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量表引发的反思

时间:2022-01-24 11:43:16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7―0043-04

浙江省温岭市“十二・五”教师专业发展之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进修校“专业背景下的课堂观察与诊断技术”的指导下,笔者以被观察者的身份上了一节观摩课“8和9的认识”,其他培训学员8人一小组对课堂进行观察分析。其中一个小组是观察“课堂提问设计的有效性”。观察统计如下表:

课堂观察量表: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笔者在课堂中提问频繁(一节课达90多次),且大多是封闭式问题,提问过于简单(大部分学生有反应的占79%),很难见到学生主动发问。试想一下,一堂课只有40分钟,平均每分钟提出两个问题,学生哪有时间进行思考?笔者从事低年级数学教学已有多年,一直认为自己的课堂提问虽称不上凝练,但绝非是“满堂问”中的一员,内心里对这种行为比较鄙视,而如今铁一般的事实摆在眼前,精心准备的一节公开课上,居然不自知地问了这么多问题,遑论日常课啊!这张量表带给笔者极大的震撼,由此,笔者开始关注自己平时上课的提问情况并加以剖析,追寻着学习改进策略。在不断的学习中,笔者逐渐意识到,由于低年级小学生认知能力浅,在思维上显得较被动,需要教师的正确提问引导、启发,促进他们积极地思维,从而达到获取、深化知识的目的。现剖析与反思几则自身的案例,阐述如何改进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提问内容宽泛,教学目的不明

【案例回放】

“8和9的认识”教学片断:8和9的书写

师:8谁会写?(指一学生上台试写)小朋友仔细看,他是怎么写的?写得怎么样?

(此生写的笔顺是对的,只是不匀称,不光滑。)

师:请小朋友伸出手指,跟着老师一起写8。会吗?9怎么写?伸出手指跟着老师一起写9。会吗?打开数学书第51页,先描写再自己写8和9。

能正确书写8和9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笔者先指名1人试写8,此学生写的笔顺是正确的,是不是所有学生都知道了8的笔顺?接着通过书空、范写、临摹等环节教学生写8和9,是否所有学生都能写规范、工整?答案是否定的,当学生在独立书写8和9时,我们对全班学生进行观察,发现20%的学生写错笔顺,为何?问题就在于教师提问的目的性不明确,只是依样画葫芦,参考名师怎么提问,自己也学着这样提问。

【改进】精设内容,凸显目的

师:你们会写8和9吗?谁会写?老师请两位小朋友上来写。其它小朋友干什么呢?当当小评委,看看他们是怎么写的?从哪里开始写?听明白了吗?

(1)生示范。

(2)评议:小朋友,他们写得怎样?(请两位)刚才这位小朋友写的时候,大家观察了,笔顺对吗?

(生活动,再次书写)

师提示:8从日字格哪里开始写?(帮着写)

(3)师示范:请小朋友伸出手指,跟随着老师一起写8,再写9。会写吗?拿出作业纸,写一行自己最满意的8和9。

【思考】教师的提问并非无的放矢,随意发问,而应具备明确的目的性。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预设提问内容,弄清每个问题要解决什么,达到什么目的,而且要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审时度势”。教师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教材,选准问题的切入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精心设计提问,力求使提问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实践证明,只要明确了提问的目的性,就能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产生直接的效果。教师有目的地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提问数量庞杂,教学重点模糊

【案例回放】“认识整时”教学片断:钟面结构

1.请小朋友找找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2.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钟面,看(师画一个圆和刻度),画好了吗?少了什么? 12个数的位置分别在哪里?请你上来指一指。(师写)同意吗?还少了什么?秒针我们以后再研究,(师画时针和分针)这根针叫什么?这根叫什么?时针和分针有什么不同?

3.你们平时看到的时针和分针是静止不动的吗?那它们是如何转动的呢?这样转的方向叫什么方向?

钟面结构的知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笔者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发现58.1%的学生会画出三根针,一半学生能叫出三根针的名称,钟表上的12个数能按顺时针排列的有82.7%,但只有16.1%的学生画出了“时”的刻度,基本能较均匀地排列在“圆周”上。笔者不顾学生实际,提问设计多而琐碎,忽视了知识的整体性,将课堂提问视为自己的专利,整个环节教师操作学生听。

【改进】精简数量,直击重点

1.组织小组玩钟,要求:边玩边看钟面上有什么?再拨动钟后的按钮,看看钟面上的针是怎样走动的。(学生自主玩钟,小组内进行交流)

2.小组汇报:

(1)刚才小朋友玩了钟,你们发现了什么?(生畅谈发现)

(2)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学生展示)

3.小结学生发言,并利用课件再巩固一遍钟面的知识。

【思考】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前,先订立清晰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问题时,要扣紧教学目标,精简提问数量,抓住关键,直入重点,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尽可能设计“大”问题。应当注重课堂提问的密度、节奏,避免问题过于琐碎、直白,以保证每次发问都是有效的,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要对问题进行合并、简化,力求问题结构简明、合理,问题合乎逻辑,有针对性。教师初步尝试课堂提问,不妨根据教学目标,限定自己在40分钟的课堂内只提规定数量的问题,如20个问题,从而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三、问题难度拔高,学习兴趣骤减

【案例回放】三上“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这个四边形叫什么名称?它有什么特点?请你动动手像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一样去研究。研究好后,同桌交流交流。

生:我用量一量的方法,发现对边相等。

师:(用两只手比划)上下两条边一直长下去,会不会重合在一起?

