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门的克隆

时间:2022-01-25 05:16:11

罗马尼亚

上世纪70年代末,罗马尼亚从苏联获得BMP-1的生产许可证,安排布加勒斯特机械厂(简称UMB,在齐奥塞斯库时期属于“8・23”重型机械厂的一部分)生产,命名为MLI-84。1985年列装罗马尼亚人民军。当时罗马尼亚与西方国家关系较好,容易从美国和西欧获得先进零部件,也使得MLI84有条件超越BMP-1。MLI-84安装了从美国购买的大陆公司8V1240-DT-S柴油机,功率为264.6千瓦;油箱容积从460升扩大至600升,悬挂装置也进行了修改,其最大公路速度达到7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750千米。

动力升级的好处是全车战斗重量可以达到16.6吨,无论内部空间还是防护装甲厚度都有了富余。罗马尼亚换掉了BMP-1炮塔上标配的PKT机枪,代之以12.7毫米BShK机枪(苏联DShK-38/46机枪的翻版)。资料显示,MLI-84的产量只有170辆,1989年罗马尼亚时,部分倒戈的军人把MLI-84开上了布加勒斯特街头。

20世纪90年代末,罗马尼亚决定对MLI-84步兵战车进行局部升级,以期火力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于是就出现了MLI-84M。该车乘组减为两名,搭载9名步兵,它选用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IMI)开发的OWS-25R遥控武器站,主炮是一门瑞士厄利孔公司制造的25毫米机关炮,射速600发/分,弹药基数200发。安装OWS-25R后,MLI-84M整体重量达到17吨,这又需要动力更强劲的发动机才能保持原有战术技术性能。后来,罗马尼亚选中了英国帕金斯公司生产的CV8T-400八缸发动机,功率为301千瓦。

波兰

多年来,波兰军队一直装备苏联生产的BMP-1,波兰称之为BWP1。波兰共从苏联获得2000辆该型战车,目前波军还剩下约1300辆(包括改进型)。

自从1989年政局改变后,波兰军队根据美国和北约的要求,对暂时无法换掉的武器装备实施西方化改造。BWP-1的改造成为重点。

第一种改型是BWP-40,它于1993年问世,系波兰斯塔列瓦沃利亚公司与瑞典博福斯公司联合研发。主要是在BWP-1的底盘上安装瑞典CV90步兵战车的炮塔,炮塔上装有40毫米U70B型机关炮,射速300发/分,自动供弹装置内可以放N24发炮弹。火炮旁边是7.62毫米口径并列机枪,炮塔两侧安装着烟幕弹发射器。炮塔后部装有“Liran”双管榴弹发射器,用以发射照明弹。BWP-40也因为这种炮塔而具有了一定的防空能力。

波兰设计师希望仿照瑞典博福斯公司的40毫米“变色龙”自行高炮,在BWP-40战车基础上发展出专门的自行高炮。为了在战车上安装尺寸和重量都大得多的炮塔,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取消步兵座舱头顶前部的两个舱盖,将车长舱盖焊死,步兵座舱重新设置,载员数量从8人减至6人(一说减至4人)。安装新炮塔后,BWP40战斗全重达到15.4吨,而发动机功率仍为原来的220.5千瓦,导致推重比降至14.33千瓦/吨。BWP-40战车的不足之处在于车身高度和侧影面积增加了不少,同时丧失了涉水能力,而且装甲防护能力也没有加强。由于BWP-40的改造片面突出火力,加之改装效果不能让波兰陆军满意,因此未再发展。

继BWP-40之后。波兰兵工厂相继推出几款BWP-1的升级版,但都没能批产。波兰HSW公司转而与美国联合防务公司合作,推出BWP-1/联合防务战车,换装电液驱动的单人炮塔,装了美式25毫米口径M242“大毒蛇”机关炮。波兰和美国通用动力公司还推出过BWP-1/LAV-25战车,直接移植后者出品的LAV-25轮式步兵战车的炮塔和武器系统。波兰还曾与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地面系统分部合作,在BWP-1战车上安装后者研制的E-8双座炮塔,基本武器为30毫米口径毛瑟MK30机关炮,取名为“美洲豹”,其火力已接近于俄制BMP-2步兵战车的水平。

