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窑古韵 第6期

时间:2022-01-30 02:51:37

山东博山历史悠久,煤炭、陶瓷、琉璃三大支柱产业颇为兴盛。而白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开始制作陶器,到了宋代瓷器生产即著称于世。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之后,明清时期的博山逐步发展成为山东陶瓷重要的集中产地和销售中心,产品白釉、黑釉、雨点釉、茶叶末釉及雕塑器驰名山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博山的陶器业主要用人占土作原料进行烧制,以粗陶器为主,又分黑陶、白陶两大类。建网后,随着设备的改善、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烧制器具的更新换代,逐步以细陶取代机陶、以瓷代陶。

1931年博山民窑场已有129家,窑炉156座。“九・一八”事变后,因销售受到影响,产业窑炉锐减到90座:当时的窑场遍布城区四方,窑炉终日烟火不断,可谓红红火火。其制作工艺从手工业逐步发展成为作坊生产,兴建了各式各样的窑炉,窑形多为圆窑、锦窑和烤花窑。当时曾有一地方官描述:“颜神之山,厥土坟而埴,宜陶、陶者以千数”。说明当时颜神镇的工商业盛况空前。博山的窑场、窑炉主要分布于北岭、五龙、大街南首、八陡、窑广、福山、山头、李家窑等地,仅兴建在山头地区市场的圆窑就多达140余座,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陶瓷之乡。

陶瓷的烧制模式,从旧时的上窑、窑、圆窑,到20世纪日80年代初期,陶瓷烧结有了很大的飞越,逐步演变为滚窑、方窑、隧道窑,而烧结的燃料则从最早的燃柴、木炭、煤,逐步发展到燃油、燃气。博山大多闸间歇式圆窑烧瓷,在山头等地区使用这种窑炉有近下午的历史。这种窑体呈圆筒形,球冠形窑顶,中间留一处大眼孔,窑前设一窑门,窑后设两根烟囱,两烟囱的窑顶处留一“锥窗”。窑内前身为火膛,后为窑台,前高后低。圆窑的烧成全凭经验操作,火候分小火、小火、大火三个阶段。烧成时间而因窑内容量和煤质而定。大型窑一般烧至五,六天,最多七天,中窑一般烧至三、四天,小窑烧至两天即可。烧成窑温可达1300℃左右,窑内温差很大,一般在200左℃右,就能适应烧制耐火度不同的陶制品。旧时博山地区的窑业均为个体民营作坊式手工业,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大多转为公私合营性质的半机械化生产。此后博山的陶瓷业飞速发展,而这种圆窑越来越不适应烧制高档次的陶瓷器。1963年,山东博山陶瓷厂建成第一条简易煤烧日用陶瓷隧道窑投入生产。经过不断革新,隧道窑的筑建不断增多,到了1985年,圆窑烧成的使用全部被各式各样的现代化隧道窑所替代。

沧桑岁月,斗转星移,千年时光一晃而逝。时至今日犹存的古窑,历经千年的烧结后,致使大多窑体裂痕斑斑,形似无数热量的喷吐,同时也是向世人进行着遥远的对话。这些古窑遗迹既是一种时代产物,又是―种悠扬的古风情韵,给世人留下了一缕缕无限的遐思。

上一篇:鱼山曹植墓 下一篇:感悟齐辛民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