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造林绿化工作调查报告

时间:2022-02-01 02:11:03

关于造林绿化工作调查报告

摘 要:四平市克服了诸多困难,造林绿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胜利。针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及时调整主攻方向、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使造林绿化工作出现了新变化,呈现了新特点,实现了新突破。

关键词: 成效;特点;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72 文献标识码:A

近2a来,四平市克服了造林用地少、投入渠道窄、工作任务重等诸多困难,取得了造林绿化工作一个又一个新胜利,涌现了一个又一个亮点和典型。

1 工作成效及主要特点

2011年以来,四平市进一步加快了城乡面貌三年大改观进程,深入组织实施了“四绿工程”,完成各类造林绿化总面积3.03万hm2,投放各类苗木3700多万株,投入资金3.82亿元,造林成活率平均达到95%以上,超过前5a平均水平近10%。

针对新的造林绿化工作形势,及时地调整主攻方向、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造林绿化工作出现了新的变化,呈现了新的特点,实现了新的突破。

1.1 领导重视程度高

四平市委、市政府对绿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往年,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亲自上阵,靠前指挥,亲力亲为,并多次听取造林绿化工作汇报,实地检查造林绿化工作。国家林业局相关领导和省林业厅主要领导亲临现场检查指导,都对四平的绿化建设提出了宝贵意见。2a来市5个班子领导5次参加义务植树,打破了以前每年只参加1次的常规。先后出台了《四平市第二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四平市三北五期重点建设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四平市三北五期重点建设区规划》等10余个文件和规划,使四平市绿化建设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轨道。

1.2 任务责任落的实

在每年召开的四平市林业工作会议上,市政府都要与各县(市、区)政府、各相关部门签订绿化责任书,把造林绿化的任务和责任固定下来,纳入干部考核内容。每年都召开市绿委全体会议,将工作任务和责任层层进行分解落实。2012年春,完成栽植各种树木12万株,是计划的2倍,实现了5年任务3a超额完成。涌现出了西南城郊森林公园屏障绿化、两河四岸景观带、紫气大路和开运街街路绿化、英雄街和谐家园和平东街海银小区绿化、吉林师范大学和四平职业大学庭院绿化等一批城区绿化先进典型以及双辽市南大路、梨树县经开大路、公主岭城南路为代表的县城绿化典型;以梨树县十家堡镇绿化为代表的乡镇绿化典型;以铁西区团山子村、梨树县马家油房村、铁东区郭家村胡家店屯、辽河区双山鸭场为代表的村屯绿化典型;以公主岭市公放路、铁东区东张路、伊通县九开路伊通段为代表的村村通绿色通道典型。

1.3 机制创新效果好

进一步创新了融资机制,拓宽了融资渠道,在投资机制和造林推进模式上发生了4个转变。由造林重点工程专项投入为主向财政、专项、社会多渠道投入转变,由春季造林向春秋2季造林转变,由造林、栽花、种草相结合向以栽树为主转变,由常规造林为主向以项目带动为主转变。创新绿化用地机制,采取清、租、征的办法解决绿化用地不足的问题。2012年,四平市实施了“森林资源保护突破年”活动,重点开展了林地清理整顿专项行动,共清理出林地2.3万hm2,为进一步拓展绿化用地奠定了基础。

1.4 社会参与范围广

开展了百名局长、百名副局长、百名科长、百名科员、百名企业家、百名官兵、百名青年、百名妇女、百名村干部、百名学生“十个一百”义务植树活动和“一个家庭一棵大树”、“庭院单位五人一棵大树”活动。民政、共青团、妇联、教育等部门发起了栽独生子女树、新婚夫妇林、“相聚团旗下 同建共青林”、“建设秀美家园”义务植树、高中毕业生“栽下一棵树、感恩家乡情”、“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等各种倡议开展主题义务植树活动。造林季节四平市日均上工人数达3000多人次,高峰期每天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超过5000人次。2a来,四平市完成义务植树1010万株,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通过调查,深切感受到,在新形势下加快推进生态建设,必须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团结带领全党全民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真正发挥好政府抓好林业建设这项公益性职能;必须建立起以公共财政为引导,公共财政投入、专项资金投入、企事业单位投入和民间投入相互融合的投资机制;必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造林用地、苗木和资金问题。这些经验,既是各级林业部门和广大群众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也是今后造林绿化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存在2方面问题:造林用地的瓶颈性制约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主要原因是农林荒山荒地已经消灭,四平市作为粮食产区退耕还林难度很大,国家和省下达的低质低效林改造每年计划较少,导致持续新增造林面积、提高林分质量的难度都很大。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国家财政对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专项资金投入难以满足造林任务需要,基层由于财政状况紧张配套资金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不得不占用其他专项资金用于造林;社会长效投入机制由于采伐限额的控制、优惠扶持政策的缺乏难以在短期内形成。

3 几点建议

3.1 建立公共财政长效投入机制

林业的公益属性决定了生态建设必须要依靠公共财政的有力支撑。各级财政应该大力争取国家生态建设资金,并把生态建设支出纳入预算,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引领更多的专项资金、社会资金进入生态建设领域。

3.2 出台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投入

按照“谁造谁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制定扶持政策,将采伐指标、生态项目、扶持政策向造林大户倾斜,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广大群众认养认治;兴办家庭林场、股份制林场,通过建立和完善林业要素市场,促进林木进入市场流通,使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在参与造林绿化的同时,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3.3 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林力度

对坡度较大的耕地、山顶上的耕地、风口区的耕地以及重盐碱地和风剥地等生态脆弱区继续实行退耕还林,防止出现林草退化而导致新一轮的生态危机。

作者简介:刘士文(1963-),男,林业工程师,研究方向:造林绿化,营林生产。

上一篇: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下一篇:浅析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