2004年,波兰陆军看中了以色列拉斐尔公司和埃尔比特公司的遥控武器站,希望从中选出一款融合到BWP-1上。

拉斐尔推出了RCWS-30遥控武器站,采用美国ATK公司开发的MK44式30毫米机关炮、7.62毫米通用机枪、以色列自制的“长钉-LR”反坦克导弹和三联装烟幕发射器,可携带140发30毫米高爆弹和60发30毫米穿甲弹、420发7.62毫米枪弹、2枚反坦克导弹及6发烟幕弹。武器站的火控系统包括昼夜光电系统、激光测距机、瞄准线稳定系统、GPS导航系统、火控和综合作战管理计算机、多功能彩色LCD显示器。其中昼夜光电系统包括一部10倍连续变焦的昼视彩色CCD摄像机和制冷式红外热像仪,可以发现、识别并自动跟踪目标,其作用距离超过4000米。RCWS-30可360度旋转,高低射界为-20~+60度。

埃尔比特则拿出ORCWS-25遥控武器站,其构造与RCWS-30大同小异,但更为简单。其主武器为一门瑞士厄立孔公司的25毫米链式机关炮,具备行进间射击能力。

这两种武器站都可以有效缓解BMP-1车内空间狭小的问题,并使之具备先进的态势感知和火力。最后波兰国防部确定从芬兰帕提亚公司引进AMV轮式战车。为了给拉斐尔和埃尔比特一个交代,勉强向两家公司各买了几部武器站试装。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波兰陆军已失去了继续改进BWP-1的兴趣。2009年7月,波兰HSW公司推出新一代BWP-2000战车,战斗全重接近30吨,配备意大利奥托布雷达公司提供的T60/70A炮塔,主要武器为一门70倍口径的60毫米高速线膛炮。可见,未来波兰陆军的步兵战车定义将更朝着“准轻型坦克”方向发展,脱离了BMP-1的设计初衷。

捷克和斯洛伐克

捷克和斯洛伐克拥有良好的重工业基础,其生产和改进的BMP-1具有一定影响力。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位于斯洛伐克名城马丁的ZTS TEES公司就获得了BMP-1的生产许可证,本地型号为BVP-1,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大量改进型。比较出名的当属PRAM-S式120毫米自行迫击炮,它装备一门120毫米后装迫击炮,该炮可以在完全装甲防护下进行瞄准、装填和发射,该炮最小射程504米,最大射程8036米,最大射速为18-20发/分,该车携带80发炮弹,其中21发在自动装弹机上,59发存放在弹舱内。

90年代初,捷克和斯洛伐克分家,前者拿走623辆BVP-1步兵战车及其改进型,后者则得到311辆。由于失去ZTS TEES公司,捷克国防部遂安排布拉格公司新辟另一条生产线,对一些早期生产的BVP-1进行升级改造。布拉格公司推出BPzV战场侦察车,它与BVP-1差别不大,只是在武器、防护和机动方面稍有加强,该车装备8部902S型烟幕弹发射器、1部PSNR-5型雷达和其他设备。与此同时,受欧洲常规武器限制条约的影响,捷克把超额的BVP-1战车的炮塔拆掉,换上OT-64轮式装甲输送车的机枪炮塔(内含一挺14.5毫米口径KPVT高平两用机枪和一挺7.62毫米口径SGMT并列机枪),变成OT-90履带式装甲输送车。21世纪初,捷克又推出BVP1MB/KUKA战车,安装德国KUKA公司提供的新式炮塔,内置一门30毫米机关炮,射速200发/分,弹药基数100发。此外,捷克人在BVP-1战车基础上推出的“小雪花”火炮侦察车也小有名气,该车安装有一副起重臂,由液压装置控制升降,最高可达10米,顶端配备光学仪器,无需将炮兵校射人员派至前沿就能完成弹着点定位任务,该车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能在起重臂上安装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

