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性艾滋病”恐慌何来

时间:2022-02-01 09:26:58

4月4日,香港媒体《东方日报》以“惊世阴滋病杀入港”为题,以头版篇幅报道称“中国大陆近期暴发一种被称为‘阴性艾滋病’的神秘病毒”,并称这种病毒的感染途径与艾滋病相似,至少有六个省市发现该病毒,患者多达数千人。4月5日,该报继续以“阴滋病劲过爱滋”为题推出“神秘病毒系列之二”,称这种未知“病毒”能够经由“飞沫传播”,已“极速扩散”。

2009年,“阴性艾滋病”曾经有过较多的报道。当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相关专家开始与自疑“阴性艾滋病”感染者接触,并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结果已于2010年底发表。

但随着香港媒体的夸张报道以及微博消息的快速传播,4月4日,还处在清明假期的人们开始害怕,似乎一场类同于SARS的疫情又要来临。

4月5日,卫生部发言人邓海华通过《京华时报》透露,“阴性艾滋病”只是恐艾症状,根本没有什么未知病毒。卫生部将于近期就此事相关调查结果并辟谣。

“病人”杨诚

对于杨诚来说,2010年7月9日是生命中的转折点。这一天,他经历了一次高危暴露,随后出现“阴性艾滋病”症状。

电话那头,现年27岁的杨诚对于“感染”原因十分肯定,尽管出现的症状并无特异之处。

“第二、第三天,症状很快就有了,所以没法与其他疾病联系起来,只能认定这些症状与那次高危有直接关系。”杨诚告诉《财经》记者,很多像他一样的人也是在一次高危暴露之后,迅速出现了很多症状。

按照杨诚的描述,这些自疑感染者大多具有舌苔白腻、关节痛、肌肉痛、口腔溃疡、荨麻疹、腹泻等症状。

在九个月的“感染时期”,杨诚觉得每一天每一段时间症状都在变得更加严重。“前天晚上腹泻了七次,今天也腹泻了三次,浑身荨麻疹。”不过,杨诚并没有针对性用药,而是任由这些症状在其身上反复发作,因为据他了解,“只有在疾病晚期,这些症状才会是持续性的。”

像杨诚一样怀疑自身得了“阴性艾滋病”的“患者”通过一个叫做“生命之声”的论坛保持联系和信息共享。论坛的首页图片是一枝被捧在双手中的蜡烛,图片上的文字“网聚病友的力量,科学收集病情,向世界传播我们的声音”,表达的是杨诚们的期望。

论坛公告的第一条是呼吁“病友”登记“疑似传染病患者基本信息档案表”。杨诚说,目前已收集到的“确定感染者”信息大概有200多例,而这只是整个社会上“全部感染者”的“冰山一角”,他认为整体的“感染者”数量不可估计。

医学界的调查

早在2009年,医学界就已介入对“阴性艾滋病”自疑感染者的调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正是调查组的负责人。在持续两年的调查期间,他共计给“阴性艾滋病”自疑感染者群体公开回复了五封信函,最早的一封回复日期是2009年7月18日,最晚的一封回复日期是2010年5月31日。

在第一封信函中,曾光告知“阴性艾滋病”自疑感染者其助手的网络qq号以及办公电话,希望能够获得真实的资料。

2009年10月30日,在从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得到经费支持后,曾光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始招募60名“病友”分期参加研究,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即是委托中国最权威的实验室对“阴性艾滋病”自疑感染者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做出决定性的复测,同时,这项研究也联合地坛医院的临床专家和其他专家共同对病友进行临床检查,由后者提出诊疗意见。

在网上公布征集“自疑HIV感染者”来北京检查的通知后,报名者仅有88人,最终筛选出59名自疑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

在这项研究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研究所张智清研究员所负责的研究内容,是确定自疑感染者是否感染了某种病毒。

检测结果显示,59名自疑感染者既没有感染HIV病毒,也没有感染XMRV病毒。XMRV病毒的全称为“异嗜性小鼠白血病相关病毒”。2009年10月,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慢性疲劳综合症可能由XMTV病毒引起。

慢性疲劳综合症是一种临床表现为极度疲劳、微热、咽痛、淋巴结肿大、体力差、精神抑郁的新疾病,因为其症状与自疑感染者的症状有所吻合,研究人员当时也把这种病毒的检测列入其中。

张智清告诉《财经》记者,实验室检测的结果并没有发现任何已知病毒,对于未知的病毒“不好排除”,但他强调说,未知病毒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这些都是分散的病例,没有一个人传人的过程,病毒传染的可能性不大。”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科主任李兴旺、宋美华两位医生则负责59名自疑感染者的临床检测部分,包括常规体检、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以及性病艾滋病特异性检查。检查结果表明,59名自疑感染者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少数生化检查异常者,亦与其主诉的临床症状不相符合。

最终调查结论认为,从躯体症状和神经性症状两个角度进行评估,59名自疑感染者的主要病因是精神因素所致。

2010年春节前夕,曾光以第三封信的形式告知“阴性艾滋病”自疑感染者群体,临床专家没有发现任何人有影响生命的疾病,而且“病友们”的主诉与医生的查体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相差悬殊。在信函结尾,曾光呼吁自疑感染者群体“与家人欢度新春佳节”。

不过这些检查结果并未消除部分自疑感染者的疑虑,他们转而相信,自己所感染的可能是某种未知病原体。

杨诚表示,希望有关部门不要以精神因素把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疾病平息掉,而应组织更多的科研机构、临床医学专家、病理学家进行攻关。

