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职业岗位需求提升教学水平

时间:2022-01-27 08:05:15

抓好职业岗位需求提升教学水平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可见,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质量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作为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使命的高职院校怎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高职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切实把握市场需求,认真研究教学对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

一、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把握市场对高职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需求

作为高职教师,要及时跟踪市场高职人才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使之反映时代特色,符合经济社会的需求。同时,应该清楚,要培养符合经济社会需求的人才,教师必须深入调查,彻底摸清和全面把握学生的需求特别是对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需求,并千方百计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高职学生一般需要的知识是:适用性的知识、实践性的知识、形象性的知识和系统性的知识。

第一,适用性的知识。适用性的知识,是学生最直接、最基本的需求,是决定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生存发展的关键,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主要包括学生在课程中所学到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和地方、行业和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手段等,而不是学科型的、介绍型的、与现实不相关的或正处于研究阶段没有定性的知识。

第二,实践性的知识。实践性的知识,既是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强烈需求的。它是指学生在课程中所学到的能具体运用到地方、行业和企业具体职业岗位中的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即知识的实践性。

第三,形象性的知识。形象性的知识,是指感性的、具体的、通俗的、简明的知识,是为学生容易感受、理解、接受、掌握和运用的知识和技能。第四,系统性的知识。系统性的知识,是人们为解决特定问题所必须具备的一系列具有条理性、联系性和整体性的特点的、能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知识和技能。

二、深化教学改革,真正满足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需求

勿庸质疑,在满足学生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教师自然充当着重要的、无可替代的角色,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切实贯彻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精神,在及时把握经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全面把握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情况的基础之上,认真研究教学对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

第一,与时俱进,保证知识的适用性。教学质量不能以教师教给学生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而应以学生掌握的适用性知识的多少和技能来衡量。因此,在教学中,为满足学生的需求,必须与时俱进,对课程内容结合市场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补充、调整,以保证知识的适用性。例如,在讲授《网络营销》课程时,我们将重点放在策略、方法、应用等适用的知识上。对介绍性的、历史性的、研究性的知识仅点到为止,主要由学生自己根据兴趣决定取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联系实际,保证知识的实践性。高等职业教育要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必须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围绕专业调整课程及内容,突出知识的实践性。例如,在讲授《网络营销》课程时,我们按照网络营销实践中的网络调研、网站推广、网站优化、网络促销、网络广告、网络营销经理等职位的工作实际来组织教材内容和实训项目。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从学习中真正体会到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效避免了实践中的盲目性,并使学生从中获得连续、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第三,精心设计,保证知识的形象性。课程教学要认真贯彻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精神,让学生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形象性的知识。一般来讲,课程中的知识,理性的、抽象的、深奥的、复杂的内容较多,这就要求教师要突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千方百计把理性的、抽象的、深奥的、复杂的知识转变为感性的、具体的、通俗的、简明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为满足学生需求,为学生活学活用课程中的知识提供必要条件。那么,教师怎样把理性的、抽象的、深奥的、复杂的知识转变为感性的、具体的、通俗的、简明的知识呢?我认为主要有下面几种方法:一是采用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多启发、多引导、多指点、少灌输。高职教师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是既精通高职教育又具有丰富实际业务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因此,教师要保证课程教学活动与现有的实验、实训、实习条件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想方设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促使学生深入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是采用实物性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教学、实物教学、现场教学、参观访问等等。三是采用模拟性的教学方法。如板书、板画、图片、挂图、模型、电影、电视等等。四是采用形象的动作语言进行教学。如语言的起伏跌宕、动作表情的变化、成语、谚语、歇后语、警语的巧妙运用等等。五是采用先进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训教学。六是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课程教学中,高职教师要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用课程的内容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这是满足学生需求,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第四,科学组织,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对于学生来讲,系统知识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要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一点一滴来积累。因此,教师应围绕学生对系统知识的需求开展科学的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具备必要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遵循教学规律,认真研究专业教学计划,明确所教课程在该专业中的地位,处理好所教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在内容上的衔接与协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弄清教材体系的基础上,遵循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零散到系统的规律,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科学组织教学。比如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讲《电子商务基础教程》时,我们给该门课程的定位是专业基础课,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电子商务基本常识、掌握有关方法和相应技能,充分认识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在内容上,同《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数据库》等进行了衔接与协调。既避免了时间上的浪费,又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职业岗位这条主线把课程内容很好地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学校与社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知识、技能与工作职位一体化。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了能力,为系统知识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总之,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全面贯彻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精神,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围绕职业岗位需求,立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什么和如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围绕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书籍设计结合美元素之体现 下一篇:工业工程人才培育校企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