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形势下加强消防部队社会抢险救援工作的思考

时间:2022-01-21 08:03:15

对新形势下加强消防部队社会抢险救援工作的思考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灾害事故同步增长的当今社会,消防部门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社会抢险救援工作。

关键词]:灾害事故,特勤装备 , 履行职责,抢险救援

[abstract] :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disaster accident synchronous growth of today's society, the fire department, how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social relief and rescue work.

Key words: disasters and accidents, the specialist equipment, perform its functions and emergency rescue

中图分类号:TU99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类化工和易燃易爆的灾害事故与日俱增,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增长。高层建筑火灾、人员集中的大型商场、娱乐场、地下工程、化工等火灾扑救,建筑物垮塌、交通事故、化工泄漏救援,给消防工作带来了挑战。人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社会经济发展与灾害事故的危害同步增长,社会的繁荣与灾难并存。公安消防部队肩负着《消防法》赋予的抢险救援的历史使命,“责任重于泰山”在新时期做好各种灾害的预防和处置,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当前如何加强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工作迫在眉睫,也是消防部队所面临研究的紧迫课题。

一、社会抢险救援工作的特点

(一)灾害事故突发性强,难于预见。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无法准确预测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性质,往往在瞬间发生,只有快速准确的判断灾情,及时组织指挥抢险,才能控制消灭灾害,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二)灾害种类多样,防范困难。社会抢险救援工作涉及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范围较为广泛,主要有水灾、旱灾、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事故;有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交通事故、建(构)筑物塌落事故、恐怖袭击和破坏性等突发性事件;有政府、单位以及个人遇险(或遇难)求助等等。

(三)灾害危害性大,后果严重。一旦发生灾害事故,极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例如:化学危险品泄漏往往伴随爆炸、燃烧、毒害、放射性等等,潜在危险大;水灾要淹没各种建筑,使大量物资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等等。

(四)灾害现场情况复杂,任务艰巨。灾害事故发生后,特别是严重的灾害事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含量要求高,组织协调范围广,抢险救援工作任务比较艰巨。同时,对抢险救援人员自身安全防护以用装备配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开展抢险救援及社会救助工作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一)基层警力不足严重影响抢险救援任务的开展。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消防部队开展抢险救援和社会救助面的不断扩大,非灭火战斗任务日益繁重,任务增加与警力不足矛盾越来越大。到了每年一度的征退期间,出警人员更是所剩无几。在完成灭火任务的基础上,遇到小规模或少量的抢险救援还能应付,如果规模大一点或数量多一点,警力紧张的问题就会非常突出,而基层中队长期以来的超负荷工作,也为训练和官兵体能的恢复造成了新的困难。

(二)社会有关救援力量各自为战,协同不够。各地虽然成立了由政府牵头,公安、建委、消防、医疗卫生、交通等力量参加的抢险救援组织,并组建了各个战斗小组,但是缺少配套的制度和基础设施,有些部门根本不设报警或求助电话,也很少组织必要的协同演练,各个力量之间各自为战,联系很少,指挥部和各救援队伍没有垂直联系方式,也缺乏协调能力及信息沟通渠道,一旦发生大的抢险救援事故,难以形成救援合力。

(三)基层人员素质还不适应抢险救援任务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各种责任追究制度的实施与人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抢险救援与社会救助对象不但要求部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解决困难,而且要求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这种条件下,要求消防部队的基层战斗人员尽快的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社会要求。从当前来看,消防部队实行的是兵役制,基层消防战斗人员的层次主要定在高中初中文化程度。虽然《兵役法》修改以后,部队增加了士官在部队中所占的比例,增加了技术骨干,但由于士官的选拔来源还是士兵,虽然他们的服役年限有所增加,但从本质上说,部队作战人员文化知识结构较低的情况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而且抢险救援和社会救助的增多,严重影响了基层单位的业务训练,造成训练投入与效益的较大反差,难以真正达到现代条件下抢险救援的要求。

