的艳丽色斑,而局部若斜雨稀疏濡湿了的淡蓝色墙壁,若从中心看又似孔雀开屏般美丽自然。碗口线形清晰,釉面均匀厚重,棕毛孔若隐若现,蚯蚓走泥纹清晰细小……

钧窑瓷器丰富多彩的铜红窑变釉的成功烧制,使其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达到了类翠似玉赛玛瑙的美丽程度,形成了钧釉无可比拟的独有特色,确有巧夺天工之美,彻底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一览无余的单色格局,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装饰的内容,并为今后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中国青瓷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在我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一篇:日本爱情旅馆,找回享乐空间 下一篇:婚姻物语:西式麦当劳vs中式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