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姓来自“西南夷”

时间:2022-01-28 04:28:52

三国魏晋时期,唐姓的人数少得可怜,明清两代人数大增,人才迭出,展现谋略,怪才奇士,西南汉化的少数民族很有可能是唐姓家族的重要来源。

民间流传最广泛的姓氏书,首推编撰于宋代的《百家姓》。《百家姓》收姓不止于一百之数,实收单姓440个、复姓60个。《百家姓》成为开蒙读物之一,在于它的功能性。识字写字最重要目的在于会写姓名,因而常用姓氏应该烂熟于心;另外百家姓的编法,合乎音律,抑扬顿锉,声韵铿锵,八字一韵,叶在七阳、一东、二冬等宽韵上,所以熟背《百家姓》,有声律启蒙的功效。

又因编在宋代,所以皇家的赵姓自然排在首位,因而“赵钱孙李”就成为姓氏的通用代词。但是,宋代的大学者郑樵所编著的百科全书式、五百多万字的著作《通志》中,却将唐姓列为首姓。

以国为姓

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列唐为首姓的原因,在于他将“以国为氏”列为第一条,如此依次列唐、虞、夏、商、殷各姓。

郑樵在《氏族略》中说:

《氏族略》曰:祁姓,亦日伊祁,出陶唐氏之后。尧初,封唐侯,其地中山唐县是已。舜封尧之子丹朱为唐候。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犹守故地。至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为唐公。成王灭唐。以封弟叔虞。号日唐叔。乃迁唐公于杜,降爵为伯。今长安杜城是也。周之季世,又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以奉尧嗣,其地今唐州方城是也。传日: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故子孙为唐氏。此晋之唐也。宣十二年传楚子使唐狡与蔡鸠居告唐惠侯,使潘党率游阙四十乘,从唐侯为左拒。其地在今随州唐城县,此楚之唐也。定公五年,楚灭唐,子孙亦以唐为氏。在晋者仕晋,在秦楚者仕秦楚。晋有唐雎为魏大夫,西谥秦,不敢加兵于魏。楚有唐狡、唐勒,勒与宋玉、景差俱师屈原,事楚襄王,文章齐名。秦有唐厉,为汉中尉,击黥布有功,封斥邱候。

上文中有一条至为紧要,即于鲁县立国的唐侯。此鲁县(位于现今平顶山市迤西,今鲁山县)唐氏(即在楚者),与中山唐氏(即在晋者)并不同宗,前者姬姓,后者祁姓,但都以国为氏,堂堂正正。

唐代林宝所撰《元和姓纂》一书,记载了唐代中期以前的姓氏族望。但此书不载唐氏郡望,只以不足五十字叙唐氏:

唐,帝尧陶唐氏之后裔封唐候。又周成王封王封弟叔虞于唐,子孙以国为姓。又《左传》:“唐成公国于比阳”,今唐州是也。

由此可知,至晚于中唐,唐氏的规模还不大。

北宋欧阳修是修谱大家,其所创小宗记谱法,又称欧苏体。所以永叔所撰《新唐书》中《宰相世系表》,就是研究唐代以前姓氏地望渊源的权威之作。世系表中,从唐雎开始记唐氏世系,大致如下:

有唐雎,为魏大夫。孙历,居沛国,汉封斥丘懿侯。生朝,朝生贤,贤生遵,遵生蒙,中郎将。生临邛令都,都生伦,伦生林。林,尚书令,王莽封建德侯。生蔚、国除,徙居颖川。生武威长惠,惠生御史贲。贲生大司空珍,珍生会稽太守瑁,瑁生翔,为丹杨太守,因家焉。

寥寥一百余字,便自战国唐雎排序到晋。唐姓别源

另有你群归化至我群中,以唐为姓氏。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东汉永平年间(公元1世纪中叶),益州汶山迤西“白狼、木、唐敢等百余国,户百三十余万,口六百万以上,举种奉贡,称为臣仆”,其中唐鼓国多为唐姓(按有人误读史籍,以为白狼国王名唐鼓,不足取)。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你群归化。但《后汉书》所记载的数字,极可疑,近两千年前,汶山迤西绝不可能有六百万之众的人口。

《三国志・满田牵郭传》记载了距唐鼓归化近二百年后,“太和二年……(郭淮)又破陇西名羌唐 于袍罕,加建威将军。”陇西,位于唐鼓等国迤北,郭淮所破唐蹶是否即唐鼓后裔,不得而知。不过这条史料明确指出三国时代,陇西存在羌族的唐氏人物。而羌族是较早汉化的民族,三国马腾、马超父子身上都有羌人血统。

历史进展到宋代,又掀开了中国南部蛮族归汉的一页。《宋史・西南溪峒诸蛮列传》载,有湖南蛮首领唐和,屡屡内寇。查阅湖南各地方志,可知陈、唐、邓、黄几种姓氏的蛮族活动于衡、永、郴、桂一带,从南宋到元代,屡见不鲜,至明代稍哀,但进入清朝以后,则罕见记录。就在蛮族唐氏活动减弱、消失的明清两代,湖南、两广、贵州、云南一带崛起了诸多唐氏豪雄,不可不谓巧矣。

至元代,《元史・唐仁祖传》中记载有西域畏兀(即回纥)人唐仁祖(字寿卿,其祖日唐古直),其子孙以唐为姓。

谭其骧先生在其学术力作《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一文中,以雄辩的史料、科学的演绎论证了湖南(实则也含湖南迤西迤南地区)的汉姓人口中,存在大量的蛮族血统。最后疾呼:“世有惑于优胜劣败之说,以为蛮族日就于消灭,今日南方人为纯粹汉族者,读此文其可以知其谬乎!且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窃以为蛮族血统活力之加人,实有以致之;然则蛮汉之不同,不过因其开化有先后之别耳,在种族本质上固无优劣之可言也。”