至于斯洛伐克ZTS TEES原厂,则在21世纪初联合白俄罗斯、俄罗斯企业组成马塔普集团,推出名为“眼镜蛇”的战斗模块,应用于BMP-1的升级项目。该模块的最大优势是武器布局新颖,其火炮安装在无人炮塔外面,不仅减少射击尾气对车内人员的伤害,还可减小战车的体积和外廓。装备“眼镜蛇”战斗模块的BMP-1被命名为“眼镜蛇-S”,主要武器是30毫米口径2A42机关炮,带有双链式供弹系统,弹药基数为300发,火炮旁边是7.62毫米口径PKT并列机枪,为了打击重型装甲目标,战斗模块内还配备9P135或9P135M1反坦克导弹综合体,同时该战车还安装外挂式主动防护装甲,提高了防护性能。目前,白俄罗斯和斯洛伐克军队里仍有多个装备“眼镜蛇-S”步兵战车的装甲营。

由于存量巨大,西方军火巨头对BMP-1的改装市场有着浓厚兴趣。在2011年的伦敦军展上,BAE系统公司就展出了一辆与斯洛伐克合作推出的BMP-1全面数字化解决方案,也能用于BMP-2的改造。但在这辆BMP-1身上,除了TRT遥控武器站,也没有发现更多数字化设备。

TRT是一种外形很酷的装备,很有变形金刚的风范。它可以选用苏联或西方制式的20~30毫米小口径火炮,备弹300~500发;以及苏联或北约标准的7.62毫米并列机枪,备弹1000发。用于BMP-1改造的TRT选用北约制式的25毫米炮和M-240机枪。TRT装有可见光、热成像,并配有激光测距仪。TRT还可以携带两枚反坦克导弹。根据火力和防护的不同,TRT最轻的配置全重为900千克,最重是1800千克。改用TRT的BMP-1拥有了行进间打击运动目标的能力,态势感知能力也得到了飞跃。比较重要的一点是,TRT的高低射界为-15~+65度,具备一定的对空射击能力。TRT的控制站采用手柄、面板加触摸屏的操纵方式,更适合于数码时代的年轻士兵。

乌克兰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5050辆步兵战车,其中至少一半是BMP1。与其他国家一样,乌克兰也对老式BMP-1进行改造,这项工作主要交给基辅火炮与轻武器科研中心完成,该企业推出了安装KBA-105“暴风”通用战斗模块的BMP-1。

“暴风”模块实际是一种自动化作战平台,综合各种导弹、火炮和轻武器,扩大了轻型装甲战车的遂行任务范围。其炮塔由基辅火炮与轻武器科研中心设计,交由马里乌波尔兵工厂生产,它符合了BMP-1的炮塔座圈的尺寸要求,可以在不改造车身的情况下安装武器。塔顶后部安装有硕大的战斗模块,模块顶部有两个装甲舱盖,打开舱盖可以接触到并列机枪、火箭筒和SVU-500武器稳定装置。模块后部安装有两个基座,上面用于固定902V烟幕弹发射器的发射装置,另外基座上还有一个舱盖,用于紧急时人工操作机关炮和机枪。

模块内有30毫米口径KBA 2机关炮、7.62毫米口径PKT机枪、AGS17“火焰”榴弹发射器和两个“竞赛”反坦克导弹发射管。KBA-2机关炮是基辅火炮科研中心研发的,其基础是苏联时代的30毫米口径2A72机关炮。该炮由两个弹链供弹,弹链位于两个弹箱内,共350发。依托模块里的“独眼巨人”光学电视瞄准系统,2A72机关炮的昼间有效打击射程为4000米,夜间为1200米。机枪弹链位于两个弹鼓内,每个弹鼓的弹药基数为1000发。

据悉,为BMP-1安装“暴风”模块的工作交由乌克兰日托米尔坦克修理厂负责,该厂不仅为本国提供改装服役,还曾向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等国提供帮助。2008年俄格南奥塞梯战争中,俄军及其盟友阿布哈兹民兵就缴获过格鲁吉亚人遗弃的“暴风版”BMP-1,这也成为莫斯科指责乌克兰介入南奥塞梯冲突的证据。

