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设计的东京

时间:2022-01-22 10:12:40

被设计的东京

我心中设想的东西,就在东京。比如六本木HILLS,比如表参道HILLS,比如东京中城(MIDTOWN)。

怎么想到这个话题的呢?最近一个做房地产的好友,叫我帮忙一起讨论他新楼盘的公共空间怎么规划。原先他是想筹建一个顶级会所,为他楼盘里面的高级住宅客人服务。

因此我想到了东京,我曾经去过的一些地方。

朋友的楼盘地段很好。徐家汇很正中的地方,面对公园,这次的5栋楼,加上先前一期的几栋,估计超过20万平米。我个人的意见,上海不缺会所,上海也没有运作得非常成功的会所,大部分是装饰和烧钱的东西。上海缺少的是通过设计体现的文化。

这话很玄乎,具体怎么说呢?这就说到了东京。我心中设想的东西,就在东京。比如六本木HILLS,比如表参道HILLS,比如东京中城(MIDTOWN),以及整个东京体现出来的那种被设计的浓浓氛围。

六本木的“文化都心”

所谓设计,我的理解不是简单的艺术或者工业设计,而是关乎世间万物的一种人类智慧高度体现。近几年中,我曾经2次在东京长时间漫游,其中一次完全按照台湾吴东龙的《设计东京》一书按图索骥,在青山、原宿、六本木,看了不下40家美术馆、博物馆、设计商店、文具店、设计书店和设计咖啡馆,在丹下健三、安藤忠雄和隈研吾无数作品的冲击下,算是真正领教了在这个商业活动高度频繁密集的大都市里,政府、企业财团、设计师和每一个东京市民都参与的日夜不眠的集体设计。

《设计东京》这本书很好玩,它甚至掀起了港台针对东京设计旅行的风潮。当走过了浅草寺,玩过了台场、东京铁塔,吃过了筑地大的寿司和挤过新宿的人潮后,东京还有什么新期待?只有设计不再只是设计,旅行不再只是旅行的时候,你才可以考虑在表参道之丘遇见安藤忠雄,与奈良美智一起用餐,潜身于六本木的数字光墙,夜半在森美术馆前撞见和设计师对话的大蜘蛛。

从相对最早的六本木HILLS开始说吧。这里原来是二战之后美军驻地(直到今天还是东京外国人活动区),后来成为市内欧美式酒吧夜店密度最高的地区,几乎是彻夜不眠。但是2003年4月,由森会社(就是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开发商)等日本民间企业财团策划和投资,以组群式摩天大楼为核心,结合公共空间和绿地,形成的六本木之丘,却以“文化都心”为主题,完成了文娱、购物、商办和住宅的多功能都市更新。

整个六本木之丘开发案占地近80万平米,由5个区域组成:主楼森之塔以及被称做“西侧区”的商场,提供中价位时装店及餐厅的好莱坞大厦,专门容纳简餐和便利商店的北方大厦,电影院、日式园林和亚洲餐馆聚居的侧区大楼,以及一条东西走向的高级商店、住宅街――榉树坂大道。后来,在这个大道东边,又营建了六本木新城大厦,规划为高级老牌餐厅及商店区,另外一栋叫做“榉树坂台”则属于国际精品服饰大厦,还有4栋高级公寓在这两者之间矗立,最后兴建的东方君悦酒店依偎在好莱坞大厦边上。

位于主楼森之塔外广场的巨型金属蜘蛛雕塑,是法国当代著名雕塑家布尔乔亚的作品,名字叫做“MAMAN”。这件设计作品已经成为六本木HILLS的标志。而在榉树坂大街两侧人行道大约十几件街道家具装置――造型各异的椅子,由日本和海外设计名家各自创意。其中一把名为“消失在雨中之椅”是吉冈德仁以透明材料所制,确实会在滂沱大雨中与雨融为一体。

2006年投入使用的表参道HILLS规模相对较小,大约14万平米。这是由日本最红的设计师安藤忠雄为森会社规划和设计,它充分运用了安氏元素――清水混凝土和透明玻璃,是集商业与住宅一起的复合式群体建筑。为了保证充足的日照和环境的静谧,住宅区设在地上,建筑外部和屋顶与明治神宫延续至表参道的榉树林荫道呼应衔接。而店铺一般设计在地下,保留中间地带透光,四周采用回旋坡道,其中以700米螺旋斜向手扶楼梯连接上下6层交通空间,只需这一条路就可浏览所有商店,获得了最佳的商业空间。