按:“蛮族”一词的使用,毫无任何歧视,即今日所称“少数民族”,旧史料多用此语。

地望分布及堂号

地望亦郡望,所谓望者,即名声威望。

在隋唐开科取士之前,地方士族乃其居地有名望者,他们成为官员选举的唯一来源。至三国陈群创行九品中正制以后,地方士族的地位益加巩固。某姓士族必与某确切郡县密切联系,此一郡县,即为此士族的郡望、地望。另外,当姓氏形成稳定以后,姓氏已经不能与春秋之前的国名相联系,而地望则具有将姓氏与地域重又紧密地联系起来的功能。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民族迂徙,发生在东、西晋之间,永嘉丧乱,致使九十万之众人口南渡。当时北方每八人中有一人迁至南土,而南朝居民每六人中便有一人是北方侨民。因而考察迁徙前夜的三国时代的情况,有助于我们知道前后两汉之后,各姓氏的大致分布情况。

细检六十五卷《三国志》,仅得唐氏七人。这足以说明,截止三国(或晋初)时期,与其他大姓相比,唐氏子嗣的规模还小,未成蓬勃之势。七人如下:

唐固,字子正,江东丹扬人。

唐盛,江东人。

唐彬,字儒宗,鲁国邹人。

唐谱,吕兴部下都尉,望出不详。官于日南郡(于今越南中部)。

唐衡,颍川郾人,中常侍。弟,唐珍。

唐咨。东海国利城入,于今连云港迤西。

虽然人数过少,不具统计学意义,但仍然可以看到其时唐氏地望不集中,江苏、河南、山东都有分布。另外,唐谱事迹虽过于简略,亦不载于《晋书》,但他活动在日南郡一带,为今天西南诸省唐氏远祖的源头,提供了想象空间。

历史上唐氏最重要的地望有晋阳唐氏、东鲁唐氏、北海唐氏、晋昌唐氏。其中晋昌是最重要的地望,一则其他地望唐氏,往往可以归宗至晋昌,一则史上屡有唐氏勋臣受封晋昌公、晋昌郡公。即如吴县唐伯虎,

便在作品的题款上自称晋昌唐寅。

堂号,本意是厅堂名称。厅堂在古代中国的民宅建筑中,具有最重要的象征意义。国人重视大家庭生活,所谓数世同堂即指一位年老长辈与其所有几辈后人同居一所住宅,家庭内众多人口都在同一个厅堂下生活。此时,厅堂的意义就更重要。大家庭总有一天会受制人口过众而分家,如此这些同一分支的亲族们的厅堂便是同一个名称。这些同一堂号的家庭们还可能会建一所公共的厅堂,此即祠堂。

至于皇家,则为太庙。如此,相同的堂号即为同族者的徽识。在这个意义上,堂号与欧洲历史悠久的家族徽标极其类似。共同的家族徽识,在生物学意义上,标志着创建家族的男性先祖的Y染色体,易言之,堂号即此种Y染色体的文字形式。在文化学、历史学的意义上,堂号标志着家族源流世系,一些望族的堂号甚至还标志着某种社会文化。因此堂号,不仅勒刻在厅堂祠堂,还印写在族谱、生活器具、礼单、书笺尺牍上,往往在家族内处处可见。

唐氏家族的堂号繁多,以晋阳堂、晋昌堂最多、最著名,其他如桐叶堂、桐荫堂、梧桐堂、梧封堂、北海堂、移风堂、思本堂、忠恕堂、敦睦堂、义训堂等。各堂都有自己独立的派语系统。

历史中的唐氏名人

史籍中最早出现姓、氏统一后的唐姓人物,生活在春秋时期。《春秋左传》载,鲁宣公十二年(前597),“楚子使唐狡与蔡鸠居告唐惠侯”,要求唐侯助楚。杜预注唐狡是楚大夫。惠侯的唐国,与《氏族略》所云祁姓唐国不同,此国姓姬,在鲁定公五年(前505),为楚所灭,“秋七月,子期,子蒲灭唐”(《左传》)。

唐雎,战国魏人,《战国策》中记载了唐雎不辱使命、拒秦东进的故事。唐雎是许多唐氏大宗族谱中的始祖。

唐举(或作莒),战国梁(魏迁都至大梁后称梁)人,以善相术著名。《荀子・非相》云“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

唐昧,战国楚人,将军。《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事在怀王二十八年。同传中,又云“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唐勒乃从屈原学习的弟子。

唐蒙,西汉人,欧阳修认为他是唐尊之子。《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有番阳令唐蒙,调查了南越与蜀之间的交通孔道,获悉两地之间存在夜郎国,遂被武帝委任为中郎将,率兵进入夜郎国,夜郎人“且听蒙约”,成为犍为郡。

汉末三国时期的唐姓人物见下节专述。东晋以降,直至明清,正史上唐氏人物层出不穷,但声望隆重者不多,即如北魏丞相晋阳唐邕、南朝刘宋时期的三吴唐寓之、唐初位列凌烟阁的勋臣晋阳唐俭(即唐邕之孙)、北宋医家蜀州唐慎微、明代丹青国手吴郡唐寅、明儒武进唐顺之。

上一篇:龚鹏程儒学复兴的隐忧 下一篇:金鹏远做个真实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