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时间:2022-01-27 08:14:38

5个开创性贡献

2004年7月23日,2004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闭幕式暨“全球华人杰出生物科学贡献奖”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吴获得生命科学贡献奖。吴走过的道路,也正是新中国医学遗传学发展的道路。

早在1996年,吴就获得中国工程院第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奖介绍概括出了吴的5个开创性贡献。

・开创我国人体细胞遗传学新领域

・首次提出我国食管癌高发区的遗传病因和规模预防策略

・在国内首倡并开展对人类疾病的基因治疗

・启动“中国人类基因组”重大项目

・打开我国优生优育研究的

从瘦弱儿童到医学助教

吴晏生于1925年12月,从小体弱多病。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后,吴星一家开始了漂泊逃难的生活,原本在江苏南京还算温饱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生活的剧变使吴成熟起来,他认识到,国家的强大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每个人都应该贡献自己的力量以求民族的崛起。从那以后,吴晏开始发奋学习,在1943年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走上了一条改变他一生命运的道路。

1950年8月,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由于工作的需要,他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外科而转到病理系担任助教。因为外科医生上了手术台就不能下来,而研究病理跟尸体打交道,时间相对灵活些。

1957年,吴被公派前往前苏联攻读研究生,师从前苏联医学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阿・德・季莫菲耶夫斯基。吴晏以惊人的毅力、刻苦的工作、创造性的实验,在短短三年半的时间里拿到了医学科学副博士和博士两个学位,而别人通常需要6~8年。

回国后,吴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病理学系,开始创建中国自己的细胞遗传学。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十分困难,缺乏组建实验室最急需的一些仪器设备,医学方面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吴只能白手起家,到协和医院的废品堆里找可用的器材,自己配制实验所需的营养液,跟其他单位借照相显微镜,培养和发现适合实验室工作的人员……他还常常拿出自己的工资贴补实验室。短短三四年时间,吴就带领同事们争取到好几项全国第一。

1969年,吴被下放到青海省。1973年回京后,48岁的吴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在新组建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担任细胞生物室主任,筹划重建实验室。到“”后期,他带领的科研队伍已经发表了大量关于肿瘤和遗传学的文章。1986年,吴获得卫生部的支持,组建了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1883年,当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还鲜为人知的时候,英国博物学家高尔顿就提出了通过对人的生育进行社会性控制的方法改善人种的建议,并创造了优生学这个著名词汇。

应当说,高尔顿提出优生学理论的初衷并不坏,但从优生学诞生之始,围绕它的误解就从未停止过,一些国家因此提出某些违背伦理的措施。至今在不少国家的科学家眼中,优生学这个词仍同种族灭绝和法西斯主义纠缠在一起。

优生学在我国有很长一段时间遭到禁锢,无人敢问津。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有人公开介绍优生学,陈述我国需要实行优生的理由。1979年,在全国第一次人类和医学遗传学论文报告会上,吴做了“关于优生学”的专题报告,深入浅出地介绍优生学的定义、历史和深远意义。随后,吴又在《遗传》《中华医学杂志》《大众医学》等杂志上发表有关优生学的文章,还在机关、部队做了多次科普报告,呼吁我国从“计划生育”国策和“四化”建设需要出发,积极开展优生学的调查和研究,加强医学院校和大学生物系的医学遗传学教学。这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获得了学术界的普遍共识,被禁锢多年的优生学终于打开了。

如今,优生优育已经成为贯彻执行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组成部分,大多数家庭都懂得要按照优生学的原理生健康聪明的孩子,这些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率先倡导基因治疗

目前,基因治疗取得了巨大进展,并逐渐得到公众承认。早在20世纪70年代,吴曼在他为译著《人类遗传学原理》增写的第32章“医学遗传学的进展”最后一节“遗传性疾病的防治”中,就提出了治疗基因的问题。1985年,他再次撰文介绍生物技术的新方向――基因治疗,并提出其重要目标应该是肿瘤。多年来,吴带领的科研队伍也一直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探索肿瘤的基因治疗上。可以说,在中国肿瘤基因治疗由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中,从引入构想、先行实践到积极推动,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980年,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直到1998年才卸任。其间,他以科学家的战略眼光来考虑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研究方向并促使其立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出并组织了我国人类基因组计划重大项目。

从1978年中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吴晏为国家培养了30多名硕士研究生、30多名博士研究生和10多名博士后,受过吴教诲的生物界后生更是不计其数。作为中国医学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吴晏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培养了这一大批学生和接班人。他说:“人老了,总要退出舞台,而事业一定得有年轻人接着做下去。”

夫妻都是体育健将

上大学的时候,为了改变自己体弱多病的状况,吴晏开始利用课余时间积极锻炼身体。那时,学校就在长江边上,吴晏开始学习游泳。慢慢地,不会游泳的他可以横渡一公里宽的长江了。天冷之后,他每天在江边打一桶水,回宿舍冲凉水澡。除了游泳,吴还时常练习单双杠,身体逐渐壮实起来,原来困扰他的疾病也少了。在学校运动会中,吴的400米、800米跑经常拿第一。

1952年,吴随同济大学医学院迁往武汉,除了继续进行教学工作,他还担任临时党团支部书记,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他出色的工作吸引了很多女学生的目光,尤其是以后成为他妻子的彭仁玲。彭仁玲不仅聪慧好学,也是一位体育健将。吴晏和彭仁玲这两个年轻人,学业出类拔萃,又都爱好体育,他们在交往中渐渐产生了感情,确定了恋爱关系。

多年来,吴和妻子彭仁玲一直坚持锻炼。吴晏以前上班的时候,经常不坐电梯,而是走楼梯。夫妻俩平常一有空就一起打羽毛球、游泳。当年,熟悉吴的弟子们都知道,星期天导师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图书馆,要不就在游泳池。

与科普结下不解之缘

早在大学期间,吴晏就发现医学知识过于专业化,非医学专业或对医学了解较少的人根本没办法看懂,不利于医学知识的普及和人们健康素质的提高。他想到了通过某种途径来普及医学知识。1948年,裘法祖等人创办了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医学科普杂志《大众医学》,从杂志创办初期,吴晏就作为裘法祖的学生参与了工作,并从此与科普结下了不解之缘。

改革开放后,50多岁的吴进入科普写作的高峰,每年都有大量科普文章刊登在各大报纸杂志上。同时,他还到各中小学校演讲,到电台担当嘉宾。从介绍优生学知识到普及肿瘤防治知识,再到传播基因治疗知识,吴为我国普及遗传学知识作出了重要贡献。

说起座右铭或治学格言,吴说自己是“笨鸟先飞”,英文的意思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吴一系列的开创性贡献,显示了他的开创性思维――创新。他说,在基础研究中没有“埂补国家空白”一说,要做就得有自己的新颖性,这就是“先飞”!也许,自认“笨鸟”,早早起飞,保持新鲜感,创新欲,在其他鸟儿飞行时自己多振动几下翅膀,不骄不躁,时刻勤奋,这就是吴晏一生的成功秘诀。

上一篇:面部皮肤,这些药物别乱用 下一篇:根治室上速:几乎百发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