无可解释的群体

2010年5月12日,曾光向自疑感染者群体发出了第四封信,信中,曾光提出了十个问题,并详细解答了关于传染病的诊断标准、判断依据等科学知识。

曾光指出,没有在自疑感染者群体中发现患有传染病的证据,即使是者群体,也没有比这些自疑感染者群体更早出现如他们所形容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艾滋病感染者不可能如同杨诚一样在一次高危之后即出现发病症状;另外,如果这种传染病真的可以通过空气传播,那么社会上患者应该比比皆是,而绝不会是目前这种情况。

除此之外,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临床组组长李太生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桂希恩教授分别从各自的角度给出了看法。

李太生举例称,他曾接诊过一位患者,自称传染了其妻。在李太生让患者带其妻前来并单独对其妻问诊时,该患者的妻子却说她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因为患者本人每天强迫其妻认同被传染,其妻才以承认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安抚。

在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的网站上,还公布了两位自疑感染者走出阴影后的经历自述。

不过这些都没能完全解除所有自疑感染者的疑虑,2010年10月、2011年2月底,杨诚等其他各地的自疑感染者共计十余人赶到北京卫生部上访。

无论是卫生部办还是杨诚等人,均不愿意把这两次上访称为“上访”,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疑似传染病,作为公民,有责任也有权利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不明传染病的疫情,这是我们的权利和义务”。

不过,两次上访的答复都没有得到预想中的结果。为了避免所反映的事情再次“石沉大海”,从去年底到春节过后,在部分人的发动下,很多自疑感染者开通微博,在微博上描述自己的症状,由此引起了更多媒体的关注。

“恐艾症”由来与治疗

2010年12月,曾光及相关研究人员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指出,59名自疑感染者均不存在HIV感染的证据,也未发现可以解释其症状的传染性疾病存在。

“恐艾症”是指非艾滋病患者误以为自己患了艾滋病而产生的恐惧综合征,属于一种疑病症。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艾滋病后不久,“恐艾症”就曾在西方国家流行,之后逐渐平息。

研究者们认为,自疑感染者群体正是恐艾症在中国流行的新形式,其“新”在于网络对这一群体的影响。

曾经在广东医学院任职的高级心理咨询师胡连新告诉《财经》记者:出现这类疑病症症状,“患者”一般具有几方面的条件:一是器质性基础,即“患者”大脑与一般人存在一定的功能差异,有着多疑的性格;其次是“患者”对艾滋病的发病症状有较多的了解;然后是患者在身体和心理状态都不太好(比如压力太大)的条件下,刚好碰上了危险。

“心理暗示对生理的作用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强烈得多。”胡连新说,对于一些人来说,单纯的自我心理暗示足以导致其出现类似艾滋病发病时的生理症状,“尤其是一个人的皮肤,很容易受情绪左右,心理暗示完全可以导致其在短时间内出现溃疡症状。”

而同类“患者”一旦联系构成群体,则容易相互加强这种心理暗示,形成群体性癔症。

所谓群体性癔症,是指某种与精神相关的因素在许多人之间相互影响而引起的一种心理或精神障碍,其特点便是人群之间的心理问题会因相互影响而增强。2005年6月发生于安徽泗县的甲肝疫苗案,事后调查证明其存在一定程度的群体性癔症现象(并不排除甲肝存在问题的可能),接种疫苗的学生相互受影响,从而表现出比“问题疫苗”所致更严重得多的症状。

研究表明,自疑感染者一直通过网络聊天室及论坛进行各种所谓“病毒变异”“未知病毒”的信息交流, 有的“自疑HIV感染者”去做各种检测,然后把检测经历及结果发到网络,很快就会有其他自疑感染者进行追随,去做相应的检测。

自疑感染者还在网络上“家属被感染”的信息,引起更大的恐慌,对心理脆弱的自疑感染者带来更大的冲击,导致他们开始怀疑家人也被感染,于是又纷纷在网络上自己家人均已发生“感染”的信息。这种类似洗脑式的信息传播,最终使自疑感染者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心病心医。胡连新介绍说,对于这类病人,心理医生采取的是根据不同病人的发病过程进行个性化干预治疗。“治疗得当的话,一两天就可以痊愈。”

但一旦心理医生与病人不匹配(这是心理干预中可能出现的一种现象,即使是很有名的心理医生,也可能不被某一病人接受,造成这种“不匹配”),则治疗就很难产生效果。

疑病症不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但危险在于,这类“病人”如果一直得不到有效干预,则可能会产生一些极端行为,比如残害自己身体或者报复社会。

2011年,在自疑感染者群体的强烈要求下,将血液样品送往国外做相关检测的申请得到批复。3月,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的网站消息称,刚刚接到美方实验室传来的消息,截至目前他们已完成三分之一样本的检测工作,尚未发现存在病毒感染。

然而,杨诚等人对此结果仍表示质疑。他们还在继续接受各方媒体的采访,希望国家能够正视这一“传染病”的存在,只要能够正视这一“传染病”,至于病因是否能查出来、查出来之后能不能治疗,他们表示都能理解,并死得“安心瞑目”。

另一方面,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则表示,“阴性艾滋病”在网上已经炒了好几年,根本没有什么新的未知病毒。“不能因为某个媒体报道了,这件事就似乎真有了。”他希望媒体报道不要以讹传讹。

上一篇:“量化”输入型通胀 下一篇:微博“钱景”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