(四)社会救援职能的无限拓展,造成基层单位不堪重负。《消防法》明确了社会救援是消防部队的法定职责,但在实际操作中,社会上救援却出现范围无限扩大的倾向,人们简单地理解为消防部队“有求必应”。消防部队做出的有关社会承诺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具体化为开房门、取钥匙,这些报警求助,消防部队唯一能做的就是立即出动。由于消防部队力量有限,有时会因不能及时满足老百姓救助要求而招致不满。

三、针对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重组整合各种救援力量,合并功能,发挥整体优势。要尽快适应社会抢险救援的需要,就要按照国际消防通行做法,将我国现有的多种抢险救援力量重新组合,与消防部队职能重叠的抢险救援力量调整到消防部队;将没有器材装备的抢险救援力量,该撤消的撤消,该合并的合并,由政府统一建设一支多功能的消防部队;对由于我国现行体制原因无法撤并的其他社会抢险救援力量,要在各级政府的协调下,在经费拨付、救援物资供应等方面,实现政府统管,使各方面社会抢险救援力量协调发展,形成以各方面社会抢险救援力量为基本作战单位、以城市为一体联防联网的统一协调的社会救援救助作战体系。

(二)广泛宣传,公开承诺,积极救险,拓展功能。消防部队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通过开放消防站、设立消防咨询窗口、各类学校开设消防教育课等形式和做法,大力宣传公安消防部队参加抢险救灾和社会救助的职能和作用,公开承诺消防部队的职责范围,让每个公民了解我国的消防救援救助体系的工作范围和任务。消防部队的各级领导要真正把灭火救援工作当做部队的主业,树立以灭火救援工作为中心的意识,部队的政治工作、后勤工作积极为灭火救援提供保障和服务,在积极的救险救助实战中拓展功能,寻求机遇,加快发展。

(三)内部挖潜、多渠道增编,加大和稳定资金投入。要增加基层中队作战人员的数量,压缩各级机关用兵和勤务用兵,保证部队在灭火救援任务最繁忙阶段的人力需要。同时规范调整新兵入伍或老兵退役时间,避免部队在新、老交替阶段形成兵员严重不足的真空时期,确保部队灭火救援工作的需要。要根据部队灭火救援工作的实际,配齐、配强、配足战训干部,强化对部队灭火救援工作的组织管理。同时,政府部门要有长远规划,避免一届政府一次性投入,消防部队要搞好内部挖潜,重视器材装备建设,充分认识器材装备建设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保障,要真正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器材装备建设的刀刃上。

(四)加强训练设施建设,增强部队训练的针对性。要加快面向基层中队的小型训练设施建设,使基层部队训练基地化、模拟化、多功能化,提高基层部队训练的效果,为抢险救灾和社会救助行动提供实战应用训练条件。

(五)加大对消防人员业务培训力度,对各级指挥员和专业人员上岗前都必须经过严格业务培训,并严格落实考核制度,严格把好人员素质关;对现职人员也要开展经常性的业务培训,特别是对专业干部应制定具体的等级业务标准,并定期组织考核,使部队专业干部确实具备与其职务相称的业务水平,全面建立和培养部队专业人员队伍。同时征兵时严把质量关,保证应征人员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尽快改变目前部队执勤人员素质低,不适应社会抢险救援工作需要的被动局面,切实提高部队参加社会抢险救援作战的能力。

(六)加强针对性训练,首先要全面熟悉情况。要熟悉责任区内的道路和水源状况,熟悉重点单位的分类及分布情况,熟悉重点单位建筑物使用及重点部位情况,熟悉重点单位内部消防设施情况。要掌握责任区内主要灾害事故处置的对策及基本程序;二是结合作战任务练兵。根据所担负的不同的作战任务,部队利用现有器材装备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在模拟实战环境状态下练技术、练战术、练指挥,把部队拉到与预定作战任务相适应的环境中,进行适应性训练,研究部队的救援救助功能,要把情况设险、困难设够,努力锻炼消防队伍在各种恶劣复杂环境中的作战能力。

上一篇:城市污水处理厂除臭技术应用简述 下一篇:西门子S7-400PLC的维护和故障诊断