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职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时间:2022-01-31 10:08:58

浅议中职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摘要: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是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处理成长、学习、生活、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从事心理健康课的教师,要不断充实心理健康知识,并探索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职学校 心理健康课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在中职学校,学生突然情绪失控,以过激的言辞、不计后果的肢体行为来发泄自己情绪的现象常有发生。学生情绪爆发后,常常会造成同学之间产生经济纠纷、人际关系紧张、心理负担加重的后果。笔者通过对所在地区的职业学校进行调研时发现,平时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教育的学校或家庭,学生控制情绪的能力就比较强,而且能促动学生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的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009年秋季,我校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必修德育课程纳入课程教学计划中,教学宗旨是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处理成长、学习、生活、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笔者身为心理健康课的施教者,在不断提升和充实与心理健康相关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在探索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师要明确课上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与课下找学生谈心的本质区别

中国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欧洲、北美、日本相比较,起步比较晚,前些年,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各类学校增设心理辅导员,建立心理咨询室,多数学校将校医或医务室功能转型为心理咨询服务,从效果看,没有发挥作用。如今,中职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的德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引起社会关注的体现。那么任课教师,就要以一种全新的专业视角来充实自己,要在思想政治学领域向心理学领域拓展的过程中,不断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找准方法,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哲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理念。在心理健康课上,要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向学生解答心理迷惑,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目标和责任意识。因此,施教者要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有的任课教师误以为心理健康课就是与学生谈心,做思想工作,这就偏离了教学大纲的宗旨。与学生谈心包含心理辅助的成份,但不是传授基本心理健康知识。

二、中职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重在体验和调适

心理健康课上,教师向学生传授的基本知识主要有健康意志、健康情绪、完整人格、正确评价自我、良好地适应能力、和谐人际关系等。在构思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接受能力的情况下,大胆启发和鼓励每一名学生观察、收集、归类发生在自己、家人、同学身上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边讨论边学习中,感悟和体验健康情绪对自我成长起到的调适作用。

2.心理素质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

中职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技术技能,也要接受职业素质的培训。心理健康课恰好能通过创设和假想工作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真实的情境模拟,体验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师傅、普通工人、学徒工的角色,并在角色互换交流中,体验岗位工作职责和人际交流技巧。

3.关注全体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心理健康课课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动是非常显眼的教学环节。但学生因个性差别,往往性格外向的学生逐渐成为活跃分子,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出鼓励内向和不爱发言学生互动的环节,让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都得到提升。

4.发展与预防、矫治相结合,立足于发展

心理健康课教师,平时应多与班主任沟通,了解班级学生思想动态。记得笔者在与班主任老师聊天时,得知小宇同学正因没有处理好早恋问题与家长和老师闹情绪的信息后,就在课上积极鼓励小宇参与“悦纳自我、和谐相处、快乐生活”的话题互动,课后小宇偷偷的找到我说:“老师这节课我好像明白了许多事情,我不会再做傻事。”小亮同学因平时表现懒散,影响了班级荣誉,所以班级同学都孤立他,我就让他做课代表,协助我整理归纳班级同学自我剖析材料,他在这个过程中对班集体荣誉感有了感悟,意识到自己平时总是把个人的私利看得比集体利益还重,导致同学对自己产生了意见并受到大家受孤立,在课上他通过与同学讨论,诚恳地表达出对集体的歉意,并立志改正,得到了班级同学的谅解和掌声。

三、中职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方法

1.情绪激励法

中职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所以对新课程求知欲比较低。心理健康课怎样上好第一节课、怎样实施课前导入十分重要。为此,我在实施教学时采用了情绪激励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每节课的开始,都以师生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快乐情绪。如下午的第1节课,课前一起唱《幸福拍手歌》,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中,把中把学生的神经调动起来,赶走睡意。如果是上午的第一节课,我会大声的问全体同学,今天你努力了吗?要求同学统一回答的答案是:“是的,我一直尽着最大的努力”。因此说,情绪激励法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2.讨论法

它是心理健康课上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上就能接受新知识并内化为主观意识,控制心理情绪。教师在设置讨论题时,要有针对性,要带着解决什么问题,最终能达到什么样的预期教学效果来设计。例如,药家鑫案件,如果让学生讨论:“药家鑫是否应该得到宽恕和谅解?”就脱离了教学目标。如果从药家鑫为什么会从一名大学生退变为凶犯进行讨论?就可以使学生从心理层面和角度去思考,能讨论出新意。

3.情境表演法

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指导学生以情景剧、小品等形式展演案例,让学生身处具体场境中,可以眼看、耳听、鼻闻、手触,通过各种感官吸收信息,从而掌握基本的心理知识,用于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课堂效果最佳。

4.分析法

是以某种现象或事件为分析对象,引导学生对事例进行分析、讨论、思考和归纳。在事例选择上,一要体现时代感,二要贴近学生的身心,三要有社会性。这样才能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把“知、情、信、意、行”的教学目标完整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通过体验、分享等形式掌握知识、提高素质。

5.谈话法

是指在心理健康课上,教师在课前精心地设计3至5个话题,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谈。心理健康课运用谈话法教学时,与实施其他教学法是有区别的,在课上必须要体现出师生关系的平等。所以,我在实施谈话法教学时,首先要调整教室桌椅的摆放,将成行成列的桌椅围成一个圆桌体,教师不是站在讲台上授课,而是坐学生中间,将事先设计好的话题抛给学生,彼此交流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学生回答问题可以由一个人回答,也可以大家互相补充。学生回答问题时不需要站起来,师生之间平等交流,不受任何拘束。

参考文献:

[1]王晓燕.走向教育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2]俞国良.心理学健康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湖南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下一篇:农村中职学生流失原因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