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堪称苏联解体后最具反俄情绪的新独立国家,双方围绕格境内的阿布哈兹族和奥塞梯族自治(后来变成独立)问题发生多次军事冲突,而且每次冲突都有BMP-1的身影。

内战――1991年7月23日,阿布哈兹宣布退出格鲁吉亚,双方开始了漫长的交火。1993年7月,格阿战争呈现僵局状态,阿布哈兹民兵乘格军松懈之机,向格控苏呼米地区发起突袭。当时曾任苏联外长的谢瓦尔德纳泽总统也在城内,经过血战,阿布哈兹民兵在9月27日完全夺回苏呼米市。谢瓦尔德纳泽在保镖的掩护下,搭乘一辆被打飞了炮塔的BMP-1亡命逃出重围。1998年,格鲁吉亚和阿布哈兹为争夺小镇加利,再度爆发战争,4700名阿布哈兹民兵击败1000多人的格军,夺取加利镇,并且击毁两辆格军BMP-1,缴获四辆遗弃的BMP-1。

2008年,经过美国和北约训练的格鲁吉亚政府军向南奥塞梯发动“闪电战”,俄格战争爆发。该国第1、4机步旅一度进展顺利,拿下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可是没过多久,俄军发起强力反击。仅在茨欣瓦利市区,就有20余辆格军BMP-1被“爆头”,其中不少是被从街道两旁建筑物里发射的RPG-7、RPG-16火箭弹击毁的。这场持续仅8天的战争让格鲁吉亚军队“倾家荡产”,特别是重武器所剩无几。

为了维持最基本的国防需求,战后格鲁吉亚明显加快自研武器的步伐。2012年2月25日,格鲁吉亚总统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和国防部长巴乔・阿哈拉亚来到该国瓦兹亚尼军事基地(距格首都第比利斯约20千米),参观本国三角洲科技中心与第比利斯飞机制造厂(在苏联时期以生产苏25强击机闻名)共同开发的“拉齐卡”步兵战车,他说:“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时刻,像格鲁吉亚这样全新的国家现在也有能力开发全新的履带式战斗车辆了。”

该车实际是BMP-1的改进版,底盘在BMP-1的基础上有所缩短,负重轮从6对减少到5对,车体比BMP-1升高不少,外观显得比较高大,相应的车内空间也比BMP-1有所改善。“拉齐卡”战车的车首为典型的楔形结构,特别是上部不仅倾斜角很大,且面积也相当大。动力舱布置在车首右侧,由装甲隔板与左后方的驾驶舱和其后的步兵座舱隔开。在动力舱上方设有装甲检修门,供维修人员对动力系统进行检查维修。

驾驶舱前方装有3个潜望镜,供驾驶员在闭窗驾驶时观察前方和左右两侧情况,其中布置在中间的潜望镜为昼夜双通道。驾驶舱内采用了数字化车辆电子设备、液压转向助力设备等。车长没有像驾驶员一样的独立舱,而是位于步兵座舱内内。车体两侧均为近乎垂直的设计,虽然对防护来说不够理想,但好处是能够增大内部空间。“拉齐卡”后部的步兵座舱颇为宽大,左侧有通道与前部的驾驶舱相连,步兵座舱内以面对面形式布N8副折叠座椅(左右各4副),另外在步兵座舱前中部位置还设有一副折叠座椅,因此全车载员人数可达8人。每副座椅均是向上折叠的悬吊型式,内衬为软质材料,外面包覆透气吸汗的面料,乘坐起来很舒适。“拉齐卡”车尾供载员出入的舱门设计很有特点,采用的是类似古代吊桥那样的设计,由两根钢丝绳控制尾门收放;在尾门中间还开有一扇向右开启的大门,供载员在平时或尾门出问题时出入。另外,在步兵座舱上方左右两侧还对称布置了4个矩形舱门(每侧各两个),供载员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出入。需要强调的是,“拉齐卡”没有给乘车步兵安排射孔。

