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引民间工艺的后生存

时间:2022-01-22 11:58:32

天工引民间工艺的后生存

面对着中国的传统工艺传承的日渐凋敝,

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但“保护”却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

中国的初级教育课本中,总会提及一本名为《天工开物》的著作。这本由宋应星(1587-1661)写成的作品,记载了中国明朝中叶以前的各项技术,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其中尤为宝贵的是121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堪称中国工艺史研究的核心资料。

然而,课本中没有提及的是这本书付梓之后的际遇。《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初版发行后,迅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福建书商杨素卿于清初刊行第二版。但由于朝代更替的动荡,再加上涉及政治问题,有清一代,《天工开物》并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被人为压制而未收入《四库全书》,终于在中国销声匿迹。直到300多年后的民国,才有学者辗转从其他书籍的引文中,发现了《天工开物》的踪影。但此时,国内各个图书馆中都找不到这本藏书。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本在中国失传的古籍,居然凭借着不同语言的译本,在日本、朝鲜、英国、法国流行着。最后,只能依靠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里找到明朝原刻本,才让《天工开物》一书在中国重见天日。

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者李约瑟博士,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17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对于这个过于宏大的命题,难以给出简单而明确的答案,但是,《天工开物》一书的遭遇,却多少能给我们以启示,尤其是宋应星在序言中写下的“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似乎能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触摸到“李约瑟难题”的核心。

21世纪的世界,随着信息交互的方便快捷,《天工开物》一书的凄凉际遇,想必已经很难再现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传统工艺,面临着被边缘化、被淘汰、失传的尴尬处境,却也是国人必须面对的实情。

面对着中国的传统工艺传承的日渐凋敝,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但“保护”却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摧垮了很多传统工艺的生存基础,此时来自官方和民间的保护措施,更像是抢救,希望传统工艺最终能恢复生命力,必须要为它们找出一种和现代社会的共存之道。事实上,传统工艺和现代生活并非无法融合,恰恰相反,我们在全球各地,都能找到经过改造,成为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传统工艺门类。接下来,我们会把目光投向古老的欧洲,传统的日本和新兴的美国,希望藉此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一点灵感。

上一篇:汽车ASR系统ECU设计及xPC硬件在环仿真研究 下一篇:行走的地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