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特定项目中有机物检测技术的探讨

时间:2022-01-29 02:05:24

地表水特定项目中有机物检测技术的探讨

【摘 要】对109项特定项目中有机物的检测,主要应该考虑设备、资金、人员、技术等方面的因素,技术方面又包括前处理方法、检测方法、标样、人员培训等。本文针对以上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特定项目;有机物检测;问题的探讨

本人多年从事有机物项目的检测多年,本文就109项定项目中有机物项目的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1.需要注意的方面

有机物监测的开展需要在设备、资金、人员、技术等各方面做好周密的准备。有机物检测主要分为几个部分:(1)前处理方法、耗材、实验准备;(2)标准溶液、标准样品、内标、标准曲线;(3)上机检测;(4)后处理(数据处理,形成实验报告);(5)人员培训;(6)设备维护。

2.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2.1方法陈旧

GB3838-2002标准实施已经十年了,十年间国内外科学技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标准中所列出的监测项目是否也有调整一下的必要。

国家虽然有《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全国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监测调查作业指导书》、《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分析方法》,但其中有些方法已经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实验方法是指导技术人员进行操作的,应该具有前瞻性,先进性,可参考性,可操作性。特别是其中前两本方法中,在毛细色谱柱比较普及的今天,很多方法还停留在使用填充柱的层面,色谱条件也是使用填充柱时的参数,新版书里面的方法有些和旧版相比几乎就是只字未改,如果有要使用填充柱的大可去翻阅旧版书。

2.2有机溶剂有毒性,应该减少或避免使用

有机前处理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有机溶剂,而有机溶剂又分为高毒性、中等毒性和低毒性的,而以人为本,就是应该在能够保证萃取效果的同时,尽量不使用、少使用有机溶剂,能使用低毒性的不使用高毒性的。

2.3液液萃取有弊端,固相萃取等可替代

传统的液液萃取法使用了大量有毒溶剂,破坏环境,有损健康,操作复杂,费时费力,易产生乳化现象,精密度差,难以实现自动化,不能进行即时检测,样本成分较复杂时,需要有进一步地净化,浓缩时易导致被测物损失,不适合大体积样品的处理。很多其它的前处理技术已经很成熟,固相萃取法也已被普遍采用,很多选择性较好的固相萃取柱也相应的开发出来了,应该尽可能替代液液萃取法,固相微萃取技术也应得到提倡。

2.4开发采用先进方法

国内外技术人员从事有机物检测方法研究的很多,有些也是经过了实验室充分论证过的,发表了论文,大可实行拿来主义。有法可依才是重中之重,国家级、省级和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实验室在仪器设备、经费以及人员水平上占绝对优势,因此国家应组织相关部门大力开发检测方法。有机物检测的特点是类别繁多,化学性质各异,从而前处理方法各有不同,检测设备也不相同。

109项中60多种有机物应该合理地分类进行检测,因为检测项目多,前处理占检测工作的70%,工作量大,所以在保证检测效果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的减少实验人员的劳动强度,简化处理方法,尽量低毒,机械化,自动化,减少人为因素引入的误差,把这些项目主要分成几种前处理,比如半挥发性有机物、挥发性有机物、有机磷农药、利用顶空进样的归在一起,等等几类,实在不能归到一起的单做也要尽量简化前处理步骤。最后哪些项目用液相色谱、液质联机、气相色谱、气质联机、用什么检测器、用什么色谱柱再分类检测。标准的不统一就可能导致现在各站各自为政,想怎么检测就怎么检测,比较混乱。

