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手边习题打造高效课堂

时间:2022-01-27 10:24:47

善用手边习题打造高效课堂

现在的物理中考对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教师都在不停地寻找方法,大多数教师是以习题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并且大多数教师也在实践着教师走进题海,学生走出题海的方针,但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教师也会迷失在题海中,各种参考书,庞大的网络资源,反而忽视了我们最最基本的教材.作为教材的编写者,对于每节课后的习题编写都是深思熟虑的,我们教师如何来发掘这些习题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多思考和实践的.

现在我们使用的是江苏科技技术出版社的物理教材,最近几年教材每年除了教学内容有所变化,每节配套的“WWW”习题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贴近学生,内容更丰富,训练更有针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些习题,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后习题包括基础题、拓展题、知识迁移、以及技能应用、小实验等题型,每种题型都有它各自的特别的用处,我们要发挥它的长处,充分利用.以最新版的物理九年级教材为例,来看看“WWW”怎么可以更好的利用.

基础题是根本.每节课都有要完成的知识目标,目标的达成度是必须检测的,这就可以用习题中的一些基础题.§11.1杠杆中教学目标中有一条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WWW”中的第一条,羊角锤、镊子、夹子三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很好的素材.可以训练学生在实物中如何建立杠杆模型,寻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另外镊子、夹子也是典型的双杠杆.题目要求作出力臂,又训练了教学目标中的画杠杆力臂这一目标.一道题目,对多个目标达成的检测,我们要充分利用.§11.4功率这一节中,功率公式运用是一个重点,习题中既有公式的直接运用训练,也联系了上一节功的计算,承上启下,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作了详细的检测,另外多题的训练也巩固了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理解.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何时来完成这些基础题也要注意.教师一般是在课堂内容结束后开始训练,笔者认为还是在对应知识点结束后,立即进行训练巩固,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课本每节都有对应的基础题,运用好这些题目,那么对应目标的达成训练与检测也就很好地完成了.

拓展题是能力培养的好机会.例如§12.1动能、势能、机械能这一节中“WWW”第二题,轻轨站台的设计,课堂上笔者发现学生解答时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这就表明,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的拓展、迁移应用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现在的考查中这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教师也发现了这一问题,想通过一些习题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往往选取的一些题目不生动,和生活结合不紧密,实际意义少,学生不易接受.而课本配套的一些习题却都是我们生活中接触的,学生做了以后成就感更高.在完成这些题目时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其实就一个原则,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教师千万不要给出过多提示.说实话,农村学校教师由于学生基础较差,遇到这类题目往往认为学生花时间太多,浪费了课堂时间,而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思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笔者刚开始工作的一段时间这个毛病也很严重,为了纠正遇到这类题目时,让学生一讨论,二回答,三补充,四总结,只有碰到全班学生没人能够想到沾边思路的时候才给予适当提醒.如这道题目,学生讨论后,有学生回答利用惯性,这个答案其实也正确的,但没有能够利用本节内容来解释,就要提醒学生换个思路解释,有些学生就能利用本节课知识来进行解答,可能刚开始并不完整,但经过几个学生的相互补充,圆满完成了这道题目.通过这一系列的思维过程,经过长时间的训练,笔者发觉学生的解题能力逐渐增强.大多数章节后都有相似类型的题目,我们充分利用好这些题目,对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提高有很大帮助的.其实我们太不信任学生了,给予信任,选好题目,一步一个脚印,学生的能力提高还是很明显的.

实验题是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认真预习的一条好途径.物理是一个动脑但是动手更重要的学科,我们对动手往往比较忽视,顶多也就是做几个学生实验了事.其实动手是学好物理非常重要的一面.提高学生兴趣就不用多说了,学生做完实验的喜悦表情相信大家都见过,那么更应该坚定我们让学生多动手的信心.另外实验其实是预习的一个好方法.物理的预习和其他学科其实不一样.现在很多学校都弄讲学稿,学生对着讲学稿翻书,找知识,自己先自学,但是物理如果这么做了,笔者个人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物理其实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学科,所以他吸引了许多人的热爱,一旦采用类似讲学稿这类方法,那他就不再神秘了,变成了一条一条概念、公式,与我们新课标的探索精神违背.但预习又不能少,通过什么途径进行呢?课本上的实验类的习题就是一个好途径.比如§12.1动能、势能、机械能中第五题“魔罐”,这个器材做起来并不复杂,布置预习作业时,可以让几个学生一起完成这个器材,进行实验,观察.自然而然地学生就会去思考为什么出现这个现象,学生就能主动地去查找课本、资料,主动预习,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类似的小实验很多,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每节新课都可以建立在一个实验情境的基础上,课堂必然变得生动活泼,对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很有帮助.

课后习题对考试不是没价值.现在虽然要求素质教育,但是考试还是要的,分数还要的,有部分教师认为课后的习题对于考试检测没有指导意义,所以不做或者很少做.其实课后的习题还是相当经典的,只要认真研究最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你会发现有些题目就是从课本配套题目中来的.例如2012年无锡市物理中考试卷中的第12题,比较爬楼功率.在功率这节“WWW”的第6题,测引体向上的功率,与之非常相似.课堂上老师如果引起重视,善加利用的话,那么学生很容易把解题方法迁移到这道中考题上,学生的正确率就会大大提高.2013年中考的第23题作图题中的羊角锤的题目正是杠杆这一节中“WWW”的第一题,几乎一样的.如果没有好好训练的话,不要说学生,教师都要懊悔不已啊.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教师不要眼高手低,课本上的每道习题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就看我们教师能不能发掘出来,提供给学生,给他们最大的帮助.

在如今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信息的获取途径越来越多,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寻找有利的信息.练习是提高学生成绩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现在的学生真的很忙,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真的不想再给他们添加负担.既要有效果又要能减轻负担就只有靠我们教师了.课本设置习题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们要善于分类,把每道题目用到刀刃上,从多方位进行发掘,发挥出最佳的效果.学生是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升起一道船帆,乘风破浪.

上一篇:“活动单导学”模式下有效性合作学习的几点思... 下一篇:打造智慧课堂实现物理教学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