“拉齐卡”战车的动力传动装置型号目前还不清楚,有西方媒体称仍沿用BMP-1的300马力的UTD-20柴油机。该车战斗全重为14吨,可由C-130一类的中型运输机进行空运和快速部署,其最大公路速度可达70千米/小时。此外,该车还具备较强的浮渡能力。

“拉齐卡”战车的武备是装在驾驶舱后方的一座遥控武器站,它集成一门23毫米口径2A14机关炮、一挺PKT并列机枪以及光电火控系统,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车内还装有数字化卫星导航系统、通信系统以及昼夜光电观察系统,所有这些都是西方制式,技术上是很先进的。例如车载超短波加密电台具有调频和自适用能力,能够在车际之间进行语音通信和数据传输。由于通信能力大大增加,因此车体尾部上方装有两根鞭状天线;车体前后及两侧所装的摄像机能够将所设外部画面源源不断的传入步兵座舱内,显示在一块大屏幕彩色液晶显示器上,使载员随时了解外部情况。

伊朗

两伊战争初期,伊朗得益于王国时代遗留的巨大武器储备,很快把伊拉克人赶过阿拉伯河。但当伊朗军队进入伊拉克土地后,西方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开始公开支持萨达姆,伊朗前所未有地感受到制裁带来的武器匮乏问题。

1981年2月,霍梅尼发出“自给自足圣战”运动,号召伊朗军民造自己的“伊斯兰飞机、大炮和坦克”的号召。在这一路线下,伊朗迅速成立“自给自足委员会”,发动国内一切机构寻求在国内生产战争必需品。当年5月,“自给自足委员会”成立国防工业组织(DIO)。至1985年,DIO已能独立组装出军用吉普车、坦克牵引车和火炮拖车,尝试生产各种武器配件。几个月后,DIO又把缴获的T-55坦克、BMP-1等恢复战斗力。DIO用BMP-1改造出了许多很有意思的型号,如将美制“陶”式反坦克导弹架设到BMP-1底盘上,或把多门57毫米无后坐力炮集束安装在BMP-1炮塔上(原有武器系统被移除)。

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朗开始重整军工体系,并利用1991年苏联解体的良机,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从俄罗斯获得重点武器的特许生产权。与此同时,伊朗人没有荒废手里既有的200余辆BMP-1,沙希德科拉杜兹工业联合体对其中堪用的车辆进行全面翻修,尽量重新利用车上的现存部件。

1997年该企业推出“博拉格”装甲输送车,其底盘与BMP-1几乎一致,只是改用双轮缘小直径负重轮,其战斗全重13吨,乘员2人,载员8人,最大速度6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450~500千米。“博拉格”采用全焊接车体,可防御轻武器和炮弹破片的攻击。顶部安有12.7毫米机枪塔。驾驶舱位于车首左侧,有1扇向右开启的舱盖,安装有4具昼用潜望镜。驾驶舱后面未设车长座位。“博拉格”装德国道依茨公司研制的风冷式BF8L513型4冲程8缸涡轮增压柴油机,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博拉格”有多种变型车,分别是装甲增强型人员输送车、122毫米自行榴弹炮、120毫米自行迫击炮车、弹药供给车、步兵战车、23毫米自行高射炮、装甲指挥车和反坦克导弹发射车。据报道,伊朗在2001-2005年间向苏丹出口数十辆“博拉格”(其中10辆为整车,其余为当地组装),向哈萨克斯坦出口140辆。而伊朗装备的各型“博拉格”超过400辆,正逐步取代美制M-113等老旧车型。

BMP-1作为一种研制于上世纪60年代的老车,依然活跃在世界很多地方。这充分证明了它的论证和设计是成功的,生产工艺是可靠的,特别是它开创了步兵战车这个新的装甲兵器门类。就这几点而言,BMP-1在战争史和技术史上应当占有一席之地。

上一篇:古代奇葩的离婚理由 下一篇:困境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