国家已经给113个重点饮用水城市配备了大量的监测设备,设备方面已经达到基本统一,检测方法完全可以针对仪器进行方法的提供。国家应该制定出与时俱进的方法,可以把几种不同的方法列出来供不同的监测站采用,每种方法相应地列出几种适合当今常用监测仪器机型的条件,比如国家普遍配备的是岛津的气相色谱和气质联机,很多站还有安捷伦的仪器,实验方法中就可以把这些仪器所应该设定的条件都提供出来。首先应该让实验人员按照一套标准的方法去进行检测,而不是自己随便采用各种论文以及其它行业推行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全国有机物监测还是刚刚起步,监测人员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仍然需要照单抓药。贵重的仪器国家已经配备了,那么全国统一的监测标准也不难执行,每个环节都应该有具体规范。只有先会走了,才能跑,等经验丰富了,有能力的实验室再进行对方法优化的研究,提出方法的征求意见稿,在出台之前,放在环境监测总站的网站上,供大家参照执行。

3.标样与耗材

3.1标样的购买与配制

现在标样有些混乱,国家标样所配出来的标样与109项不配套,有些标样国产的没有,必须买国外配制的。而进口标样购买时间就要长很多,有的项目有标准溶液没有标准样品,有的有标准样品却没标准溶液。混标较也少,使用购买来的混标可以尽量减少因技术人员把单标配制成混标过程中溶质、溶剂挥发造成的人为误差。应该尽量把互不影响的同一种检测条件的有机物配在一起。列出一个能把109项都做好的标准样品、标准溶液、内标、替代物等所有单标混标的清单。说清规格,国产还是进口的,可以在清单里选择自己需要的进行购买。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众多规格的各种标样中自行购买。

3.2耗材的购置

耗材方面,应该列出地方应该还需配备哪些与国家所拨仪器相适应的其它设备及耗材。最好规定好厂家规格,购买渠道,紧跟科技进步,经常提供新研发的有利于检测的各种器皿和装备信息。

4.经费不足,难以为重

因为不是常规监测项目,除了苯系物等,其它有机物监测项目一般都开展得较晚,地方监测站普遍对有机物监测的认识不够,知道有机物监测是比较高端的监测,也是最能体现出工作业绩的方面,但消耗费用高,可以说比较烧钱,在经费不足,而且一般都是类似于水源地等例行监测和监督性监测,还很难创造效益的情况下,很难得到重视。由于经费的紧张,也可能会导致监测人员防护措施的缺失,现在所做监测大部分有机物都是有毒致癌的物质。有些问题也不是底层监测人员要求就能够给解决的。

5.人手不足,经验不够,需要加强培训

人员方面,人手普遍不足,现在的编制都是基于常规监测定下的,原来常规监测的项目总共29项,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环境监测工作量逐年增加,例行监测点位频次增加,国控省控企业增加,课题项目,界河监测,整体工作量已经成倍增加,如果再增加80项特定项目,会导致监测人员严重不足。有些监测人员都是多面手,每天都有不同的工作需要去做,根本不能安心琢磨检测方法,从而难保监测数据的质量。在人员升迁调动、老同志离退休的时候,积累下来的经验很难传给新来的同志。有机物检测是非常需要经验常年积累的,只有经过不断实践,能力才能锻炼出来,但现在很难形成传帮带的局面。在经费紧张的条件下,有些站参加培训的机会也不会多,能不去就不去,能少去不多去参加培训。有些技术人员就需要自己摸索,甚至闭门造车。别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经验,只要参加一次培训就可获得,但自己却要在实验室里摸索多年浪费时间。

6.方法的学习及推广

总站在把所有应该使用的方法规定好之后,还需对113个重点城市的监测人员进行培训,从理论到实际操作进行严格的规范,回去再对其他监测人员进行推广。以往3-5天的培训比较注重理论,看着PPT,学员们经常跟着走马观花,昏昏欲睡,效果不是很理想。如果能够让监测人员在国家站进行几个月系统的培训效果会相当好的。经过国家级的专家指导后,全国的监测人员素质肯定会有极大的提升。

国家正在强调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也是关乎民生的大事,环境监测人员有责任做好哨兵,能够在饮用水受到污染的时候做出警报。

上一篇:通用型断路器支架的创新与应用 下一篇:蜂窝汽封在汽轮机上的研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