生:不会。

师:像这样的两条边数学上叫平行。

(课件演示:)

像这样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师:为什么叫平行四边形?

(这时,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悄然无声,只有极个别的学生举手回答。)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分两段编写,教学用书上建议:第一学段是在三年级上册,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即可。第二学段是在四年级上册,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同一内容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笔者没有把握好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定位,把四年级上册的教学目标提前了,这样既在三年级时拔高了要求、增加了难度,又造成四年级的重复学习。由于忽略了知识发展的层次性,致使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都受到压制,不能使学生有效建构新知,从而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改进】整体把握,延续热情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框架,动手拉它的一组相对的角,问:这个框架还是长方形吗?为什么?

生:这个图形不是长方形了,因为它的四个角不是直角。

师: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师贴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仔细观察黑板上还有哪些是平行四边形?生活中哪里有平行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老师又一次演示长方形活动框架)

(它们的相同点:都有四条边且对边相等、它们都有四个角;不同点:长方形的四个角必须是直角)

动手操作:学生利用小棒搭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思考】课堂提问的难度如何才能拿捏有度?问题太易,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无法延续学习热情,提问的有效性就会降低。本案例教师随意拔高提问的难度,可能是想把课上得有深度,与众不同,这本无可厚非,然则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只有准确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教学设计真正从学生出发,从教材出发,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既有知识的丰盈又有思维能力的提升,更有对学科知识的持久兴趣。有位教育家说过,“跳一跳,摘到桃子。”提问也应如此,只有提问在学生思维和记忆的最近发展区,才可能使他们通过推类、联想等方法来获取答案,这样就会达到中国水墨风景画“平中见奇,错落有致”的和谐效果。

四、提问权力剥夺,学生亦步亦趋

【案例回放】“一下解决问题”教学片断:拓展练习

(1)爸爸买了3袋苹果,每袋8个。一共买了几个苹果?

生1:3+8=11(个)。

师:对吗?为什么不对?你是怎么列算式的?

生2:8+8+8=24(个)。

师:谁能明白这个算式的意思?

(根据学生的解释教师出示课件)

(2)妈妈买了3箱牛奶,每箱20袋。一共买了几袋牛奶?

生1:20+20+20=60(袋)。

生2:20+3=23(袋)。

师生评析(方法同上)。

(3)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吃了小笼包,每人吃了9个。我们一共吃了几个小笼包?

学生作业反馈:

生1:9+9+9=27(个)。

生2:9+9=18(个)。

生3:3+9=12(个)。

师生评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体现了要让学生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理念,而不是一味地解决教师或者教材抛出的问题。笔者每个问题都由自己提出,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的每个问题。教师提供的素材是学生还没有学习乘法的,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分析题意的能力较弱,这样的题型容易做错。我们何不引导学生自主找出错误原因及时改正,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认真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并在自我反思中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这道题还能用其他方法解决吗?使学生发现自身问题所在,避免重犯同样的错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改进】鼓励提问,学会学习

出示甜甜的数学日记:

昨天,我们一家人去了超市。爸爸买了3袋苹果,每袋8个;买了3箱牛奶,每箱20袋。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吃了小笼包,每人吃了9个。我发现爸爸一共买了24个苹果,一共买了23袋牛奶。

师:读了甜甜的日记,你想说什么?(给学生1分钟思考)

生1:甜甜把苹果的个数算错了。应该一共买了11个苹果。

生2:对的。3 袋苹果,每袋8个,就是8+8+8=24(个),爸爸一共买了24个苹果。

生3:“一共买了23袋牛奶”是错的。买了3箱牛奶,每箱20袋。一共买了60袋牛奶。

生4:算式20+20+20=60(袋)。

师:大家都听懂了吗?(课件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师:甜甜的数学日记里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

生:“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吃了小笼包,每人吃了9个。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生:我们一共吃了多少个小笼包?

齐读三句话,学生在作业本上列式。

反馈:

生1:9+9+9=27(个)。

生2:9+9=18(个)。

师:比较这两种算式,同桌讨论一下,谁对?为什么?

师:你想说什么?

生1:甜甜是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生2:做完题目要检查。

【思考】刚入小学,学生对一切总是充满了好奇心,有着说不完的“为什么”,教师可利用他们这一阶段的特征,在课堂中开展互动式提问。比如,利用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引导学生自己提问,或者通过小伙伴提问引发他们对问题的主动思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教版教材在编排上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提供丰富多彩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发现问题,根据信息提出问题。低年级小学生起初观察主题图后,发现不了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体会老师是如何观察的,并把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为今后学生能正确、独立地发现问题奠定基础。

总之,要提升提问的有效性,低年级数学教师必须整体把握教材,高屋建瓴,放眼全局,融会贯通,经常利用课堂观察技术,不断实践有效提问,改掉不恰当的提问行为,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提问技能,才能带动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并非神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只有勇敢直面自己的短板,并勇于大胆改进,才能在不间断的阵痛中迎来重生,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我们憧憬的远方才不将始终只是遥远的远方。

上一篇:浅析小学数学复式教学的方法 下一篇:透视地理课堂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