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谈摄影的纪实性

时间:2022-01-22 06:49:33

“道法自然”――谈摄影的纪实性

日子很快,现在走在外面,如果有人问我,“您拍照有多少年了?”我会情不自禁地回答说:“我开始拍照的时候,你可能还没有出生呢!”岁月不饶人,一转眼,41年过去了。虽然说在当今这个变化频繁、很多人追求一夜成名的时代里,这段经历和它为我所带来的启发似乎早已经成为“白发宫女话往事”的旧话,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我第一次见到我老师的时候,虽然她当时已经82岁了,但她不仅没有放弃摄影上的追求,她对我的教导和启发至今还影响着我。这些年来,每次跟别人谈起摄影时,老师的一些话依然回响在我的耳边上。

照片是个人思维的表露

在摄影的发展正走向彩色摄影普及应用的时代,一般的摄影教育却还是从暗房的操作开始,彩色为摄影带来的价值和发挥是当时摄影界的一项争论。而那时我的老师却已经摆脱了黑白和彩色之间差距带来的束缚,把摄影幻灯片作为教学的基础,同时把对摄影的追求放在拍摄创新上。不论是在题材选择还是拍摄技术上,她总是鼓励我们找寻原创性的发挥,例如风光拍摄。在当时社会发展情况下,许多摄影爱好者把还带有几分传奇性的美国西部开拓(特别是在所谓“西部牛仔片”卖座的影响下)作为一项“亲身经历”。可是,每次她看到西部知名景点的照片时,如果她不能在这类照片里找到摄影者在原创性上的发挥,总会以“又是一张风景明信片”的评论把它弃置一边。她让我认识到摄影的追求不是跟着别人去走,也不限于大家都看得到景物的记录,或是拍摄一份共识的美感而已。她的教导,特别是从她所说的:“在你按下快门以前,先问问你自己是什么触发了你拍摄的兴趣,然后尽可能地把它突出在画面里”这句话,就充分地说明,照片的拍摄是个人思维的拓展和表露。

在老师这样的教导下,即使我们跟着她一起出去拍照,她也总鼓励我们去找寻自己的兴趣。当我们面对着一些大家都看得到的景物,她的这句话“问问你自己是什么触发了你拍摄的兴趣”总是提醒我们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这样的实际操作下,当我们回到教室,看到了那些几乎是在同一个景点拍摄,却因各有特色而得到老师认可的照片时,她的论点给我带来了多层次的启发。

首先,它让我认识到,即使在同一个地方,不论从题材的取舍还是它们之间相对的位置,都可以有不同的拍摄可能。而这些景物类似但观点不同的照片,也让我意识到老师更重视不同理念的发挥,而避免把她主观的意识作为她选择的标准。她的教导,扩展了我们的视野,也让我体会到我崇敬的摄影评论家约翰 ・ 萨考斯基所说的话,“大自然是一个无可比拟的艺术家”,这是因为从“实物成像”出发,摄影的基础是建立在它的纪实性上的。但是在一个“无可比拟的艺术家”的眼里,同一个环境下,还是充满着不同发挥的可能。这样的学习环境,不仅激发了我拍摄大自然环境的兴趣,也让我进一步探讨它所能为我带来的启发。

从摄影的纪实性来说,创意者不能像在其他任何艺术媒体里那样,总可以根据他的个性、兴趣、经历和体会主动地来建造最适合自己意图的题材和画面,从而创作出他的作品。但是在一般的摄影里,摄影者的追求却是建立在一个现实存在(而且往往是摄影者缺乏控制能力)的客观环境里。他如果抱着既有的构思和意图进行创作,不免会受到无法控制的现实环境的局限,从而难以达成自己的意愿,甚至感到无从下手。不过在摄影的追求里,与其说是摄影者把摄影作为工具来表达既有的主观思维,还不如说是通过观察、发现、分析和引申去体会眼前景物的意义,找寻自己的领悟和主观意识的表达。这是一份学习,但也是一份挑战。如果摄影者能够把他在客观环境里的发现,以及由此引发的主观意识融合在现场拍摄出来的画面里,那么即使这样毫无摆布的真实,也会比任何其他手段所产生的作品,显得更生动和有说服力。

在这样的基础下,我的老师让我们看的照片,说明了所谓“纪实性”并不因其名就把一张照片局限于纯粹而且单一的记录。它们说明了每个人不仅可以找到自己感到兴趣的题材,大自然本身也能激发出人不同的感受和认识。这是因为在大自然里,每个题材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对它的认识和解释往往和它所在的环境相连接。通过画面元素的不同取舍以及不同的表现方式,都可以有新的认识和解释。

而另一方面,通过这些照片,我也理解到客观的环境条件里,不论是光线、色彩,还是主观的画框与拍摄角度的选择,都能为一片景色带来不同的效果,引发观赏者对它的理解。通过这些别人拍摄的照片,也让我学习到很多我没有想到的选择以及拍摄手段,学习到我有感觉但却又不知道如何表达的拍摄方式。换句话说,老师的这份教导让我认识到景色的找寻和拍摄的重要性。而对别人照片的观赏,并不代表对于外界没有选择性的接受,是对思维的激发。

尽管说由现实景色触发的拍摄兴趣和个人的表达内容因人而异,但这正是摄影多元性和个性化追求的开始,也让我对中国文化对大自然的描述和解释,有了新的体会。

摄影的纪实性与中国文化

由观察大自然景物所引发的理解,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通过观察和体会,中国文化不仅建立起“天地交而万物化生”的宇宙观,也把大自然看作是有机,甚至是有生命力的,从而激发对为人处世的认识。但是面对着相似的环境,在西方却引发出上帝创造世界的神权创世论。就从这两种观点来分析事物,完全可以带来不同的结果。

如果说这似乎把问题又拉远了,我们也可以拿王维所写的《汉江临眺》作为一个例子。面临着“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实际景色,触发了他“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的这份感受。他所选用的“浮”与“动”这两个字,为每个人都看得到的景色增添了一份动感。这也就是说,在照片的拍摄上,不仅是景物的主体,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就可以带来不同的含义。而摄影的纪实性能够把这些细节上的变化表现得更加明确,甚至达到淋漓尽致的程度。就拿前面说到的“浮”与“动”,在过去传统绘画里,对这类动态的表达,往往显示在笔法的应用上,通过画笔和墨汁流转到画纸上去。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利用空间的“留白”来影射。而今天的摄影,可以直接地把这份动力记录在画面上。

不过从观察到拍摄,特别是在不同题材的结合上,这些年来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基本的认识,就是道德经里所说“道法自然”,一种顺乎自然的规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这段话,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的认识里,风光摄影上,每个人都可以对眼前所看到的景物有不同的诠释,不论是光线、色彩,还是主观的构图或拍摄角度的选择都可以各有不同。大自然是神奇而多元化的,可以为各种景色带来不同的含义和效果。一张具有吸引力的照片必然像《道德经》里这段话所说的,看来是不假人为而自成,甚至是顺乎自然、毫无着力的。这份顺乎自然的视觉效果,不仅是摄影纪实性在风光摄影上最高的发挥。也是我拍摄时经常希望突出的大自然环境里的“道法自成”。

上一篇:风光摄影中的景深控制 下一篇:信息广场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