我去年在这里逛店时候,正好是周末,有西洋的女高音在螺旋坡道放歌,这才显示出它的奇妙效果,上下6层近百间高级商店,所有客人都可以看到歌手的表演,气氛的营造,真是一流。

深植生活的东京美学

而今日的东京,最火的则是2007年3月才开幕的东京中城(MIDTOWN)。它无疑正是毗邻的六本木HILLS升级版。六本木有54层的森之塔,它有54层的中城之塔;森之塔有森美术馆,它有三得利美术馆与之抗衡,还有21-21DESIGN SIGHT与DESIGN HUB的设计展览空间;前者有毛利庭园,它有侩町公园。东京中城一个最大胆的举措,是在土比金贵的东京中心,将开发面积的40%打造成广阔的城市绿地。

在MIDTOWN的规划和细部设计上,欧美与日本设计师展开多重PK。SOM事务所整体规划,EDAW专做城市绿化,其他如安藤忠雄、三宅一生、深泽直人和柳宗理等赫赫有名的设计师则各展所长。你看到的每一个店铺,每一个装置,可能都是大师的作品。

东京中城与六本木HILLS一起,使所有造访六本木地区的人不得不呆上两三天,连营业到凌晨的超市、书店和咖啡厅,每时每刻都门庭若市。只有在这里,才能体会到村上春树小说《天黑以后》里的那种夜东京特有的气氛。去年冬天的一个凌晨,我在中城附近找拉面店果腹,大约接近2点了吧,看起来狂热的气氛还没有消散,六本木依旧人群涌动。你哪里看得出日本的萧条,只能看到那种深植生活的设计美学概念,在每一个细部闪闪发亮。

上海,商业背后的文化贫瘠

其实,大型开发案每个城市都不缺,尤其是今天的中国。建筑本身是容易的,只需要金钱去累积。但是建筑整体体现出的氛围,建筑内部每一个细节单元的生命力,设计它们的人,使用它们的人,欣赏它们的人,这些活的东西,我们国内城市到目前为止都还不具备。

上海能拿得出手的集群开发案,新天地算一个,田子坊勉强算民间推动的小型群落,还有什么?而且目前这些开发案中,只能看见钱在闪亮,看见浓浓的商业气息滚滚而来,人的智慧和文化的感觉呢,则一贫如洗。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原来以为上海作为国内最大的商业中心,几乎没有什么是买不到的了。商品种类超过30万,是不是已经到极限了?但你只要在东京银座深度寻访,就可以发现这个想法真是井底之蛙。也许银座的十字主街只是上海南京东路加南京西路加淮海路商业面积的总和,但和银座主街交叉的数十条辅街内部全部是密密麻麻的商业服务单元,这何止是上海商业体量的数十倍。这些比较还是初级阶段,透过商业看到背后的文化,以及通过设计体现的“现代日本的生活美学”,才是根本要义。

我去日本最不习惯的,就是在这里生活的中国朋友,会讲“日本的咖啡啊,好喝,全世界最好的”,“日本的啤酒啊,也是最好的”,连“日本的牛肉,那也是全世界一流的”。要不是口出此言之人是好朋友,我大嘴巴子就掴上去了。但你仔细体会这些东西,以及背后的服务和用心,不能不佩服,他们说的,基本是真的。起码对于设计、地产开发、城市商业行业的朋友,如果能够经常到东京走走,融入这里的真正生活,对国内的生活和工作,一定是有启发的。

回到我朋友讨论的开发案,在我心里是有大致设想的:如果能在热闹但不高档、繁华却无文化的徐家汇地区,以设计、时尚和文化为主题,引进诸如台湾诚品这样的时尚和设计书店,引进诸如沈宏菲、孙甘露、韩寒这样的文化名人,引入主要的设计师队伍进驻,引进时尚杂志集团、现代传播集团这样的时尚媒体机构进驻,引入包括无印良品在内的设计品店铺,再请大师级设计专业人士对整体公共环境进行规划设计,就会有众多咖啡馆、高级餐厅纷至沓来,最后形成一个被设计、有文化感觉的都市绿洲,同时也一定有商业上的成功,那不是一件大幸事吗?

上一篇:香港百年电车:快城市的慢镜头 下一篇:柴可夫斯基与他的《管弦乐组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