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豆夜宵”打造“深夜帝国”的商业逻辑”

时间:2022-01-31 11:17:48

拼豆夜宵”打造“深夜帝国”的商业逻辑”

加班到深夜,是创业者李哲的工作“常态”。然而,每当深夜饥肠辘辘之时,打开外卖平台,往往只见肯德基、麦当劳两位大叔的身影,其他餐馆早已打烊。更何况,北京一到冬天,寒风凛冽,再饿也难有出门觅食的动力。

前创业项目陷入瓶颈的李哲,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夜宵外卖!他认为,创业必须要找一个“大市场里的细分市场。”他立即进行市场调查。随后的一系列结论都印证着他的观点。

2013年,夜宵还是空白市场,只有零星小餐馆、小商家能营业到晚上十一二点。

而看未来,比之上一代,85、90后夜生活更为丰富,夜间生活服务需求也有潜力。同时相对白间外卖,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

拼豆夜宵,开始成为李哲的新创业项目。而事实证明,拼豆夜宵从成立以来,一直维持着比白间外卖高得多的客单价,而这也使得拼豆夜宵的现金流较为充裕。

深入线下,先重再轻

在拼豆夜宵之前,李哲的创业项目是小区问问,通过互联网平台连接小区周围商家,为小区住户提供日常生活上门服务。然而,这些商家多为夫妻店,即使有意愿,也缺乏提供上门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作为一个平台,小区问问对他们毫无约束力,服务问题自然无法解决。

“要提供一个有保障的服务,需要有自己的服务支点。”李哲反思,上次创业失败,主要原因就在于一开始就做平台。前期做平台虽然门槛低,模式轻,可以走得很快,但弊端也很明显,服务没有保障,公司走不远。

这一次,李哲决定自营。所有的环节,自己先扎进去,在此过程中,通过提高效率,从而让平台变轻。

李哲从线下开始干。他在线下布局总仓和门店,总仓负责对接供应商,供应商进行前期的标准化粗加工,而门店负责非标准化加工,以及配餐、配送。采购、加工、门店管理、物流配送等,互联网餐饮的每个环节,李哲都组建自己的团队,而核心高管,也不停客串到各个环节,甚至拼豆夜宵的头一百单,皆由核心团队配送。

在实践中,李哲开始逐步深入互联网餐饮。

一开始,拼豆夜宵最初的五家店,由每个核心成员各负责一家。但随着业务量增大,管理方式显得捉襟见肘。为此,李哲从肯德基、吉野家等传统餐饮连锁引进专业人才以及相应的管理体系。在这基础上发挥互联网企业的优势,通过系统对管理进行量化。例如:对门店效率、投诉率、客单率等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深入品控、供应链、物流等环节,以此提高效率。

开放线下,让模式变轻

2013年底,拼豆夜宵的第一个App上线。2014年实现200万元营收,2015年则飙升至2000多万元。2016年,李哲预计能实现8000万元营收。开业三年,拼斗夜宵也只有30家门店。和其他互联网公司相比,这个速度跑得不算快。其原因就在于,线下模式太重。

店铺从选址、改造到开张,通常需要两三个月。通过三年的探索,门店从选址到布局、装修,运营管理,拼豆夜宵都已自成体系。同时,通过自营进行的深耕细作,拼豆夜宵在门店、供应链、物流、品控方面都建立了自己的体系和优势。这已经是一套标准化和可复制的体系了。

是时候加快速度了,而开放合作的时刻已经到来。

“将最重的线下部分开放出去,让其他人进来,我们提品研发、供应链对接、工艺管理、技术平台、营销工具等服务。”李哲向《中外管理》阐述他商业逻辑的最终目标。

但与传统加盟的方式不同,拼豆夜宵并非收取一次性加盟费,而是与加盟商进行长期的利益绑定。风险与成本共担,加盟商的收入与业绩、发展挂钩,而前期拼豆夜宵还会扶持这些加盟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

“只有大家都好,拼豆才能做得更好。”李哲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从用户需求出发,拓展消费场景

2016年6月,拼豆夜宵开始扩展品类,加入火锅、酒品等夜间外卖,同时在北京、上海某些门店还开始尝试下午茶以及西式快餐。

拼豆夜宵是否已经偏离初心?李哲否认这种说法,因为拼豆夜宵在品类和消费场景上的扩充,既基于用户需求,也基于拼豆夜宵自身的资源和能力。

从用户需求考虑。外卖对于用户来说,永远是多样化的选择。用户选择品牌时,会有对应的标签,吃火锅、烧烤、夜宵,他们对应的是聚焦的场景需求。一家企业不可能用一个品牌覆盖大部分用户大部分场景,因而一定是品牌矩阵,覆盖不同用户不同场景,甚至是不同等级的需求。

从自身运营角度出发,拼豆夜宵的研发、供应链体系如今已很完备,总共100多个SKU(库存量单位),白间的火锅、快餐、西餐如果不利用起来,产能就会不饱和。同时门店的基础设施在白间也处于闲置状态。在共享基础设施的前提下,挖掘其他场景需求,提高订单率,就会提高效率以及利润率。

然而,做多个品牌是否会影响资源的聚焦度?李哲承认的确如此,但拼豆夜宵首先关注的是目标用户――85、90后年轻白领,而非覆盖所有用户,他们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而拼豆夜宵针对他们不同的需求,推出不同品牌。

用整体运营效率构建“护城河”

晚上8点以后的订单,占据整个外卖市场的20%,规模可达几百亿,这样的前景吸引了众多淘金者的进入。那么,拼豆夜宵如何面对他们的竞争?“护城河”是什么?

李哲的答案是:“打造整体运营效率。”

互联网餐饮对团队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具备线上运营经验,线下的环节更是复杂,菜品研发、供应链管理、门店管理等,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打折,才能确保整体的用户体验和品质。

每一个环节都不存在绝对的竞争壁垒,但一个企业的壁垒恰巧就在于综合运营效率。在同等规模下,供应链的利用率、门店的成本结构,包括物流的配送效率以及各种成本,李哲认为,由它们构建的运营效率才是绝对的壁垒。

要达到这种运营效率,前期要有大量铺垫,从硬件到管理软件,都要做大量工作和优化。而新加入的企业,只有达到相同,甚至更高的运营效率才能超越拼豆夜宵。

接下来,拼豆夜宵要做三件事:一、对模式和系统继续优化。二、在进一步扩张时,门店管理采取合伙加盟,甚至城市加盟的方式。三、2017年挂牌新三板,让公众和合作伙伴看到拼豆夜宵是用心做服务和产品的企业。李哲对拼豆夜宵的未来,可谓踌躇满志。

上一篇:未来值得期待 下一篇:小学语文拓展延伸中教材文本“剩余价值”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